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12月21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12-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港报译载英报文章:《中国技术追得上时代》 '...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二月九日译载威廉·里斯—莫格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的文章,题为《中国技术追得上时代》,摘要如下:
    中国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国家,它的悠久文化和现代社会,曾令人印象深刻。
    访问者可以通过有限的接触,看到中国一般情况的各方面问题。
    首先,最清楚的是,以亩产计算,中国是一个有效率的农业国,但以个人产量计算,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八亿至九亿人口中,有五分之四的劳动人口是在农村公社。其实,只要简单的机械化,便可以把目前从事农业的大部分人口解放出来。中国正准备在一九八○年实现农业机械化。假如真的实现的话,便需要安排二亿个新的工作岗位了。
    第二个实在的事实是:在大城市周围工作的中国工人,大都思想直率、吃得饱、穿得暖、有屋栖身。主要粮食便宜,但消费品则昂贵。
    我(威廉·里斯—莫格)访问中国,是由于要参加《泰晤士报》举办的工业家会议。因此,能够与一些技术内行人士讨论中国的技术问题。一般的结论认为,中国技术追得上时代,但并不先进。他们制造出的工业品和设备水平,可以与西欧相比,但在先进电子业方面,革新不大,也对此不大倾全力。
    中国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希望输入先进技术。
    中国目前的政治局势,仍是在“四人帮”垮台之后进行整顿。重点已从政治混乱,转到生产建设和发展。现在,中国是一个有高度纪律和有组织的国家,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充满信心。管理中国的行政人员现在相信,他们真正获准放手工作。教授现在可以执教,单位负责人也可以定出管理方法,官员授权进行贸易会谈,他们对于获准能够放手工作,均感到欣慰。
    中国准备在未来二十五年,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强国。中国有三大有利条件:劳动力量庞大;劳工成本低;以及在发展后期具有重型设备。中国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这个发展必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历史事件。 TQ3品论天涯网


    说人们可以在许多方面看到中国对农业给予优先的考虑,在化肥生产方面的大量投资最有说服力
    【本刊讯】美国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二月七日刊登克里奇菲尔德发自墨西哥的通讯,题为《中国:从矮秆小麦获得高产》,摘要如下:
    中国在矮秆、高产小麦方面的努力导致了世世上最惊人的“绿色革命”,甚至超过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六十年代差不多使它们的小麦产量提高了一倍。
    诺尔曼·博尔劳格由于在培育矮秆热带小麦并使之在南亚广为接受方面取得成果而获得一九七○年诺贝尔和平奖金。他说,中国在采纳其它现代化科学耕作方法,特别是几乎遍及全国的双作和三作(泛指套、间、复种)方面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领先的。
    博尔劳格在六月和七月第二次访问了中国。他在这里的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他在这里指导小麦计划
    ——对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说,由于中国决心要养活本国人民(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的目标),因而创造了世界上见到的最惊人的农业变革之一。
    他说:“我非常钦佩中国人在小麦、水稻和玉米方面做的事情。”他报告说,虽然中国人多年来一直在悄悄地试验在墨西哥培育的矮秆小麦,但是中国的小麦绿色革命实际上是从一九七一年,即印度和巴基斯坦一九六七年取得惊人进展后五年开始的。
    中国在一九七一年从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进口了一千多磅试验种子,后来又在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买了一万五千吨墨西哥种子,它的绿色革命继续下去。到一九七五年,中国人生产的小麦,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博尔劳格不同意最近报道中国的农业研究工作停滞不前的消息。列举“最优先考虑的事”
    他说:“农业在研究、生产和分配方面在中国占最优先的地位。粮食公平地分给每一个人。
    博尔劳格应中国农业研究机构的邀请在中国进行了广泛旅行。
    他说,尽管中国的农业产量高,但是在长江和黄河的上游,在进一步灌溉方面和在一年多熟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
    博尔劳格说,自一九六三年以来,中国对农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例如,一九六○年,在中国实际上没有使用化肥,他们使用牲畜粪和人粪来保持土壤的有机肥力。在中国,他们开采煤矿,把煤拿到村子里去作烧饭的燃料。在印度,他们有煤,但是他们从来不开采煤,而用牛粪作烧饭的燃料,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土壤如此贫瘠的原因。建造了化肥厂“在一九六○年,中国开始建造一些化肥厂。在我一九七四年访问的时候,他们有一千二百多家小型工厂,分布在全国,也许因为这样,使分配和运输容易。到一九七四年,中国还是世界上氮肥的最大进口国,但是大部分是从日本进口的。
    “中国在六个星期内决定建造十座每天生产能力为一千吨的无水氨工厂。他们雇用世界上的高级人员——美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和日本人——来建造这些工厂。
    “现在,他们增加了两座,总共十二座。这是任何国家有史以来在短时间内在化肥方面进行的最大的投资。
    “你可以在许多其它方面看到中国对农业给予的优先考虑。但是这方面最有说服力。”
    有人要博尔劳格依次序排列取得绿色革命成功的国家,博尔劳格列举了中国、印度、阿根廷、埃及和巴基斯坦。
    他说,印度仍然存在分配问题,目前它有将近四千万吨贮存,“但是最穷的人仍然在挨饿”。
    他认为,阿根廷和巴基斯坦都未能发挥它们的巨大的农业潜力,因为政界领导人压低农产品价格,以向不安定的城市人供应廉价的食品。
    相反,中国的政策一直是给以激励,以鼓励生产。对农民的收购价格提高了,然而他们必须为肥料和其它物资所付的价格却不断下降。 TQ3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蒋帮《香港时报》十二月九日刊登方剑云的一篇文章,题为《骨鲠在喉、不能不吐》,摘要如下:
    自从尼克松去了北平,接着共帮挤入了联合国,海外一家号称中立的外国共报,首先声明今后要称共帮为“中”,以后许多自由报刊也莫名其妙跟着学步,最近竟传染到了国内。一年来,笔者留意国内报刊,常常出现这种字眼:“美中(共)关系正常化”,“美俄中(共)三角关系”,“日中(共)和约”。看了这种字眼,确实惊心动魄。虽然在“中””之下加一(共)字,只能表示是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无论如何,共产党是代表“中”了。写到此处,不能不问一句:“共产党是中,代表了中国,我们是什么?”
    另一点使人惊心的,便是最近两年来,国内报刊皆自称“台湾”。我们如果自称台湾,不仅放弃了对大陆三十四省及西藏的统治权,而且也等于取消了中华民国。
    区区笔下从未以台湾自称,也从不写自由中国,因为自称自由中国,便等于承认另外还有一个“红色中国”。但遇到非写台湾不可的,便写中华民国治理的台湾省,此等处又不能怕麻烦,一个字也省不得。因此,不能不沉痛向政府及执政党双方宣传部门呼吁,要认真注意此事,通令所有报刊,不得再出“中(共)”这种怪字眼,任何人再称共帮为“中”,便是破坏国家基本国策,以叛国罪论处。
    同时也要让全国人士都了解,我们不是台湾,我们是居住在台湾省的中国人,台湾不是国家,也不是地区,而是中国一个省。 TQ3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台北十二月十二日电】一九七八年台湾人脑海里最重大的问题,仍将是使他们猜测了多年的问题:美国什么时候承认中国?
    使这个国民党控制的岛屿上的一千七百万人聊以自慰的是一九七七年没有发生会立即危及台湾安全的行动,尽管美国国务卿万斯八月份访问了北京,使这里感到很紧张。
    但是,当美国大使伦纳德·昂格尔九月份动身去华盛顿“休假和述职”时,这里又疑虑重重了。谣传昂格尔一去不复返了,华盛顿打算断绝同台北的关系了,设在台北的大使馆要降为联络处了。后来昂格尔回来了,但那些忧虑还没有消除。 TQ3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台北十二月七日电】今天此间消息,已故蒋总统的幼子蒋纬国将军,最近曾悄然到印尼进行八天访问。
    此间官方人士说:蒋氏是应印尼军事学院校长的邀请。蒋氏本人为中华民国三军大学校长。蒋氏说:印尼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占有一个中枢地位,其政治态度足以引起全世界的注意。
    他又强调,然而,在印支半岛落入共党手中后,位处东南亚以北的台湾,对印尼安全是重要的。(转载香港《快报》) TQ3品论天涯网


    【中央社伦敦十二月十四日电】中国造船公司昨天下午在伦敦举行的一项正式仪式中,把承造的四十五万吨超级油轮》珀玛奋进号》交给了英国的珀玛石油公司。
    这艘世界上第三大油轮,目前正首航英国途中。
    中国造船公司目前正为英国珀玛石油公司建造第二艘同级油轮,预定明年可以交货。 TQ3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台湾《经济日报》 十一月十八日报道:
    中国石油公司已在高雄西方海面一带探勘石油资源时发现大量油气,预计可开采之天然气约五百亿立方公尺,其中石油含蓄量亦甚高。
    中国公司海域石油探勘处最近全力于CFC区海域(高雄西方海面)探勘油气,目前已钻探六口井,正开钻第七号井,大部分皆钻遇渐新统砂层,已证实一.号井及四号井具有油气生产能力。
    据中油公司分析,这部分构造渐新统砂层储存天然气能力,除构造因素外,尚由砂岩粘土含量控制,开采面积定为六十平方公里,预计钻遇含天然气之砂层厚度为六十公尺。 TQ3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