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莫斯科十月十九日电】苏联的保健是免费的,但苏联一些医生说,病人花钱所得待遇并非物有所值。
医生超时工作,医院挤迫不堪,诸如此类情况愈来愈明显。
但是,令他们真正感到担心的是,苏联老百姓生病时,所获得的个人待遇正在不断下降。
据说,解决办法,是使医生诊治更加实事求是,医院更加温暖,医生更加友善。
班坚医生在《文学报》撰文,谈到一位内科女医生担任一地区医生,负责照顾约二千五百至三千人的健康。她只有七分钟时间检查每一名求诊者。
这是不寻常地坦率承认苏联的医务缺点。
据苏联官方统计,每二百七十七名市民便有一名医生——其中大多数为女医生。这比美国的数字高。在美国平均五百四十三名市民有一名医生。
但医生们称,在主要城市和一些农村,是长期缺乏医生的。举例说,一名美国记者最近访问莫斯科一家医院时,就发现由于病人众多,在通道上也放置了病床。帕巴来医生本月在报章上投诉说,医院管理人太过集中注意为病人找病房,而对减轻大部分病人入院时的恐惧,却不那么注意。他批评苏联医院的“冷静气氛”。他说,这使病人陷入“沮丧情绪”,并充满“恐惧与沮丧”——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康复。他谈到一名患心脏病的妇女,她的“情况并无大恶化,但在医院内却更恶化了”。他写道:“对病人来说,留院并非好事。”(原载香港《大公报》)
说当游客来到阿尔巴尼亚时,仿佛觉得自己是个现代探险家;地拉那郊区看上去还象中世纪的样子
【法新社地拉那十月二十日电】(记者:帕特里斯·伯克霍尔特)外界对阿尔巴尼亚几乎一无所知,难得有一个旅行者在它首都郊外的机场上降落。然而当这个游客来到时,他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现代探险家。
当“亚得里亚航空公司”的福克式飞机着陆时,高射炮在左边隐约可见。在跑道的尽头,米格战斗机做好了随时起飞的准备。
在通往首都市内的十五公里长的路上,沿途时时可以看见山坡上的碉堡。人们有这样的印象:阿尔巴尼亚已经钻进贝壳里去了,它担心受到入侵,随时准备保卫它的孤独处境。
公共汽车在一条路上颠颠簸簸地行驶,这条路上的车辆倒是一些真正的车辆——这条路供骡子、马车、自行车以及徒步者共同使用。
地拉那郊区看上去还象中世纪的样子:古老的房子,游牧的人群。这个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城市竟有一些农村风光。
早上六点左右,农民就在列宁大街和民族烈士大街之间的集市的地上摊开自己的产品。身穿黑色外衣、头戴白头巾的老太太们,手里拎着鸡或者挎着篮子里的鸡一拐一拐地走着。
买鸡的人过来时,总是先要长时间地讨价还价,然后才提着一只仍在乱蹬的鸡走开。
集市附近是商业区,这里商店脏得要命,货架上几乎空空无物。顾客也象可买的东西一样寥寥无几。人们从店门前悠闲地走过去,他们留短头发,他们的老式衣服需要熨平。
斯坎德培广场对面,每座建筑物、每棵树上都有红旗、写有标语口号的宣传栏和恩维尔·霍查主席的肖像。几乎条条街上都有这种意识形态装璜。
民族烈士大街两旁绿树成荫。顺着这条大街再往前走,是大学的高大的白色楼房,它纯白的表面点缀着红色的旗帜。
这里的一切都流露着安静的气氛,也流露着悲哀的气氛。好一会只有一辆车从这儿开过。
看不见一条狗或一只猫。
一到晚上,民族烈士大街渐渐活跃起来。青年人聚在一块说笑。老百姓、军人和警察人来人往。
那里甚至有些穿制服的妇女、学生在进行军事操练。
三三两两的人群在大街上聊天,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骑着中国制造的自行车在他们身旁一擦而过。
任何违法乱纪的人都将被送进“再教育营”。其中有一个这样的“再教育营”,关押着持不同政见者,它设在去铁托格勒的公路旁,离南斯拉夫边界不远。他们穿着灰色衣服,剃光头,在武装看守的监督下干着重活,以赎他们被扣上的罪。
阿尔巴尼亚的一切都与别的地方不同。居住在地拉那的一位法国人评论说:“阿尔巴尼亚是世界的尽头,而这个尽头是在欧洲大陆。”
【合众国际社哥本哈根十月三十一日电】当燃烧的苏联北极探险船奥伦尼克号,星期三在丹麦境外的狭窄及发生风暴的海上,同另一艘苏联船相撞时,船员及科学家自探险船跳海。科学家之中有七人是妇女。
在一万四千一百八十五吨的奥伦尼克号的船仓之中,有一人丧生,两人被灼重伤。四人失踪。
奥伦尼克号当时载着大量的燃料及氧气,到北极从事科学航行。在它与一万五千○九十吨的油轮史哥顿诺维支将军号相撞后,发生火警,火势猛烈。
包括瑞典渡船史坦纳奥林匹克号在内的数艘船只,协助展开援救行动,在多雾及多风暴的天气下,将落海的人自寒冷的海上救起。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十月二十八日电】一名杀人凶手过去一年里在莫斯科杀死了四名妇女并将她们的头砍掉,连同尸体一起扔到郊区的僻静池塘,池塘附近的居民对合众国际社记者说。
这些陈尸池塘的事件使当地居民谈虎色变,夜间躲在自己的房子不敢出来。
这些凶杀事件同五年前所发生的差不多,后来经过严密搜捕之后,警方逮捕了一名二十三岁的棕色头发的男子,他被控在莫斯科杀了十一名妇女。
该池塘位于莫斯科北面列宁格勒公路外的一条隐蔽的泥路旁边。
(原载香港《文汇报》)
谈可口可乐的生产和推销情况;说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广告宣传,建立推销网,扩展海外市场,全力把这种饮料推销到世界各地
【本刊讯】香港《快报》十月二十七日、三十日和三十一日连载一篇题为《可口可乐是这样产生的》的文章,转载如下:
可口可乐从开始便是一个奇迹,它是因为一位蛊惑的店员偷懒而发明的。话说一八八六年,乔治亚州的阿特兰大市潘柏顿药剂师经营的一间药店,有一天早上来了一位买头痛药的人,这种药水是由潘柏顿配制的。当店员到配药室想用准备好的浓汁加水冲淡时,发觉蒸馏水已经用光,于是他随手拿了另一种溶液,加入一些糖浆。而行销全球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可口可乐”就这样诞生了。
潘柏顿虽然有意把这种新饮料作企业化的生产和推销,但由于不得其法,一年间只做了五十元生意,而广告费竟花了四十六元,因此惨淡收场。
另一位药剂师柯勒以二千三百元把可口可乐的商标和制造以及销售权买下来。柯勒首先把商品的性质确定。过去消费者对这种饮料了解不够,究竟是头痛药水还是解暑饮料,性质暧昧不清,而且作为一种解渴饮料,它的药味太浓。
柯勒接手之后,他明确让公众知道:“可口可乐是百分之百的清凉饮料,完全不是药剂。”同时强调:“它是妇孺亦可放心饮用的消暑妙品”。此外,他想出一种“沿途推销”的方式,使可口可乐不仅征服了乔治亚州,而且风行全国。
可口可乐的销路,是由十九世纪后半期各式各样的美国移民生活及其繁荣为背景而造成的。因为早期殖民时代所有的饮料只限于白兰地、威士忌、杜松子酒和甜酒,而这些烈性饮料使人容易醉倒,或是发酒疯闹事,加上宗教的非难,于是公众渴望能有一种不含刺激性的饮料,可口可乐及时出现,满足了大众的渴望,因此一帆风顺。
凡系一种新产品出现而又飞黄腾达,必然引起同业竞争,可口可乐也有这种困扰,因而发生争讼,为保护权益不受侵害而大打官司,直到一九三○年终于获得判决:“可乐”两个字不能专利。因此以后在美国竟有一百五十多种“可乐”。可口可乐最大的成功在于它设立了国际发展部,建立完整的推销网,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全力把这种饮料推广到世界各地。
而最妙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口可乐公司以美国政府及国会议员为对象,发出一本小册子,题目为《战争期间最大限度的努力与休息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强调可口可乐在战争期间的重要性。它说:“虽然置身危险的战场,但富有情趣的休息仍不可缺少,对美国年轻士兵来说,可口可乐最使他们提神,因此必须把这种饮料当作军需品送到战场,这种饮品的重要性不亚于枪炮子弹。”
这原是很简单的宣传,但却有令人惊奇的效果,这种“可口可乐重要”的论调,竟然轻易获得政府的认许,并由国防部强力支援生产。同时宣告:“凡有美军驻防的地方,务使士兵能以五分钱喝到一瓶可口可乐。”
由于可口可乐成为军需品,可以“向战场伸延”,消量之大,高达五十亿瓶之巨。
战后,可口可乐再变为“和平大使”以战时向盟国输出六十四家加工厂的工场设备(原是满足战时美军需要的),作为海外据点,并且加以推广,于是很快便成为世界性饮料。
百分之九十九·七是水的可口可乐,那里来风靡全世界的魅力呢?该公司的首席推销经理说:“成功就在于广告。”
可口可乐公司对凡能运用的广告媒介,无不尽量利用。它的广告特征系简洁、有力、新鲜、明朗。
为了达到广告的预期效果,可口可乐公司不惜动员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应用社会学家、社会人类学家,就市场的动向作彻底的分析研究,然后制订一段完美广告。
同时,机敏地利用时间、场所,相应地实施推销战略。一九六四年东京世运会,可口可乐便免费供应各国选手。其不计成本地展开宣传的行动,的确值得敬佩。
此外,可口可乐的重视推销员制度也是促使该公司走上成功道路的主要动力。该公司经常召集世界各地的优秀推销员到阿特兰大或是纽约接受训练,互相交换心得和情报,然后从事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使他们的推销技能千变万化,出奇制胜。
还有一个特点,可口可乐虽然是世界性的饮料,但非常重视民族感情。因此不只在业务上坚持“用当地人”;并且在政策上强调“利益保留在当地”。因此无论入瓶装罐以至大部分原料生产都是就地取材。
虽然如此,但由于可口可乐已成为美国的象征,因此当美国在政治上遭受其他国家反对时,可口可乐便难免遭受池鱼之殃。一九五八年春,当黎巴嫩掀起反美浪潮的时候,贝鲁特的可口可乐工厂便和“美国文化中心”一样,同遭袭击。
近年它已在东欧各共党国家设立工厂,并且与苏联签订了生产合约。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