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8月6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08-0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巴尔的摩太阳报》报道:《美军扩大防务作用 开进'...

    【本刊讯】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七月三十日刊登该报记者科德里发自西德的报道,标题是《美国军队扩大防务作用,开进德国北部》,摘要如下:
    美国在未被世人注意的情况下,又承担了一项保卫西欧的新义务:
    美军作战部队不久将开进德国北部地区,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
    不久将从德国南部开到北部的不来梅地区的这支部队人数是比较少的,约有四千名坦克兵和机械化步兵。但是,据认为,这是一支装甲部队的潜在核心。这支装甲部队可以从美国的和德国的其他阵地迅速出发执行紧急任务。
    据认为,部署这支约有一旅兵力的部队具有重大的心理意义,因为它向苏联暗示,它若越过北德意志平原发动进攻(这被视为最有可能的进攻路线),就会在地面上遭遇到美国的力量。
    自二次大战于三十三年前结束以来,美国驻欧部队一直集中在德国南部,这是由战后占领决议造成的,而不是出于对今后战略需要的任何考虑。
    驻德美军现有二十万人左右,总部就设在海德尔堡这里。这支部队面对着西德同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以及东德的南部地区。从西德的卡塞尔地区向南到西德同奥地利交界处的边界地区经常处在两个高度机械化装甲团(这两个团在战略地位重要的了望台内活动)、直升飞机和装甲侦察车的监视之下。
    驻欧美军同德国部队以及一支加拿大小分队联合行动,准备对付从著名的富尔达山口或南部地区的其他地方发动的进攻。
    但是,人们早就认识到,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西方同苏联力量不成比例的状况,都使西德北部地区成了最敏感、最容易遭到进攻的地区。
    因此,美军进入一个现在由西德军队和兵员不足的英国、比利时和荷兰部队守卫的地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军队的一份文件说,来自苏联及其华约盟国军队的日益增长的威胁,要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部队——主要是指美军
    ——作出反应。
    美国装甲部队驻到北部地区表明美国已认识到,美国“必须从保卫整个中部地区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不要单从现在美军集中的南部地区考虑问题。
    将于九月间开始开进不来梅地区的这支部队,称作美国第二装甲师前沿指挥部,将设两个机械化步兵营和一个坦克营。这支比一个旅兵力强一些的部队占第二装甲师的作战兵力的三分之一。第二装甲师的大本营设在得克萨斯州的胡德堡。预计,在发生危机时,该师会空运到这一地区。(第二装甲师是在一九四五年七月开进柏林的第一支美国部队。)
    可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驻欧美军把部队开到北部地区是因为国会在一九七四年发布了在欧洲减少支持部队、加强作战兵力的命令。现在要调动的这个旅是这一命令产生的第一个结果。 30m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华盛顿八月二日电】(记者:霍夫曼)军界人士说,由于美国取消了对土耳其的武器禁运,三年前因国会停止向土耳其出售武器而被那个国家关闭了的美国监视苏联军事行动的一些主要观察所将在几个月内重新开始工作。
    国会实行武器禁运是因为土耳其使用美国提供的武器侵略和占领多灾多难的塞浦路斯岛。这个国家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居民结下了世世代代的怨仇。这一禁运是卡特总统在同土耳其打交道过程中遇到麻烦的一个重要原因。
    众院星期二以二百○八票对二百○五票的表决结果通过取消禁运,从而使卡特以微弱多数赢得了一个外交政策的胜利。此后,卡特立即发表了一项声明,警告土耳其不要再次使用武力来解决仍然在因为塞浦路斯问题而日趋恶化的争端。
    军界人士说,在土耳其恢复情报活动将堵住他们所认为的在美国监视苏联境内的重要军事动态的能力方面的缺口。国防部官员最近对国会说,自从关闭观察所以来得到的经验表明实际损失是严重的。
    官员们说,三处极为重要的情报基地将要恢复活动,但在卡拉米塞尔的第四个观察所将不恢复工作,因为人们不再认为它是必要的或者是值得的。
    除了这些情报基地之外,五角大楼还计划迅速采取行动,很可能在一周之内就恢复在卡尔加的一个远程航行站的活动。
    国防部官员说,取消禁运还将产生以下结果:——不再阻止提供六千九百六十万美元的军事赠与援助,在实行禁运时,正在准备提供这笔款项。
    —
    —使得和土耳其官员和大约五千名美国军事人员以及他们的估计为四千五百名家属之间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
    ——恢复美国军事学校训练土耳其军官的活动。
    从在土耳其的美国基地获得的情报是广泛的、重要的,并且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其最大价值在于收集有关苏联武器的发展情况以及苏联军队的战备状态和调动情况方面的情报。 30m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法新社八月二日以《驱逐伊拉克大使馆的三名人员,总理的公报》为题报道:
    法国总理的一项公报宣布:「七月三十一日在伊拉克大使馆发生的事件,要求法国政府作出下述说明。」
    「由于警察所进行的有效行动以及他们表现的镇定,使进入伊拉克大使馆的恐怖分子,未能对他们所扣押的人质施加威胁,并且无条件地投降了警察部队。当警察巡官准备把这个恐怖分子带走时,伊拉克大使馆的一些人员不加分别地向登上警车的一队警察开了枪,司法警察的一个巡官被打死,两名司法警察巡官和那个恐怖分子受伤。鉴于他们的外交地位使他们享有刑事判决的豁免权,因此法国当局决定把他们立即驱逐出境,并要求伊拉克司法机关对他们起诉。」 30m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巴黎八月二日电】题:伊拉克大使馆:法国当局审查外交官名单
    外交部发言人宣布,鉴于七月三十一日在伊拉克大使馆突然发生的事件,法国外交部决定对所有外交官名单以及对批准某些外交官拥有武器的问题进行审查。 30m品论天涯网


本版昨日在《希腊“船王”女儿同苏公民结婚》一稿中,“一三个十七岁的俄国人”应为“一个三十七岁的俄国人”。 30m品论天涯网


    家属发现了非常具有俄国色采的木造房屋,就画下来了。那时马上就有一群俄国妇女大吵大闹说:“不许画这个地方”。最后把警察也找来了,但是警察竟什么也不说,只是从远处把我们的汽车号码记在本子上就走了。这些“资料”在苏联当局宣布“特派记者矶田”是不受欢迎的人时总会成为一条罪状。十年前,日本旅客误摄禁区的照片,被没收了胶卷,并以间谍嫌疑的罪名被捕。也有人认为比那时好得多了。但是“告密社会”是不会使人安心的。
    佐藤勇先生曾教导我说,“俄国人在组织中的时候,没有灵活性,好象不是人。但是一旦离开组织,进行个人交往时,就变得非常通情达理和亲切了。”我信奉这一教导,观察了苏联人,结果却是和我的期望相反。苏联人在告密社会中是没有信任的对象的。我在仅仅五年的生活中,眼看他们在耪神方面越来越自私自利,非常无情。外国人专用的公寓
    苏联的治安一般是好的。在欧洲各国和美国旅行的时候,曾遇到过几次使人感到危险的场面。可是在莫斯科,虽然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一次也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这个意义上说,苏维埃权力的管制还是严厉的。
    对外国人,苏联当局(克格勃)的公安活动之细致真是使人感到厌烦的。窃听电话、检查信件等等,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些还只不过是小事一桩。驻在莫斯科的外国人全都住在外国人专用的公寓里。硬把你塞进外交部外国人服务部指定的公寓。没有选择的余地。我的一家是分配在萨莫焦奇花园路的一所约容纳五十户的公寓里。和英、美、法、印度等国人混在一起。在莫斯科,现在有十六处专供外国人住的公寓区。这种公寓区门口有警察岗亭。警察是二十四小时监视住客出入的。
    除去外国人服务部批准出入的秘书、佣人、家庭教师等人以外,俄国人没有相当的理由,是不准进来的。普通俄国人不愿被人另眼相看,绝对避免来访问我们。设置专供外国人住的公寓的第一个理由是防止俄国人同外国人接触。这说明苏联对其国力还远远没有信心。
    我们路过警察岗亭,警察就立即拿起电话机向克格勃报告。他们就是这样经常掌握我们在什么地方。然而我经常注意,却没有在行车中被跟踪的感觉。身边有暗探
    秘书、佣人、司机、钢琴教师和俄语教师也是只能聘请外国人服务部指派的人。秘书、佣人、司机全都是克格勃的人,负有每周定期向外国人服务部报告的义务。身旁养着暗探,所以什么也干不了。如果秘书也懂日语,那就非常紧张了。幸亏我的秘书只会英语,所以我多少是放心的。尽管如此,我也常常会被家犬咬的。
    规定外国人到莫斯科四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前向外交部呈报。在苏联国内旅行时,也是一样。
    因为是这样,在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因为天气很好,临时想全家出去走走是不行的,很不惬意。
    克格勃动员窃听、监视的人数恐怕是庞大的。然而要每天每晚检查所有的外国人,是不可能的。因此,克格勃采取丁准“某”一特定对象,定点跟踪的方式。我自己也曾有一次受过一位俄国朋友的忠告,他说:“你现在是跟踪对象,要小心点。”那是因为我的秘书对我进行诬蔑并告密。因为我没做亏心事,所以不在乎。但是有个看不见的什么人在后面跟踪,心情也还是不好,感到精神上受折磨。
    在窃听、暗探和监视的包围下生活,其疲劳是难以想象的。在莫斯科的最初一年,我什么地方也不去,总算是忍过来了。然而到了第二年和第三年,就不能这样忍了。起初是半年一次,后来是四个月一次或三个月一次到欧洲去散心,不然就要发疯。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体会。驻莫斯科的外交官,公司职员、特派记者以及一切人都有这样共同的体验,苦恼的体验。
    (六) 30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