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美国《新闻周刊》三月二十日一期刊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德怀特·珀金斯的一篇评论,题目是《中国:恢复增长》,摘要如下:
    中国的经济正在不断好转——主要是因为政权已从激进的“四人帮”手中转入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着眼于经济增长的领导班子手里。物质产量净额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九点七(一九七六年为百分之一)。估计今年的物质产量净额将旺盛地增长百分之九点五。当前的经济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七五年百分之六的平均增长率。尽管农业仍然是个头痛的问题,但是落后的农业部门再也不会对经济造成范围广泛的不利影响了。
    去年这一年,中国工业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大大超过北京的新领导人的期望。按照原定计划,工业产量增长率应为百分之八,但是,报上来的数字表明,真正的总增长率为令人吃惊的百分之十四。甚至是一九七六年发生灾难性地震时的开滦煤矿,也已经完全恢复。现在的日产量已经相当于地震前的日产七万吨煤的水平。其他一些工业部门的情况没有那么好。与能源有关的主要领域,即石油、煤炭和电力的增长率各为百分之八、百分之十点二和百分之九点八,是比较低的。钢产量的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一点五。因此,当华主席于两周前提出中国的新的十年计划的时候,他大力强调能源、运输和炼钢部门产量增长的重要性。中国计划在一九八五年以前使十大钢铁基地、八大煤炭基地、十大油气田、三十个大电站、六条铁路新干线和五个重点港口投产或投入使用。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大学的水平正在提高。他们十多年来第一次大幅度地提高工资,通过这种办法来加强对工人们的物质刺激——在“四人帮”得势的时期,物质刺激被认为是个大问题。提高工资的人占中国全部劳动力的百分之四十七。
    在一九七七年里,真正令人奇怪的是:中国的进口量没有同其他经济部门一道增长。其原因是不难看出的:北京全力以赴地设法从一九七六年的政治破坏和地震中恢复过来。这比购买外国货更重要。只有谷物、大豆、棉花和其他商品的进口量迅速在增长——这一切都是中国一九七七年欠收的结果。缓慢的进口和大量的出口已使北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从一个纯借款者变成一个纯贷款者。由于“在银行里”存了十亿至二十亿美元,北京现在处于可以进口工业机器的非常优越的地位。但是,这样的进口看起来不大可能会对一九七八年的贸易数字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明年的进口必然会增加。
    现在事实证明,那些预言中国会因出口石油而财源广进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仍然是错误的。中国的石油日产量一九七八年可能达到二百万桶。比去年一百八十万桶的日产量有所增加。可是,石油出口量仍然是每日不到二十万桶。兴旺时期可能还在后头。根据一项中日贸易协定,中国对日本的石油出口量到一九八二年预料将增加一倍多,增加到每日三十万桶。中国人还一直在大力购买石油勘探设备,并且曾暗示出口指标将在一九八二年达到每日五十万桶。但是,由于能源仍然是国内非常关切的问题,增加的石油产量可能会首先满足国内的消费需要。
    农业问题仍然是中国的头号经济问题。困难在于中国的农民必须养活近十亿人——而他们使用的可耕地却不到美国农场主所使用的可耕地的三分之二。今后几年,中国人能有何成绩,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气候。北京去年买进了一千一百万吨谷物,这主要是由于两年的恶劣气候而不是由于基本上供应不足所造成。如果今年的气候好转,农业产量理应增长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从而不必大量采购新谷物了。从长远来看
    ,在农业中进一步利用现代技术可能解决问题。如果中国领导人能够实现他们“在一九八○年基本上实行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农业生产理应能跟上人口的增长速度。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三月六日刊登一条消息,题为《文豪鲁迅在仙台留学时的传记已出版》,摘要如下:
    中国革命作家鲁迅在仙台留学的时代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他在仙台时代的传记《鲁迅在仙台》,最近已由平凡社出版。
    由日中友好协会仙台分会、东北大学的中国文学研究家和普通市民组成了“鲁迅在仙台调查会”(会长为仙台市中央公民馆名誉馆长半泽正二郎)。这本书是该会的会员整理了用四年多时间进行调查的成果写成的。这本书记述了文豪鲁迅抛弃医学而转向文学运动的动机和背景,它是了解鲁迅青年时期情况的宝贵的资料总汇。
    鲁迅于明治三十七年(即一九○四年)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但于两年后退学,返回东京与其胞弟周作人一起翻译《域外小说集》,走上了从事文学的道路。仙台时代的生活,对鲁迅形成弃医从文这一思想有重大意义。
    “鲁迅在仙台调查会”是于昭和四十八年(即一九七三年)为了“纪念鲁迅来仙台七十周年”而成立的。没有研究鲁迅的专家入会,成员几乎都是业余的。他们采访鲁迅在医专时代的同学,收集照片、书信和成绩表等实物,在鲁迅的住宿处进行调查,汇集了大约八百件当时的资料。
    在这本书中,对这些资料加了四百七十条注释,归纳为一百七十项,并作了评注。它无论对一般读者,还是对专门的研究人员,都是有扎实内容的读物。
    调查会向中国各地的鲁迅博物馆赠送了这本书,将有助于鲁迅的祖国研究鲁迅。想把第一版三千册的稿酬作为在仙台修建纪念馆的一部分资金,这是会员们梦寐以求的。
    【本刊讯】苏联《苏俄报》一月六日在《科学世界》栏中刊登一篇文章《光与色》,全文如下:
    在荧光灯代替白炽灯后,它们照亮城乡街道的明亮的兰白光不仅使行人高兴。专家们算出这些灯可节约几百万度电,并指出灯泡寿命可延长几十倍。
    看来这种新光源是无懈可击的了。但却有个缺点,它的光会歪曲所观察物体的真实颜色。如果说在高等学校教室里或工厂车间里对此不介意的话,那末在病房里和手术室里,以及在一系列实验室里,这种歪曲是极不好的。譬如以医院诊断为例。病有许多种,其表现又往往有假相。因此,哪怕受观察的组织最细微的颜色变化,给医生造成的印象也要比X光照片及心电图的深刻。因此,类似医院的地方需要有光谱十分接近于太阳光的照明设备。
    全苏照明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给了医务工作者一份不坏的礼物。这家研究所的实验室,已经研制出并试验了发玫瑰色的温热“光束”的新式荧光灯,其色阶不亚于日光。
    研究所某室主任、科技付博士费奥多罗夫说:“这种灯外表与其前身没有什么两样。它们发的光使眼睛感到舒服,其秘密在于涂抹在玻璃管内的特殊荧光质。而选择需要的配方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实验室进行过几百次试验。对光谱特点、光对人的工作能力的影响和灯泡的经济指标进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灯泡不仅在我们这里,也在苏联医科院普通卫生和公共卫生研究所以及医院和防疫站进行了全面试用。医生对新照明设备的效果满意。对生物组织进行复杂研究时,这种灯特别适合。据经济学家计算,医院用这种新荧光灯代替白炽灯后,每个灯每月平均可节约七十戈比。
    但科学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半导体变流器的试验工作已经结束,变流器可以消除荧光灯的刺眼的频繁闪烁。在日常生活中,在电压下降或开动各种电动机时都有这种现象。荧光灯不久就可无间断地平稳发光。
    组合灯的制造,将是医用荧光灯通盘研究工业的必然结果。这种灯除可见光外,还“加上”了看不见的紫外线。
    对“紫外线”问题最感兴趣的是极北地区居民。今天有不少人在极夜条件下工作。重要的是使极夜不造成紫外线匮乏。人造太阳不仅极圈内地区需要。还有不少人在矿井、水下和地下铁工作。这里使用组合光源也是十分有益的。专家们认为,新照明设备不仅可以弥补太阳光“维生素”的不足,而且可以严格控制“紫外线”的份量。
    “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医生不用去。”这句老话现在仍然适用。科学家点起的几千颗人造“小明星”,也是我们健康的保障。
    【本刊讯】苏联《在国外》去年九月十六至二十二日一期刊登一则题为《用废纸造绝热材料》的消息,全文如下:
    加拿大研究出了一种用废纸制造特殊材料的方法,这种材料就绝热性能可与泡沫塑料和玻璃纤维竞争,但成本低得多。首先将废纸切碎,掺上粘胶物质和耐热成份,再进行特别的热处理。改变粘胶物质的数量和热处理的强度,就可以制造为墙壁和天花板,以及为涂敷管道和生产设备使用的刚性或柔性绝热材料。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三月七日登载一篇题为《省电而耐用的灯泡》的报道,转载如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试验室最近研制成功了一种由上下两层二氧化钛包银而合成的涂料。这种涂料敷用在玻璃上不妨碍光线的通透,但对红外线却有反射作用。
    以产制灯泡出名的美国杜诺公司已经向林肯试验室买下了这项专利。杜诺公司的构想是希望将这涂料用之于灯泡的内层。
    目前一百瓦的自然灯泡大约有八十瓦的电能用于产生红外线,红外线如果能被反射回去,大量的电能就不会象现在我们所用的灯泡那样浪费在产生温热上了。
    在购进这项专利前,杜诺公司本身已经发明出一种耐用的灯泡,这种灯泡售价虽然贵一点,耐用性确特别强,寿命是一般灯泡的二至三倍。
    杜诺公司希望把灯泡的使用寿命和省电性两种优点揉和起来,在生产高品质灯泡上作一项突破。
    将这种涂料敷用在灯泡的内层,使它将由灯丝产生的红外线再百分之百的折射回灯丝去,在技术上目前尚有两点有待克服。其一是这种新的涂料目前谨可均匀的敷用于平面,如何使它在灯泡内层的曲面上发挥作用,关于这一点林肯试验室决定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其二是灯丝与反射曲面间相互位置的关系,灯丝在什么样的位置才可百分之百的将折射回来的红外线全部吸收,在这一点杜诺公司已将之列入他们研究发展工作的第一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