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11月17日参考消息第3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11-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外电报道:阿盟外长会议在突尼斯开幕 '...

    【法新社突尼斯十一月十五日电】阿拉伯国家外交部长会议正式宣布,外交部长会议十五日下午在突尼斯召开秘密会议时,决定成立一个包括九名成员的委员会,来综合上午伊拉克、叙利亚和约旦提出的工作文件。
    九名成员是:利比亚、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约旦、突尼斯和阿拉伯联盟秘书处的一名代表。
    人们明确指出,伊拉克、叙利亚和约旦提出的工作文件只涉及到议事日程的第一点,也就是近东危机。
    该委员会将于十五日格林威治时间二十一点开会。委员会提出的最后文件待部长会议通过之后将提交最高级会议。
    会议将于十六日格林威治时间九点复会研究第二点,即黎巴嫩危机。
    十五日下午开会时,许多部长发了言,其中有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利比亚的部长。
    会议发言人说辩论是“建设性的和有成效的”。
    【路透社突尼斯十一月十五日电】黎巴嫩和阿拉伯联盟其他成员国围绕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南部的存在出现的分歧推迟了阿拉伯联盟在这里的一次会议的开幕。
    阿盟外长会议原定昨晚开幕,据官方说,由于某些代表团还没有到达会议被推迟到今天上午开幕。
    但是,消息灵通人士说,只是巴勒斯坦外交事务发言人没有及时到达。他的代表团和阿拉伯各国外长都已在突尼斯。
    会议之所以被推迟开幕是因为幕后活动还没有结束,外长们在努力说服黎巴嫩放弃如下的要求:巴勒斯坦突击队必须撤出黎巴嫩南部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控制区。
    消息灵通人士说,黎巴嫩拒绝了昨晚提出的如下的建议:靠近黎以边境的无人区的局势不应在议程上占优先地位。昨天,在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巴林代表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计划今天一早在会议正式开幕以前还要进一步会谈。但是黎巴嫩发表声明说,它不同意在会议之前修改一个包含给黎巴嫩多事的南部地区带来秩序之建议的文件。
    声明回顾说,阿拉伯外长们今年九月在纽约一致同意将在这里优先考虑黎巴嫩问题。
    黎巴嫩十三日在贝鲁特发表的文件要求保守派民兵和巴勒斯坦游击队撤出该地区,并要求禁止巴勒斯坦游击队从黎巴嫩袭击以色列。
    【美联社利雅得十一月十五日电】沙特阿拉伯的外交大臣今天对一家报纸记者说,下周在突尼斯召开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的议事日程不包括使用石油武器反对美国。
    沙特·本费萨尔亲王在《阿拉伯半岛报》发表的对记者谈话中又说:“如果这个问题提出进行讨论的话,阿拉伯国家国王和总统将采取有助于阿拉伯国家事业的决定。”
    人们知道沙特阿拉伯是反对使用石油武器的,以此来反对赞成这样做的激进的阿拉伯国家。 cfE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突尼斯十一月十五日电】阿拉伯联盟今天拒绝了利比亚提出的对卡特总统冻结伊朗存在美国银行的资产采取共同报复行动的要求。
    与会官员们说,阿盟各国外长拒绝了利比亚外长阿·谢里基博士提出的要求。
    为对这次冻结进行报复,他要求对美国采取一致的经济和外交行动。
    官员们说,全力支持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的利比亚人遭到了大部份代表团的反对。他们担心赞同利比亚的行动会引起同美国人发生一场全面经济战。
    与会官员们说,虽然海湾的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代表团反对利比亚的建议,但他们对冻结银行存款一事仍表示极为关切。 cfE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十一月十四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众议院的各委员长的人选已定,田中派的主导权加强》,摘译如下:
    众议院从十三日下午二时半召开全体会议,按自民党、社会党、公明党和共产党各党的议员比例,重新选举了十五名常任委员长(其中一人是再度当选)。自民党十一人,社会党二人,公明党和共产党各一人,在大选中取得跃进的共产党,在众议院第一次取得了常任委员长的职务。
    自民党的新任常任委员长,大多是五次当选的议员,而称为“逆转委员会”的关键的预算委员会,则由九次当选为议员、两次担任过阁员的田村元(田中派)任委员长。在召集国会会议的上月三十日,已经选举了龙冈高夫(自民党田中派)担任众议院运营委员长。另外,继上次国会之后,兆侧义一(公明党)再次被选为建设委员会委员长。
    从自民党常任委员长的成员来看,在左右整个国会起重要作用的国会运营委员长和预算委员长的职务都被田中派议员所占据,而且,由于自民党国会对策委员长金丸信(田中派)留任,今后,由自民党运营的国会将进一步加强“田中派掌握主导权”的色彩。 cfE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五日电】马来西亚外长里陶丁今天希望越南注意联合国发出的要河内从柬埔寨撤军的呼吁。里陶丁今天在这里公布的声明中说,联合国的表决再次反映了这个世界组织“仍然是争取和平的因素,是国与国之间关系和睦的中心和各国可以依赖的争取和平的力量”。他还说,“我们希望越南同所有的国家合作,为了这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设法实现我们的决议的目的。” cfE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苏联《今日亚非》今年第九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在妇女一手遮天的地方》,摘译如下:
    在阿曼中部的荒石滩上,居住着贝都印人的一个部落瓦希巴。
    瓦希巴部落的妇女们把脸藏在厚厚的面纱里,她们的社会地位,在阿拉伯各部族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们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出嫁;不想出嫁,就不出嫁。只要她们愿意,不办任何手续就可以离婚,并且,她们一手掌握着子女的教育。常有结了婚的男子住在离妻子六十到七十公里以外的自己父母家里,难得同她团聚。
    瓦希巴人的家务是大家分摊的,但是,只有妇女能当家。当然,还是有着某种劳动分工的:女人们负责放牧羊群,男人们则放牧骆驼。人们认为瓦希巴部落的骆驼是阿拉伯半岛跑得最快的。
    游牧生活方式是瓦希巴人生存的基础。春天,雨季过后,他们把牧群赶到几百公里以外去寻找肥沃的牧场,并在那里盖起新的住房。他们让自己的故居敞开着,随时都可以回去。在游牧中用不着的财产:银器、地毯和衣物也都留在那里。做饭历来就是男人的事。每天清晨,当妇女们挤羊奶的时候,空气里就弥漫着咖啡的香味,咖啡里加了桂皮、乳香、藏红花和干母丁香花芽。
    瓦希巴人社会制度的起因是莫名其妙的,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cfE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德黑兰十一月十四日电】今天伊朗东部发生强烈地震,据初步消息说,死伤多人。
    震中在塔巴斯镇附近,去年那里发生的一次地震曾使数千人死亡。
    官方的波斯通讯社说,这次地震发生在凌晨五时五十二分,里氏地震仪为近六级。
    在东部霍拉桑省的一些村庄,死伤许多人。 cfE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开普敦十月十三日电】(记者:查尔斯·米切尔)特稿:又一个“百慕大三角地带”吗?
    十七世纪的航海探险家讲过许多关于非洲南端附近印度洋闪闪发亮的蔚兰色海水的许多怪诞的故事。至今还有些海员仍在讲述这类故事。
    老资格的海员们说,一些岛屿露出海面,不几天又不见了。他们说,巨浪突然在平静的大海上汹涌掀起,吞没船只,把它们冲成两半。
    当然,这些故事对家里的人来说是既动听又令人难以置信,或者说遇到这类情况的仅限于小木船而已。
    但是,载重量二十五万四千吨的超级油船“辛格莱号”,八月份遇到了一场“怪诞的浪潮”。
    海员赖·德席尔瓦说:“我们正行驶在平静的海面上,在甲板上干活。曾有消息传来,正南方大约一百英里处有暴风雨,因此我们正在作准备。
    “不一会儿,我看到海水形成的一道墙从港口那边向我们涌来。连抱住东西都来不及了。我只好一屁股坐在甲板上,作好精神准备。
    “它象一吨砖头一样袭击着船。船被打得象鱼钩上浮子一样飘荡不定。”
    大浪把船上的一个海员冲进了大海,还打伤了若干人。
    但是,他们比万吨“通南号”货船上的三十七个船员要幸运些。仅两周前这艘以新加坡为基地的“通南号”在很平静的海上被突然掀起的巨浪劈成了两半。船上有三十一人淹死。
    六名幸存者之一——十九岁的哈利·门西尔叙述了象“辛克莱号”上的德席尔瓦所讲的几乎一模一样的遭遇。
    非洲南部最严重的一起油船事件发生在一九六八年,那时“世界光荣号”载了三十三万二千桶石油驶进大海,船身被打裂。船员们说,他们是遭到了一阵巨浪的袭击。
    这种“怪诞的巨浪”,使得从圣约翰港到阿尔戈阿湾长达二百五十英里的海岸线成了船只和海员们的葬身之地——一个真正的“百慕大三角”地带。
    南非政府现在已经禁止载有石油的一切油船驶进离这条海岸二十八海里的范围内,并警告游艇避开这个地区。
    实际情况是海潮到来之前一股巨浪滚滚向前。船被推向浪的顶端,然后又落到波谷中。船头还没来得及抬起来立即遭到接踵而来的浪潮的侵袭。
    最初的浪潮可能是由于一百五十英里外发生的风暴所引起的。海潮在公海上滚滚向前,直到碰到阿古尔胡斯的激流边缘。
    当这股表面上看来是无害的浪潮遇到这股激流时,就猛然折回或冲向另一个方向。由于一片大浪和激流相互作用使浪潮增大三倍之多。
    海洋学家们发现,每当海水形成的一道墙侵袭船只的时候,气候的情况是相似的。通过这种研究,他们希望能够精确预言何时、何地可能出现“怪诞的巨浪”。
    开普敦大学一位海洋学家弗·希林顿说,他们已测定了这个地方的方位并以最大倍数放大之。它位于距圣约翰港海岸整整十英里的地方。 cfE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