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4月24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04-2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研制成廉价而高强度的新钢短纤维 '...

    【本刊讯】日本《日刊工业新闻》四月六日刊登一条消息,题为《廉价而高强度的新钢短纤维——“切削纤维”》,摘要如下:
    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中川威雄副教授在该大学小林教授的协助下,研制成功在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混入新型的钢短纤维“切削纤维”。“切削纤维”和过去的剪断纤维相比,成本便宜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并且粘结强度高,混入量可节约百分之三十。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比普通的混凝土强度高,对象我国这样的地震国来说可以期待有更广泛的用途,如作为耐震构造物和隧道建材等。但是由于成本高普及没有进展,所以,廉价的切削纤维的出现,将导致大幅度地降低成本。钢纤维增强混凝土作为对裂缝抗性、韧性、耐冲击性等格外优良的新型复合材料最近崭露头角,除了在黑矶铺装路面和上越新干线一部分隧道等公共工事施工外,民用工事也开始使用。但是,成本比钢筋混凝土高两倍。成本高的原因是混入混凝土的钢短纤维每吨高达二十一万到二十八万日元,所以,怎样设法降低钢短纤维是钢短纤维混凝土正式普及的课题。现在,钢短纤维使用最多的是“剪断纤维”,它是用旋转刃剪断冷轧钢薄板制成纤维。据说强度是每平方毫米四十五到八十公斤。相反,中川副教授研制的“切削纤维”是用铣刀平刃切削钢锭或厚板,然后将切削的针状钢片制作纤维。
    采用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剪断纤维那种加工度高的冷轧钢薄板,所以,纤维的制造成本便宜了。并且,采用切削法制造的纤维,其表面形状是波浪起伏的凹凸面,表面积大,因而粘结强度高,增强效果好。
    因此,即便减少纤维的混入量也能得到高强度,具有能够节约混入纤维量的优点。中川副教授等人把两种纤维加以比较,虽然得到同一强度,可是,剪断纤维混入量是百分之一点五,而切削纤维混入量是百分之一。纤维量可节约百分之三十。
    此外,切削纤维还具有以下特征:一、由于切削热表面被氧化膜覆盖,所以在保管时不易产生锈蚀;二、由于混入减少,水泥使用量也减少了,可以防止收缩时的裂缝;三、搅拌机等现有施工设备可以照样使用。 Rj7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苏联《消息报》三月二十三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用石头和砂子织布》,全文如下:
    (原编者按:成束的玄武岩纤维犹如栗色丝缕。混凝土加上这种纤维后就可使它改变性能。)
    玄武岩是一种抗腐蚀性液体与气体的石头。土库曼国家建设委员会耐振建筑研究所玄武岩纤维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共和国玄武岩的工业储量资料很感兴趣。熔炼这种天然矿物时可以得到玄武岩纤维。
    阿什哈巴德实验室的全体人员同基辅玄武岩纤维和制品科学实验室的同事一起,研制了一种新的混凝土:除水泥外,还加入卡拉库姆砂土及二至三微米细的玄武岩纤维。这种用极细的矿物纤维强化了的混凝土,抗弯曲强度约比无玄武岩充填物的大一倍。
    现在,已用玄武岩纤维制造工业用织物、建筑用棉和绳索、厚纸板和纸张,这些制品即使在几百度的高温下也不会燃着。玄武岩棉的最大特点是可作耐振保温材料和隔音材料。土壤改良学家把玄武岩织物制成的过滤器用在排水系统中,认为这象石头那样可以永久使用。玄武岩混凝土在地震带的建筑业中是很有前途的。
    在实验室,还给我看了另一种纯“银灰色”纤维束。这是研究人员的新成就——用卡拉库姆砂土制成的纤维。前不久实验室熔炼了第一炉这样的材料。砂制纤维比玄武岩纤维更细更结实,卡拉库姆砂子是取之不尽的。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机械师伊格纳季耶夫在一个普通小木桶那么大的实验“炼铁炉”中熔炼,从熔化了的砂浆中抽出了细丝。这位机械师说,“我很喜欢炼石这项工作。这似乎包括两项互不相干的工种:炼钢和纺织。”这天,伊格纳季耶夫用一杯砂子得到了几千米特殊纤维,即砂制纤维。 Rj7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英格兰吉尔福德四月五日电】英国萨里大学今天宣布发明了一种革新的建筑材料,它可以取代因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已不为人们所喜欢的石棉水泥。
    萨里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是廉价的聚丙烯塑料与水泥的结合物,它安全、坚固,最重要的是便宜,对建筑工业说来,作为石棉的一种取代物比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玻璃钢水泥较经济。
    石棉水泥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据悉石棉可以导致某些种癌症。瑞典已经禁止使用这种水泥,正在积极寻找它的代用品。
    萨里大学研制的这种产品(还没有定名)是由水泥和百分之八的聚丙烯制成的。这种塑料纤维经过加工处理形成一片张开的网,分布于整个水泥构件。
    戴维·汉南特博士同一位在这里工作的荷兰人汉斯·宗斯费尔德一道发明了这种建筑材料。他说,这种新产品比石棉水泥坚固,很不容易损坏,因而很可能会找到新的用场,用石棉水泥可能不适用于这些用场。
    汉南特博士又说,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性能更好而且廉价的东西。他估计,两年之后这种产品将在市场上出售。 Rj7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西德《南部信使报》四月五日刊登黑费勒博士同该报主编厄克斯勒的一次谈话,题为《利用中国的机会》,摘要如下:
    问:黑费勒先生,您作为联邦议院代表团成员,刚刚访问中国回来。您在那里逗留期间,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答:中国人已经战胜了饥饿、流离失所、失业、文盲、瘟疫以及极端贫穷的状况。人们要是想到,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九亿人口,而且每年增加一千六百万人,那么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成绩。这个国家自己解决并通过辛勤的劳动确保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这一点给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
    问:您作为基民盟议会党团的财政和税收专家,是否认为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有可能得到加强?
    答:中国正处在通往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大国的道路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正在更加大力地向世界开放。中国人打算向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学习,并同它们合作,而又不依附它们。因此对德国经济界来说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中国对技术知识和设备制造特别感兴趣。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出口消费品和使用寿命短的商品方面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中国人想用由我们出口的设备和所提供的技术知识来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使千百万的劳动力有事好做。可以考虑提供的比如有:开采煤和石油的大型设备以及冶炼厂。因为为此也必须补充性地提供无数配件,所以我们认为,总的来说向中国的出口在国民经济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迄今为止,中国人一直坚决拒绝接受贷款。他们不想入不敷出,他们通过同苏联打交道的痛苦经验学乖了,他们深恐依附别人。但是在新的发展基础上,在贷款问题上的僵硬态度可能会有所松动。至少是分期付款和较长的付款期限是可以考虑的。中国同日本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利用现有的机会,就取决于我们德国和欧洲了。
    问:恰恰在现在,在召开了确认以华国锋为首的最高领导的五届人大之后,您如何评价中国今后的事态发展?
    答:围绕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班人问题所发生的混乱,看来已经结束了。清醒的和生气勃勃的实干家的意志得到了贯彻,他们想在没有很大的意识形态障碍的情况下使国家向前发展。新领导的地位可能是巩固的。他们指望个人出成绩,并想鼓励多出成果。每个人都必须工作,除了失去了工作能力或者还不能工作的人之外。中国的国民经济在几年内的增长力将超过工业国家,这完全是可能的。
    问:根据您现在得出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邦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中将占何种重要地位?
    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中国政府并不想劝说我们接受它的制度。我们德国人不想使中国人接受我们的观念。然而我们在对外政策方面却有着共同的利益,我们在经济方面可以互相加强。德国的对外政策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注意这一点。德国、欧洲和西方的对外政策更加明显地转向中国可以改善世界政治平衡,并因此使维持和平的可能性增加。中国是自由世界不可丢失的一种机会。
    问:在您看来,您在中国逗留期间个人的最美好的经历是什么呢?
    答:我们到处受到热情接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大的经历就是同邓小平副总理进行的一个半小时的谈话。继华国锋之后,他是政府里最强有力和最有生气的人物。同他进行谈话是非常开诚布公的。邓用这样一句话开始了这次谈话:“我们可以不受拘束地谈,因为我们不掩饰我们的观点。”
    【本刊讯】西德《德国联盟党新闻稿》周刊在四月十四日出版的一期上刊登联邦议员曼弗雷德。阿贝莱因教授(不久前他曾陪同齐默尔曼访问中国)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正在发展成世界大国》,摘要如下:
    中国有九亿多人口,每年还要增加一千六百万,它的领土相当于一个欧洲,虽然现在它还不能和两个超级大国当中的任何一个相比,但它正向着世界大国的方向发展。五届人大已清楚地表明,中国政府决心继续执行中国新领导提出的以稳定内部、提高生产力并随之提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政策。近两年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现在已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尽管人们还不能拿中国的情况来同中欧的情况相比。把很大精力放在内政方面的中国人,现在正在重视外交政策的作用。首先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使中国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中国根据其同苏联打交道的经验,有力地帮助人们对所谓西方的缓和政策的可能性作出更新的、更加现实的估计。
    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来说,应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这就是:执行一种更加积极的对华政策,可以给我们的对外政策带来一种新的因素,并且有可能使停止不前的阵线重新松动起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应该在尽可能广泛的、有各种政治力量都参加的基础上,在尽可能多的方面继续并加强同中国的接触。
    尽管人们不能指望很快就会取得巨大的成果,但应该逐步地扩大同北京的贸易。在这方面的活动余地,显然比目前所能看到的要大。中国对德国技术有很大的兴趣。交换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可以为此作出重大的贡献。中国正在谋求同欧洲,特别是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伙伴关系。我们不应对这一愿望置之不理。中国的这种愿望也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Rj7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