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10月11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10-1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贝林格访苏双方发表联合公报 '...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九日电】题:关于恩
    ·贝林格同志访问苏联的联合公报
    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贝林格同志应苏共中央的邀请从十月六日起至十月九日止在苏联进行了访问。
    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同志接见了贝林格同志,并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会谈后通过了下列联合公报。
    苏共和意共的代表就目前国际局势的关键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双方指出共同耽心的是缓和与国际合作受到阻碍,这种阻碍是某些帝国主义集团、军国主义集团和反动集团的活动的结果,这造成了进行新的一轮军备竞赛的日益增长的危险。
    苏共和意共两党代表坚决强调指出,必须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在承认每个国家人民合法权利和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一切没有解决的国际问题。
    苏共和意共两党领导人指出,西欧各国在共产党人、社会党人、社会民主党人和其他民主力量(包括基督教在内)合作的基础上的工人运动,可以对加强缓和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合作的进程,对保证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斗争的胜利和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苏共和意共领导人重申这样一个观点,各党立场上的某些差别与加强和扩大各国和各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合作和国际主义团结并不矛盾,而且不应妨碍加强和扩大这种合作和团结。
    【美联社莫斯科十月九日电】意大利人士说,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贝林格今天会见了苏联主席勃列日涅夫并显然获得了苏联的有条件的支持,苏联将支持他继续同意大利基督教民主党人进行“历史性的妥协”。这些人士说,苏联表示愿支持,条件是避免苏联党和意大利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任何公开的决裂。
    勃列日涅夫在克里姆林宫同贝林格会谈了两小时十五分钟。意大利人士说,后来,苏联和意大利两党官员会谈了五小时,一起为一项联合公报商讨共同的语言
    。
    他们援引公报的话说,“各国共产党的立场之间的某些分歧并不违反,也决不可干预各国和各大陆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合作和国际团结的加强和扩大。”
    据说,勃列日涅夫和贝林格详谈了总的国际形势、如何同削弱东西方缓和的图谋作斗争的问题,以及美苏缔结一项新的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必要性。这些人士说,双方还讨论了对中国的关系,但联合公报避免提到北京。 t1R品论天涯网


    【德新社柏林十月七日电】东德今天在国庆二十九周年时,在东柏林举行了阅兵。
    西方国家的大使和西德驻东柏林的常驻代表、国务秘书冈特高斯都没有观看阅兵,因为西方认为这种阅兵是破坏柏林非军事化地位的。
    【法新社柏林十月七日电】今天,为纪念东德国庆二十九周年而在东柏林举行的一次军事力量的检阅,引起了驻西柏林的(西方)军事司令官的强烈抗议。驻柏林西区的美军、英军、法军司令官抗议说这种阅兵是“非法的”。
    他们发表的联合声明,谴责了“破坏柏林非军事化地位的这一最新行动”。
    据新闻公报说,参加阅兵的武器装备包括三十三辆坦克,六十九辆装甲车,十八门火箭炮和五十五门野战火炮。
    【路透社东柏林十月七日电】今天,东德在柏林中部举行的国庆节阅兵中,检阅了它的一些最重型的军事装备。除了苏联以外,这种阅兵在东欧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个星期之内在这个城市里第二次显示武装力量。上星期六,一万名不脱产的工人民兵在柏林游行,那一次,西方提出过抗议,预料西方盟国今天也会对这种破坏柏林市非军事化地位的行动提出抗议。 t1R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东柏林十月七日电】今晚,在纪念东德国庆节的一次露天音乐联欢会期间,东德在东柏林市中心出动了成百上千名便衣公安人员。去年的晚会曾爆发骚乱,造成了这个城市十年内最严重的暴力事件,有几十名警察受伤。
    今晚,当人群在临近午夜时分纷纷离开了亚历山大广场时,估计有一千多名便衣人员仍然三五成群地很显眼地留在广场上,这表明当局害怕再次出麻烦。 t1R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渥太华十月五日电】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主任巴尔纳比今天在这里说,世界每分钟用在武器方面的钱为一百万美元。
    巴尔纳比对记者们说,这些武器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购买的。
    到达这里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的巴尔纳比先生说,全世界八十万名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当中有半数以上是为武器工业工作的。武器工此产品的销售量在过去十五年中增加了四倍。
    他说,光是美国和苏联就供应了在国际上销售的武器的百分之七十,其次是英国、法国、瑞典和加拿大。
    巴尔纳比先生打算在这里同加拿大的国防部和外交部的官员们会谈。他对东西方缓和关系有进展这一点表示怀疑。 t1R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英国《金融时报》九月二十六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全世界日益增长的兴趣》,摘要如下:
    现在世界上主要的产煤国是(按大概的顺序):苏联、美国、中国、波兰、联合王国、印度、澳大利亚、西德和南非。其中煤产量最高的国家苏联的每年煤产量大大超过七亿吨。主要产煤国的最后一个国家南非每年的煤产量在八千万吨左右。
    上述每个国家(除联合王国以外),露天煤矿的产量都占其总产量的很大比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联合王国露天煤矿的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很低,一九七七至一九七八年的产量是一千三百三十万吨,占其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一点二。在探讨世界上的情况以前,值得简单研究一下联合王国的情况。
    首先,英国的采矿业在历史上在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它在十九世纪七○年代产生了第一批工人阶级议员,并继续为激进的劳工运动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近百年来他们对政权的影响一直很大。他们保护自己利益的能力强。井下采煤工人一直反对开采露天煤矿。因为开采露天煤矿直接威胁矿工们的生计。其次,在过去三十年,露天煤矿生产率的巨大提高只是由于采掘机械和拖车的效率有了提高才成为可能和明显。这时,联合王国的国家煤炭工业局控制着开采工作。它继承了煤矿工人的许多传统。因此,不能指望它会赞同露天煤矿的开采(虽然它也确实经管一些露天煤矿)。
    美国可能是说明同英国的情况完全相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生产的六亿多吨煤有一半以上是露天煤矿生产的。由于今年早些时候联合煤矿工人工会举行了长期罢工,露天煤矿的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可能增加了。于是,联合煤矿工人工会(主要在东部的深矿)发现,它的行动受到了西部露天煤矿的额外增加的产量的损害。这个教训对许多新兴的产煤公司(象石油公司一样)来说是清楚的,虽然这大概是它们早就领教过的一个教训。有利可图的煤矿是露天煤矿。在目前那里的劳工问题是不多的。
    美国和英国不一样,它没有“采煤计划”,规定或多或少是精确的生产指标和投资水平。但是,卡特总统的能源一揽子计划中有这样的总的许诺:到八十年代中期,使目前每年六亿五千万吨左右的煤产量达到十亿吨。大部分人认为,这个“指标”太大了,但是它表明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煤产量将有很大的增长。这个增长主要来自西部几个大的、容易开采的、基本上还没成立工会的露天煤矿。一般地说,美国的露天煤矿还没有遇到环境保护问题,而英国的露天煤矿开采却越来越为环境保护问题所苦恼。
    在西德,虽然整个煤产量在逐步下降,但开采褐煤的露天煤矿的面积在与日俱增。西德不象美国煤矿主那样有可以利用的广阔空地,但看来德国人仍能够“说服”受到露天煤矿影响的乡村居民不仅同意开采,而且甚至离开乡村,并允许为了恢复煤炭生产而毁坏这些乡村。战后三十多年来,随着从亚琛到科隆之间的莱茵地区褐煤露天矿的发展,有两万一千人搬了家,毁坏了五十一个村庄。
    许多产煤者都不把褐煤看作是真正的煤。西德去年生产褐煤一亿两千六百万吨,但有时没有被统计在它的煤产量数字里,统计数字集中在约九千五百万吨的无烟煤产量。虽然如此,褐煤仍是这个国家的许多发电厂的动力。而且,显然被认为是值得毁坏一些村庄的。
    澳大利亚正日益迅速地发展成为主要的产煤国之一,它的情况生动说明了露天煤矿的好处。昆士兰州的煤蕴藏量占这个国家蕴藏量的一半左右。那里有四十三个煤矿,其中二十个是地下煤矿,二十三个是露天煤矿。在地下煤矿工作的矿工有两千多人,而在露天煤矿工作的矿工还不到四千人。然而,这四千人去年生产了两千二百五十万吨煤,而那两千人只生产了三百三十万吨煤。而且,日本就进口了昆士兰煤产量的一千四百万吨。这就容易看出露天煤矿对于澳大利亚的出口努力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苏联和美国一样,正计划大力发展其露天煤矿的开采工作。目前,露天煤矿的产量占这个国家煤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由于煤炭对一个确实感到有可能缺乏石油的国家来说越来越重要,因而将加速进行露天煤矿的开采工作。苏联也急需提高生产率。
    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露天煤矿开采有点象淘金这种比较受欢迎的开采形式。人人好象都热衷于开采露天煤矿。国家和承包商都是这样,前者是因为露天煤矿既容易开采,又能很快代替进口的石油,后者是因为有时能获得巨额利润。当然,危险是,它会使人们感到失望,或者过急地开采会留下一片荒芜的、被破坏的地区。
    只有英国相对说来对这种寻找黑金的热情无动于衷。在露天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的时候,英国却慎重地、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工作。 t1R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华盛顿十月四日电】据最新一期《航空周与空间技术》杂志报道,美国已对发射原子粒群或激光线束,来击毁洲际弹道导弹和其他目标的可行性开展大型研究。
    作出开展这个研究的决定是因为最近的美国情报消息说,苏联可能到一九八零年时拥有能够发射这类粒子——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武器。 t1R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