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2月22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02-22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产经新闻》述评《中国把日中贸易协议作为对苏半'...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二月十九日刊登该报驻香港记者石川康昭的国际述评,题为《中国把日中贸易协议作为对苏半月形包围网的战略拱心石》,摘要如下:
    成为日中两国长期以来的悬案的第一个日中长期贸易协议,十六日于北京由日方的稻山嘉宽和中方的刘希文两位代表签字了。对这一协议,且不说它的金额多少,它不仅对日中两国的关系,而且对国际政治、经济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日本来说,它不仅促进了同邻国的友好关系,而且打开了确保能源资源多元化的道路。而对中国,也可以说是大致上找到了通往现代化的头绪。
    华国锋政权已把在本世纪内赶上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准作为最大的目标。很明显,在同美国的邦交正常化推迟了的今天,(中国)将从日本取得成为现代化基础的许多成套设备和技术。而对那些不足的部分,则从欧洲共同市场国家进口(尽管在表面上尚没有实质性的协议),粮食则谋求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美国家进口。可以说,中国正是想要采取这样一种图式。
    中国的首要目标是要实现国内的现代化,而对于已没有再扩大世界市场余地的日本来说,中国成为“世界上剩下来的最大也是最后的市场”这一点也是事实。同中国方面的国内情况相并列,可以说在外交方面这一协议也是“中国的世界战略”的一环。中国最近给人的强烈感觉是,它已决心展开“开放性的外交”。
    而其主要意图当然在于“遏制苏联”。即:从亚洲到中东、非洲一直到欧洲,对苏联形成一个大的半月形包围网,而日本则是这一包围网在远东的“终点的网结”。中国的这一构想,除在越南、老挝以外,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其姿态是:把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点冻结起来,而从经济等能够改善关系的地方着手改善关系。
    即使同美国,在实现邦交正常化以前,也已经在经济、技术方面开始建立相当的合作关系。不过,还没有到达大规模的阶段。中国在同美国尚未建交的今天,从面子上来说,也想采取这样的方针,即:尽可能在“不依赖美国”的情况下推进现代化。
    可以说,中国的最终目的,还是想同拥有一切的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及继之而来的真正的技术与经济合作,而在现阶段,则暂时把日本作为其支柱。
    日中友好合作条约最近也终于朝着缔结的方向开始动作起来了。不过,日本不应忘记的是,缔结这一条约从中国方面来说,将成为对苏外交战略的核心。 hsM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东京二月二十日电】日本中部和北部今天发生了里氏震级表为六点八级的强烈地震。警方说,有十六人受伤,其中一人伤势严重。
    警方说,地震毁了十幢房子,一些建筑物的窗子被震碎。
    气象厅说,下午一时三十七分(格林威治时间四时三十七分)发生的这次地震震源在东京以北大约三百二十公里的宫城县附近海底大约四十公里处。
    气象厅说,按照日本的七度烈度表计算,这次地震的烈度在仙台东北一百公里的大船渡为五度,仙台及其附近地区为四度。东京的烈度为三度。
    【时事社东京二月二十日电】题:东北、关东发生地震,担心出现海啸
    二十日下午一时三十七分,以东北为中心的北日本一带,发生了相当强烈的地震。震中在宫城县海面,震源深度估计为四十公里。气象厅于一时四十七分向东北地区太平洋沿岸发出了注意海啸的警报。
    据气象厅观测,在这次地震之后,一时五十三分和二时,在东北地区发生了余震。
    此外,在一时五十三分左右,东北地区再次发生地震。震中同样在宫城县海面,震源深度估计约六十五公里。
    另外,同样在二时左右,该地区发生了第三次地震,震中在宫城县海面,震源深度约四十公里。
    【时事社东京二月二十日电】题:东北大学的平泽教授估计,今后仍将继续发生余震
    仙台电:观测二十日下午岩手县大船渡海面地震的东北大学附属地震预报观测中心的平泽朋郎教授就这次发生的地震说:“今后,可能继续有余震。”他的谈话内容如下:
    在三陆海面有“地震巢”,过去也曾多次发生地震。这次的地震是几十年一次的大地震。由于震源逐渐加深,今后也可能继续有余震,需要充分保持警惕。 hsM品论天涯网


    【时事社东京二月二十日电】题:苏联对日中谈判表示关切,官房长官安倍和波利扬斯基大使会谈
    官房长官安倍二十日在都内的一家饭店和苏联驻日大使波利扬斯基共进午餐,并进行会谈,就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和日苏关系交换了意见。据官房长官安倍说,苏联大使对日中条约的进展表示关切,并询问了日本方面对成为日中条约焦点的“霸权条款”的想法。对此,这位官房长官说:“日中条约是日本和中国之间的问题。我国将继续推进全方位外交,对苏联和中国都将保持友好关系。”重申了“日中和日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这一政府的基本方针。另外,波利扬斯基大使就苏联交给园田外相的日苏睦邻友好条约草案问道:“你看过内容了吗?”官房长官安倍应酬说:“还没有看。与其谈判睦邻友好条约,不如先从缔结和平条约谈判入手。” hsM品论天涯网


    发达国家认为,只有它们能够兴办诸如在数千米冰层下开采石油和其他矿物这样一些技术先进和耗资巨大的事业。事实上,现在的技术仍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创造出必要的技术。但是,工业化国家对于把大量的金钱、人力和研究工作投放到这种工程中去是犹豫不决的,除非它们的权利被明确规定下来,免得到头来它们的活动受到限制,或者还得同那些根本没有进行任何投资或作出任何贡献的机构或国家分享它们的利润。
    再者,发达国家认为,世界非常需要能源(如石油和煤)以及其他矿物。不发达国家(它们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机构中构成大多数)坚决主张(就象在海洋和海底矿藏问题上那样),不应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单独开发任何矿藏。但是,也和海洋法会议的情况一样,没有就怎样来建立这样的(国际)机构、其资金如何筹集、以及它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达成协议。南极洲条约缔约国伦敦会议所能作出的决定,不过是继续把对南极洲自然财富的商业性开发推迟下去。苏联的渗透正当西方国家的政府为向它们的工业提供原料和向穷国供应粮食而发愁,它们的生态学家关注于如何保持南极洲自然的独一无二纯净的和未受污染的条件时,苏联人则在各方面极为活跃。苏联的基地是按照战略的考虑分布在大陆各地的,其中有几个就设在阿根廷、智利、英国、法国和挪威提出主权要求的地区。苏联人在今年的北极夏天(八月)试用一种新式的破冰船,并成功地到达北极。他们这艘船是第一艘打破航程上的坚冰而到达北极的船只——在此以前,美国两艘核潜艇曾经通过冰下的水道航行到极北地段。预计,在即将到来的南极夏季,俄国人将再次试用这种新式的破冰船。苏联人在南极夏季通常保持有八艘破冰船,在十一月到三月间,他们使用一种特制的小船作为苏联港口和停泊在南极洲的苏联船只之间联络的工具。
    苏联已经建成的科学站共有七个:《和平》、《东方》、《青年》、《南极》、《大洋洲》、《列宁格勒》和《友谊》。苏联还有几个由于战略地位不利而废弃了的研究站,它们是:《少先队》、《苏维埃》、《共青团》等。新的研究站大多沿着菲尔奇纳冰棚和韦德尔海一带设立,正对着南大西洋的南部。是苏联的军事基地么?十月间,苏联迄今派往南极洲的最大的考察队之一,乘搭“康德拉蒂也夫舰长号”船离开列宁格勒。据报道,随考察队出发的有五百多名科学家、技术员和各种各样的专家,这是苏联正式向南极洲派出的第二十三个考察队!它的特定目的是:研究大陆的物质财富,穿过沙克列顿冰棚,在大陆上建立一个重型运输机专用的简易机场(它是大陆上这类机场的头一个)。为了运输人员和物资,苏联将使用一种适用于各种用途的车辆——“雅尔科夫昌克—2”。苏联考察队可能真的要从事它所公开宣称的目的——科学研究。然而,如果考虑到苏联的惯伎的话,那么,他们执行其他任务也不是不可能的。例如,人们可能会问,苏联人为什么要建立一个供巨型的重运输机专用的机场?而且人们可能要问,“雅尔科夫昌克—2”是否可能真的就是一种坦克,或者说,至少很容易改装为坦克。苏联人已在过去几年里把数以千吨计的物资运到他们在南极洲的基地,而南极洲的气温是零下七十度,每小时风速为二百五十公里,常年冰雪覆盖、暴风不止,一连几个月都见不到太阳;看来这样一个大陆,对于隐蔽军事设施、掩盖空中、海上和陆上的运载工具,以及储藏大量的各种军火等等来说,肯定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南极洲条约确实有一项允许任何一个缔约国对现有的各个基地进行视察的条款,但是,迄今没有一个缔约国正式利用这个便利,要求进行视察。不管怎样,条约中并没有一项关于处置缔约国违约行为的规定。
    苏联人对南大西洋的兴趣并不是什么秘密,莫斯科重视南美也不是什么秘密;南美已受到古巴在北面和安哥拉在西方的潜在威胁。由于他们在南极洲拥有军事装备的基地,苏联人可能认为,一旦他们需要,他们就会把南美置于他们的三面箝制之下。
    除秘密的军事活动外,苏联的基地也是侦察那些在大陆上有基地的国家(特别是美国、阿根廷和智利)的科学进展和发展情况的一个理想的据点。后两国在南极洲的科学站是由它们的武装部队建立和维持的;武装部队是能够从事这种复杂和广泛的活动的唯一组织,尽管其他的国家机关也参与其事。一旦美洲大陆的南部遭到苏联或古巴军队的进攻,人们就会呼吁阿根廷和智利起来加以保卫。苏联人急切希望探明阿根廷武装部队的实力、备战情况以及对海岸线要保卫到什么地步;最近苏联和保加利亚的拖网渔船侵入阿根廷的二百海里水域的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下) hs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