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2月23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02-2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共同社评论《王炳南会长启程访问印度次大陆》 '...

    【共同社北京二月二十日电】(记者:边见)题:王炳南会长启程访问印度次大陆,为李先念副总理出访“铺路”
    为李先念副总理预定在五届人大会闭幕后出访亚洲两国“铺路”,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为团长的中国友好代表团一行八人二十日下午启程,访问巴基斯坦等国,为期一个月。
    据驻北京的巴基斯坦大使馆负责人透露,王炳南会长等一行将在巴基斯坦逗留一周,然后访问孟加拉国一周,最后前往印度,访问两周。此间外交人士认为王会长等人访问三国具有为李先念访问孟加拉国铺平道路的意义,同时也明确表示中国将积极开展对印度次大陆的外交。
    邓小平副总理于二月上旬访问了尼泊尔,强调(一)反对超级大国在印度次大陆称霸;(二)改善中印关系,应该双方努力。王炳南、李先念两人接踵访问印度次大陆的外交攻势,可说是以行动表明中国的上述外交方针。
    中国去年下半年就派陈永贵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相继访问了柬埔寨。之后,邓小平副总理又访问了缅甸、尼泊尔,积极地展开了访问亚洲的外交。王炳南、李先念两人的出访,无疑可以认为是把外交范围扩大到印度次大陆的迹象。此间外交人士认为,下月上旬,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后,不仅李先念,而且大大小小的中国友好代表团将为消除苏联对亚洲地区的影响而相继出访。打倒四人邦以后,中国外交有全面展开的迹象。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二月二十一日刊登一则述评,题为《中国开始着手改善同印度的关系,派出大型的民间代表团,对印度“脱离苏联”给予评价》,摘要如下:
    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为团长的中国友好代表团,于二十日出发访问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三国。中国代表团的这次出访,作为中国积极开展欢度次大陆外交的
    表现而引起了注目。特别是随着这一代表团的访问印度,一种强烈的看法是,迄今处于胶着状态的中印关系将出现新的转机。对此,长时间以来一直以(同印度)建立了枢轴关系而自豪的苏联担心事态的进展,据说正在拼命考虑对付办法,围绕印度的中苏角逐突然成了焦点。
    中国方面在这前后还向印度方面提出,中国准备接待印度的新闻代表团、印度舞蹈团、足球队,中国的民间外交的姿态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对这样一种中国同印度的关系感到神经过敏的当然是苏联。据说,苏联大使馆已经几次向印度政府寻问了(印度)同中国的关系。苏联将于三月一日向印度派出以阿尔希波夫副总理为首的代表团,以恢复从一九七六年以来即告中断的印苏定期协商。据观测,苏联将通过这一协商向印度作出提供大型的新的发展援助的保证。另外,柯西金总理或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将访问印度也被认为是确实的。 8LI品论天涯网


    【印新处新德里二月二十日电】据萨马查尔通讯社报道,莫拉尔吉·德赛总理二月十九日告诉人民党议会党团,印度正在努力增进同邻国的友好关系。
    德赛在议会开会讨论予算的前夕的一次会议上回顾印度的对外政策执行情况时,谈到了瓦杰帕伊外长最近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并说,这次访问很成功,为增进印巴友好铺平了道路。他说,事实上,目前的气氛非常好,有利于印度同邻国进行合作。
    德赛还谈到了阿富汗总统达乌德将从三月三日开始访问印度一事。
    议会党团的许多成员表示,他们希望继续采取有效步骤,以求在次大陆实现和平与和睦。
    总理说,现阶段,印度已经在作努力,要在平等基础上同邻国建立最友好的关系。
    【美联社新德里二月二十一日电】德赛总理今晚说,印度将设法利用同中国改善了的关系来收复一九六二年两国之间的边界战争中被中国占领的一万五千平方英里的印度领土。
    德赛在印度中部海得拉巴发表邦选举竞选演说时没有阐述他的这番话。
    本月早些时候,德赛说过他“准备和愿意会见任何中国领导人”,因为“我们相信谈判,不相信战争。”
    【共同社北京二月二十一日电】德赛于二月十一日在印度南部的一次集会上说,印度不想同中国和尼泊尔发生争端;他又说,他希望能在不诉诸武力或酿成战争的情况下解决一切问题。
    因此他表示希望同中国改善关系。 8LI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台湾《联合报》一月三十一日刊登杨维哲的一篇文章,题为《发展科技的当务之急科技人才的培育与运用从日本的故事说起》,摘要如下:
    如众所知,日本的科技水准很高,但他们今天的成就,是经过一番奋斗得来的。一八六八年日本推行明治维新,曾延聘很多外籍教师,工程师和军事人才从事普及教育,发展工业和建立军队。东京大学在一八七七年创立时理学院十五名教授中有十二名外国人,医学院十八名教授中有十一名外国人。他们的学生出国留学,学业告一段落,便回国接替外国人所做的工作。
    日本自明治以来,倡爱国心和国粹主义,但对于求教先进国方面极为谦虚,并具有涵容的雅量。他们重视真才实学,赋予优厚待迂(有些人薪金超过日本首相),并讲究效果,脚踏实地地吸收外国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日本北方的北海道,是一个海岛,面积约为台湾的三倍,为拥有资源而待开发的地区。一八七○年,一位三十岁的青年政治家黑田清隆(后为首相),被任命为北海道的副长官,他决定效法美国人开发该岛。次年他赴美晋见格兰特总统,请其推荐科学顾问。美总统介绍了农林部长吉卜隆,当时虽已高令六十七,竟欣然受命,率领三位专家赴日,历时三年多,彻底调查北海道的地势、气候、土质,然后提出开发的构想。一八七五年吉卜隆返美,黑田依据他的建议,聘用很多外国技师,先后达七十五人。一八七二年黑田根据吉卜隆的第一项建议“开发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才,所以应速设立培养人才的学校”,成立札幌农学校,从美国邀请三个教授,由原任麻州农学院院长的克拉克博士兼教务长。当时札幌人口仅有三千人,而该校仅有十来岁的学生二十四人。克拉克勉励他们成为志气恢宏的人才。
    这是令人感动的故事,美国的在任部长肯到日本的荒岛工作,历时四年;而原任大学的校长,肯为外国边境的类似私塾的学校执教,确实都不简单。这可说是黑田的爱国热忱打动了他们,也可看出日本领导者的奋发精神带来自助人助的成果。
    日本著名化学家铃木梅太郎于一九○一至一九○六年留学德国,师事诺贝尔奖得主费雪。回国时,费雪说:“欧洲的学者人数多,设备好,所以你如选择同样问题研究,很难讨好;倒不如针对本国的特殊问题,下功夫研究。”铃木便就当时两大问题(脚气与肺病)择一研究,成为世界著名学者。日本学者脚踏实地的从身边作起,使他们的地震学也长久维持世界一流水准。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商品,新的科学和技术被切断了来路,日本工业界在科学界的合作下,动手制造自己所缺乏的物资;同时在留美二十二年的学人高峰让吉的奔走下成立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所。高峰认为:“位于东洋一隅的小岛国日本,过去的成就只是模仿欧洲而已。假如不从自己的基础去从事发明、发展,绝对无法与他国竞争。这种发明研究,须有学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创设象美国卡尼基研究所一样的大研究所。”果然,这所理化研究所从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曾对日本科技和工业作出很大贡献,并培养了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我先引举上述故事,想提示几个我们应学习的若干事项:第一、日本曾花费巨资,吸引外来科技,但注重实效,所延聘的学者专家绝非观光客,也非经由人事关系、政治关系而来,而是具有真才实学者。对于外来学者专家,必派适当人选吸收他们的全部科技知识,俾能接替他们的工作。第二、领导人重视科技发展,科技自立,重视专家的建议,并能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他们的建议。第三、日本留学生以学习技术,解决问题为主,不重学位,留学生回国贡献所学给国家。第四、科技研究者,有克难创业的精神,并肯从身边的问题脚踏实地去做。
    我国学生在校期间一直只作升学或留学准备,对社会甚少认识,更乏敬业观念,故踏入工业界后常有无法适应的情形。目前工业界普遍缺乏高级设计人员、策划人员、计划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等高级科技人才;而这些人很难由当前的教育机构培养。因科技人才的强弱关系工业乃至国家的盛衰,爰参照日本的镜子提出若干有关培育和运用科技人才的建议供作参考:第一、教育部长、国科会及经建会主任委员等应定期开会,对人力规划,教育训练、大计划所需人力调配或训练等事项,取得统一的见解和实施的方式。
    第二、订定科技科系设立标准,严格管制教育质量。
    第三、有经验的在职低级科技人力应多给进修受训机会使之得到技术升级。师资和设备良好的学校,应鼓励设暑期部或夜间部,充分利用其资源训练人才。
    第四、改进科技教育,以讨论、实验或专题研究等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取代死背公式的考试法。
    第五、多给国内设计人才机会,不要将一切设计往国外一推,以训练人员达成技术自立。
    第六、多给现场技术人员到国外作短期技术研修机会。这些人不以文凭为目的,而以带回新技术为任务。
    第七、对技术行业均建立专业执照检定制度,以鼓励技术人员求进意愿,并提高技术水准。
    第八、修改教育法规,鼓励工厂在职人员到夜间部或研究所进修;按其服务年资及成绩给予加分优待,使之有再进修机会,并加强教育界与工业界的连系。
    第九、将敬业精神或职业观念的教材纳入中小学课本,从小贯输敬业的观念。
    第十、建立完善的全国科技人才档案,强化科技评审组织。鼓励科技人员加入专门学会,按自己专长参与分野小组,争取发展科技研究的机会。
    并且要邦助办好高水准的科技刊物,鼓励科技人才发表意见。
    第十一、罗致或训练策划和经理人才。这些人应具备“目标的设定与选择”、“长期计划资源分配”及“评价”等能力。因很难在教育界培养,可考虑派赴国外受训或聘国外专家来。
    第十二、建立科技人力互相支援研究发展的办法,使军、工、教三方科技人才能互相切磋求进步。 8LI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