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3月9日参考消息第3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03-0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小丘吉尔访问索马里后:批评美国对苏采取绥靖政策 '...

    【合众国际社伦敦三月四日电】(记者:彼得·肖)温斯顿·丘吉尔——他的有名的祖父曾经猛烈攻击对纳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的人——指责美国对苏联在非洲之角的行动采取绥靖政策,以此来维护“完全虚构的缓和”。
    丘吉尔在对索马里进行了一次正式的了解情况的访问以后本周回国。他在同合众国际社记者的一次谈话中批评了卡特政府。丘吉尔是议会议员,是在野党保守党防务问题的发言人。
    丘吉尔说:“‘美国没有要求苏联和古巴撤出非洲之角,这是对苏联立场的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他说:“美国政府把它同苏联的双边关系置于一切之上。依我看,它恋恋不舍的是一种完全虚构的缓和。为了搞这种缓和。美国政府正在绥靖——没有别的更合适的字眼——苏联在非洲之角的行动。”
    温斯顿爵士的孙子警告说,除非西方向索马里人提供充分的防卫武器,否则,当天气变好时,苏联、古巴和埃塞俄比亚联合在一起的力量就可能“在四到六周时间内”压垮索马里军队。
    丘吉尔说:“只需要美国向苏联和古巴发出滚旦的警告就行了,作为这个警告的后盾,可能只要在古巴沿海附近小小地显示一下力量。”
    “或者,一种抉择办法是向索马里提供武器,特别是防卫性武器。他们迫切需要反坦克和防空导弹。”
    他说,“随便采取这两种行动中的那一种,都可以转败为胜。”
    丘吉尔说:“使我感到非常吃惊的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或西欧国家政府中没有一个负责的人到索马里去就地估计一下形势。”
    他说:“美国如此完全忽视它在中东的主要朋友和盟国所作的判断和所具有的担心,这使我感到几乎难以理解。”
    “所有这些国家都对这个新的、丑恶的苏联帝国主义对它们的影响感到不安。”
    丘吉尔说:“今天,埃塞俄比亚是苏联的一个殖民地,除非西方从搞绥靖作法的麻木不仁状态猛醒过来,否则我们就会把苏联人近些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拱手交给他们。”
    他说,这会使莫斯科在埃塞俄比亚得到一个牢靠的立足点。
    丘吉尔说:“如果西亚德·巴雷被整垮或者被推翻并在摩加迪沙建立起一个傀儡政府的话,人们就看透了西方:即使当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鼓足了勇气来摆脱苏联的枷锁,它也别指望得到西方的任何援助。”
    他说:“如果苏联和古巴在非洲之角取得胜利,其后果是巨大而可怕的,对非洲独立国家来说如此,对西方的利益来说也如此。” SOh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东京三月七日电】气象厅说,今天发生了一次里氏震级七点八级的强烈地震,使日本大部分地区,包括东京,都感到震动。
    震中在西部城市大阪以南约六百公里的太平洋底。
    气象厅说,这次地震在这个国家的好几个地方按日本七级烈度表计算是四度,东京是三度,东京的高楼摇晃了约两分钟。
    【合众国际社东京三月七日电】气象厅报告说,一次使人摇晃的地震使日本太平洋沿岸一带的大片地区感到震动,但是未造成损失或伤亡。 SOh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三月四日以《据说古巴为了非洲问题而征召预备役军人和四十多岁的人》为题报道:
    一些权威人士昨天说,古巴政府既进一步征召了预备役军人,又征召了一些过去没有服役的四十出头的人,这就进一步表明古巴打算在非洲之角长期维持它的军事力量。
    这些权威人士说,古巴现有十二万正规军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员现驻在非洲,其中一万九千人(加上四千名非军事人员)在安哥拉,一万一千人在埃塞俄比亚。国务院说,在埃塞俄比亚的人数现在每天增加二百人。
    这些权威人士说,显然,哈瓦那需要扩大轮换基础,借以抽调人员定期到海外去服务;因此,在二月底再次征召预备役人员和以前没有服过役的年纪较大的人。
    据说,古巴士兵到海外服役的时间平均都是三年,其中就有一年在非洲。自一九七五年他们在安哥拉开始支持取得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力量以来,古巴人一直在那里进行活动。
    一些权威人士说,从长期来说,莫斯科看来期望索马里主席西亚德·巴雷下台,并希望出现将与苏联建立条约关系的某种类型的埃—索联盟。这样的结果将确立苏联在红海和亚丁湾的势力。这里的分析人员指出,索马里仍有大量的苏联军事装备——这些装备现在正处于失修的状态中——和许多俄国人训练出来的并仍然对俄国人有好感的军事人员。
    他们说,这些就是莫斯科希望西亚德·巴雷被推翻和苏联恢复对索马里的影响的一些因素。 SOh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二月十七日电】对七个国家的二十四位杰出气候学家所作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意见调查今天透露,到二○○○年时,世界变得暖得多或冷得多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十。
    五角大楼的国防大学报道,这些科学家的普遍估计是,到本世纪结束时,气候大概将与过去三十年来的情况差不多。
    这次调查是由于近些年出现相互对立的预报引起的。有的预报说,地球正在向另一个冰河期进发;有的预报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积聚将使地球的温度迅速升高。不管出现那一种情况都将对世界上一些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在美国科学发展促进协会年会上发表的这份报告说:“突出的调查结果是,据估计,到二○○○年时,出现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更具体地说,对这次调查的答复提出,与七十年代初相比较,今后二十五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华氏一度以上的可能性只有十分之一。”
    报告说,“同样,全球平均温度将下降华氏零点五度以上的可能性也只有十分之一。”
    过去三十年来,气候略微变冷了些,但是所调查的专家中大多数人认为,变冷的趋势将为二氧化碳造成的外温所抵销,预计二氧化碳将在大气层中产生温室效应。
    报告说,这些回答往往有点倾向于全球略有变暖趋势。
    这份报告是有其他政府机构参加的一项合作性努力,它在这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概述了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的五种气候情况及其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
    除美国外,参加这次调查的科学家有日本的、丹麦的、西德的、澳大利亚的、加拿大的、联合王国的。
    几种气候情况如下:
    ——全球性的大变冷(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性):变冷趋势继续下去,北半球的平均温度比七十年代初低华氏一度。这种变冷类似于十九世纪初的冷期,其显著特点是北极冰雪层的扩大,中纬度地区出现“打了就跑”的不时干旱和严重的寒潮。
    ——全球性的适度变冷(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可能性):北半球平均温度下降大约华氏零点三度,但是对生长季节不会有重大影响。
    ——同样情况(有百分之三十的可能性):变冷趋势在七十年代内消失了,平均气温上升不到华氏零点二度。
    ——全球性的适度变暖(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可能性):变冷趋势倒转,由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北半球的平均温度上升华氏零点八度。中纬度地区的生长季节适当地延长。
    ——全球性的大变暖(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性):由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北半球平均温度升高华氏一点四度。高、中纬度地区的生长季节将会大大延长,降水量伴随着增加。 SOh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华盛顿二月二十二日电】在过去一年内太阳表面的温度下降了一点,有些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太阳黑子活动加剧有联系。
    位于亚利桑那的基特峰国立天文台的威廉·C·利文斯顿博士说,自去年一月以来,太阳表面温度看来下降了十一度,这还不到华氏九千八百二十度太阳的正常温度千分之一的变化。利文斯顿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最近举行的年会的一次会议上说,如果太阳表面温度再继续下降,可能要影响地球气候。但他接着说,这一变化或许是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十一年周期有联系的一个正常的温度变动周期的一部分。 SOh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伦敦二月十一日电】(记者:罗·穆塞尔)题:世界是否处于洪水泛滥的危险中?
    经常讲述的科学幻想小说式的骇人听闻故事之一是极地冰的融化会引起世界性洪水泛滥。州立俄亥俄大学极地研究所的默塞尔博士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可能发生的现象。
    默塞尔认为,如果目前的矿物燃料消耗量继续增长下去的话,那么,所谓“温室效应”可能会将南极西部的冰帽融解,从而在今后五十年内将使海面升高十五英尺,这样就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灾难。
    由于煤炭和石油的燃烧而散发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截住了正从地面再辐射的阳光。如此截住的红外辐射即温室效应,使大气温度升高。但据《自然》说,对于由于气温升高而引起的冰帽确切融化量的问题,意见总是很不一致。
    该杂志说,默塞尔准备准确地预报可能发生的变化的规模。许多更为复杂的计算还有待于人们去作,但事实仍然是,这类估计能够而且已经提出了。科学家和政治家现在必竟比较倾向于更加认真地对待南极冰帽大规模融化的威胁。
    默塞尔说,如果矿物燃料消耗量按最近的比例继续增长下去的话,那么,预计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今后大约五十年内将增加一倍。对二氧化碳含量倍增的气候影响所作的估计是,温度将升高,可能将使南极大陆迅速解冻。
    默塞尔写道:“据悉,这些估计是粗糙而过于简单,因而实际上将发生的气候变化无疑与人们的估计有相当大的差别。尽管如此,但现在无法知道这些估计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 SOh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