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12月2日参考消息第3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12-02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香港《大公报》摘译《远东经济评论》文章:《印度后悔'...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一月二十七日摘译《远东经济评论》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后悔依赖苏联军事技术》,转摘如下:
    印度已变得过于依赖苏联的军事技术和知识,政府现正开始感到后悔。陆军受影响最小,因为它的装甲、武器和弹药都在国内制造,而海军和空军依赖外国技术较多。印苏友好条约所引起的欣喜症,以及苏联其后在一九七一年印度—巴基斯坦战争中所作出的支持,导致当时的国大党政府将武器供应和合作的其他潜伏性来源通通置之不理。
    从理论上来说,印度从与苏联的协作中,应继续获得好处,特别是在飞机生产方面。在海德拉巴、科拉布特和纳西克,已有三家工厂制造米格21飞机的各种零件、电子仪器和引擎。假如能劝服苏联准许制造以后的米格机模式,那便可以缩减投资,并避免向别国索取设计和专利权。
    但是,埃及的经验表明,在防务问题上孤注一掷,那是多么危险。当萨达特总统驱逐苏联技术人员,并与莫斯科公开争吵时,苏联甚至连给埃及米格飞机的零件也截断。印度惴惴不安地知道,苏联打算牢牢地控制着苏联设计飞机的生产和使用。同时,众所周知,对于供应极尖端的设备给一个不能保证完全守密的国家,苏联是警惕慎防的。
    印度对未来的忧虑,反映在参谋长雷纳上将于九月份对莫斯科的访问,跟着是国防部长拉姆,再后来是总理德赛。在所有这些协商中,防卫是一个主要话题,因为大部分分析家都认为,印度依赖苏联军事援助太过根深蒂固了,以致不能在几年内改变它的生产方式。
    印度的防卫占政府总开支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点二至三点九,而邻国巴基斯坦则是百分之四至七。印度的预算总额是七百二十一亿九千万卢比,防卫数字是二百七十五亿二千万卢比(三十一亿二千七百万美元)。这笔拨款是否够,防卫分析家愈来愈感到疑问。
    印度的军械工业于五十年代末期扩大了许多;一九七六年,大约雇用了十一万八千名工人。一九七五——七六财政年的军械生产,比二十亿五千万卢比的目标超出四亿五千万卢比。一九七六至七七年,生产了价值三十五亿卢比防卫设备。
    印度最重要的防卫企业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它在六个邦设有十一家工厂,雇有四万多名技术人员和半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是制造和维修飞机,主要顾客是印度空军。一九七五——七六年,它的生产总值是十一亿三千七百万卢比,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十二。一九七六——七七年的目标是十四亿九千万卢比。十年前只有三亿五千万卢比。
    印度海军已建立了其马扎冈(孟买)船舰建造设施,现时正在安达曼群岛布累尔港建立一个基地,又在阿拉伯海拉克代夫群岛建立另一个基地。新德里提出的理由是,必须对美国在迪戈加西亚的存在作出一些抵销行动。但是,印度海军紧急需要迅速替换。航空母舰“维克拉特号”已陈旧过时,舰上的“海鹰”飞机和“海皇”飞机也如是。巡洋舰“德里号”和“迈索尔号”都是二次世界大战年代的。
    印度进行地下原子弹试验,以及用苏联发射的印度人造卫星,可能使人得到这样的印象,以为印度的技术已取得不寻常的进步。但是,有证据证明,印度既没有必要的资源,也没有必须的研究队伍,去追上电子学、导弹和海底战事的最新进展的步伐。 biQ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七日电】当局今天被谴责隐瞒印度旋风巨浪造成的灾难严重程度。这件事情,日益成为政治争论之焦点。
    印度总理德赛的人民党四名领袖,包括三位议员,在一项联合声明中说,上周末旋风造成的死亡数字,远比反对派的邦政府所发表的七千九百八十八人为多。
    非官方的估计,死亡人数达到五万名。
    这四名人民党领袖巡视灾区返回此间后,发表联合声明质问道:“安得拉邦政府是否在设法隐瞒它的疏忽罪过,或是在一场大悲剧之后吓得傻了?”(转载香港《大公报》) biQ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阿瓦尼盖达十一月二十六日电】上周末旋风灾区的成千上万灾民都睡在露天,因为这里的临时避难所挤满了贫穷的幸存者。大约一百名难民今天在旋风重灾区迪维塔卢克县府所在地阿瓦尼盖达举行了示威,对他们所说的救灾设施不足提出抗议。有些示威者说,他们已有三天没有得到救济中心的食物。
    安得拉邦的官方人士今天说,旋风造成二百多万人无家可归。他们还说,他们担心原来关于死亡人数有一万的估计恐怕太保守了。这些人士说,席卷肥沃的沿海地区的旋风和海啸毁坏了价值三十亿卢比(三亿五千万美元)的庄稼。
    到目前为止,官方对死亡人数的统计是不到八千人,另外有三千人失踪。但是,仅在由一百个沿海村庄组成的迪维塔卢克一地,估计就有八千到两万五千人死亡。
    安得拉邦教育部长拉奥(他是阿瓦尼盖达人)今天承认,由于通讯系统完全中断,救济工作是在旋风之后三天才开始的,因为交通系统完全遭到破坏。
    一位驾飞机到迪维塔卢克上空去了若干次的空军军官说,如果政府征用空军全部直升飞机并组织大规模抢救的话,许多人本来可以免于死亡。但是并没有进行过营救飞行,尽管有些直升飞机驾驶员营救了一些处于困境的农民。一位军官说:“许多人一定是在旋风过后的三、四天才死的,因为没有人想办法去救他们。”由于没踝深的烂泥,大约有十几个村庄仍孤立无援。
    主要问题仍旧是尸体的恶臭和掩埋。今天举行了集体埋葬来处理一部分受害者。警察为埋葬尸体挖了一些大墓穴。
    官员们说,二百万无家可归的人(其中许多人茫然绝望地成群结队拥向难民营)的百分之九十,属于印度穷人中最穷的部分。
    萨马查尔社报道,印度总统雷迪说,伤亡是可怕的,特别是在迪维塔卢克。他所看到的景象是令人压抑的,有许多事情等待着邦政府去做。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六日电】印度总理德赛今天呼吁人们捐献现款和实物以救济遭受飓风袭击的南部几个邦。 biQ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波恩十一月三十日电】以色列外长达扬今天呼吁西欧充分支持埃及中东和平倡议,并说,以色列准备随时同开罗签署一项单独协议。
    达扬在结束在这里三天的会谈后乘飞机回国之前说,西德政府和反对党领导人表示完全支持埃及总统萨达特为打破中东僵局所作的努力。
    达扬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萨达特建议下周初在开罗举行和谈预备会,即使其它阿拉伯国家都不出席,这也将是有益的。迄今为止,只有埃及、以色列、美国和联合国决定派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
    他说,他对他同施密特总理以及保守派领导人科尔和施特劳斯的会谈结果感到满意。
    他说,西德领导人告诉他:“他们将充分支持萨达特,虽然一些阿拉伯国家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行动。”
    【美联社波恩十一月三十日电】以色列外长达扬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所有阿拉伯其他国家即使团结在一块儿,如果没有埃及参加,它们也是既不能战,也不能和的,也就是说既不能同以色列打……也不能和。”达扬说,他相信约旦及沙特阿拉伯是不会反对萨达特的。
    【合众国际社特拉维夫十一月二十九日电】以色列官员们今天忙忙碌碌地筹备在开罗举行的非正式会谈。 biQ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巴格达十一月二十九日电】两个伊拉克使节今天离开这里前往阿尔及利亚、的黎波里和亚丁。他们带有贝克尔总统的请柬,邀请这些国家参加下周在巴格达举行的会议,会议目的是“动员阿拉伯革命力量”。伊通社说,纳伊姆·哈达德是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一位领导人,他带有给布迈丁总统和卡扎菲上校的信件启程前往阿尔及尔和的黎波里。
    第二个使节、教育部长马哈古卜已启程前往亚丁。他也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一位领导人。
    【法新社巴格达十一月二十九日电】伊拉克总统贝克尔今天要求阿拉伯国家之间进行合作并“冻结分歧”以对付阿拉伯民族面临的严重危险。
    【德新社大马士革十一月二十九日电】这里的阿拉伯外交人士今天说,调解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分歧的努力正在不停顿地继续着,许多阿拉伯领导人现正亲自劝说这两个政府为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反萨达特阵线而埋葬它们的分歧。
    例如,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已派遣他的主要助手贾卢德去这两个首都。贾卢德在大马士革和巴格达之间快速穿梭之后决定乘飞机去阿尔及尔,以寻求布迈丁主席的帮助。
    阿尔及利亚主席首次宣布,他将亲自访问这两个首都并派遣他的顾问易卜拉希米为他的到达作准备。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各领导人也在这两国之间穿梭并向卡扎菲和布迈丁报告他们的努力的结果。
    根据这些报告,这两位领导人已决定于十二月一日在的黎波里召开一次小型最高级会议。
    但是,在叙利亚宣布它去的黎波里的同时,伊拉克却说它不去。
    中间人的一切希望现在都寄托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身上。据外交人士说,他昨天晚上从大马士革乘飞机去巴格达,以说服伊拉克人改变他们的主意。这里的许多阿拉伯外交官认为,他会成功。
    阿拉法特在离开这里前往巴格达之前,曾派两名高级使者去沙特阿拉伯首都,以估价沙特阿拉伯亲王们关于中东最近事态发展的打算。 biQ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大马士革十一月三十日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举行了历时七小时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以后发表的一则措词强硬的公报中说,萨达特对以色列的访问和在开罗举行日内瓦筹备会议等做法等于是“对阿拉伯民族和巴勒斯坦事业的严重背叛”。
    公报号召同苏联进行更密切的协调,把苏联看成是“一位可靠的朋友”。
    中央委员会主席法胡姆对记者说,中央委员会会议作出了若干“秘密决定”以确保充分履行其行动计划。 bi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