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10月21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10-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号角》文章《华莱士·穆罕默德看中国》 '...

    【本刊讯】美国《号角》周刊十月十四日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华莱士·穆罕默德看中国》、《他们在用国家的财富为全体人民造福》,转载如下:
    西方世界伊斯兰大家庭组织(以前的伊斯兰国)的教长华莱士·穆罕默德去年秋天访问了中国。下面是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的维基·加文和苏亚宽同华莱士·穆罕默德谈话的摘要。这次谈话最初发表在九月三十日的《比拉利安新闻》周报上,美中人民友好协会杂志《新中国》一九七七年秋季版也登载了这次谈话。
    “在童年时代,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文化强烈地吸引着我。以后,我记起了在学校听到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话:‘要到中国那么远的地方去寻求知识。’我是一个穆斯林,对共产主义这种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不感兴趣,但是我的确赞成社会主义改善人民生活的计划。”
    《新中国》杂志的记者问穆罕默德,他想象中的中国和他在中国访问期间实际看到的情况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他笑着说:“有的,去以前,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人民正忙于改善他们的社会,但是,我把他们想象得比实际情况呆板得多。当我到那儿以后,我发现他们是热情的和富有人情味的。”
    这位四十三岁的穆斯林教长还对老年人在中国生活中的情况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到中国以后,我们到城镇和公社,见到了许多老年人,平均比芝加哥的一个街道的人多得多。六十岁到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样很积极,这使我感到很高兴。”当记者请他谈谈今天中国妇女的地位时,他说:“当我听说男女平等时,我有些想不通。我想,我将在那里看到正在成为‘男人’的妇女。但是,情况不是这样,我看到的是得到同等的机会的妇女,女人还是女人。”自觉遵守纪律
    《新中国》的记者问穆罕默德,他是否看到了个人和社会生活方面有严格控制的现象。他回答说:“我认为,这是守纪律,而不是严格控制,这是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纪律。”
    由于中国正处在机械化的早期阶段,所以,访问者看到人民从事许多体力劳动。有人问穆罕默德,他为何认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觉得自己的工作(即使这种工作是艰苦的和吃力的)是高尚的和可尊敬的。
    “他们拥有我们已经丢掉的东西。当初建立美国的人们,那些开拓者是懂得劳动的价值的。劳动是受尊敬的。这是对生活的一种健康的看法。拿出许多精力,牺牲时间而且让手上打起了泡,这确实是困难的。
    “但是,如果你懂得,你正在干的工作将在改善人类生活和使那些不幸的人们生活得好一些方面作出很大贡献的话,那么,劳动便成为受人尊敬的,甚至是神圣的。
    “我认为,这正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大多数人把劳动看成是惩罚。我们生活中的奴隶般的劳动使得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我们的社会革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美国需要作出变动
    尽管穆罕默德在这次同记者的谈话中对美国社会提出一些批评,但是他追述说:“当我同中国人民谈话时,我曾设法考虑到美国取得的成就。
    “我对他们说,我们自己正在我们的社会中做许多事情,我发现美国人民现在正在认识到我们必须作出一些激剧的变动。”
    去年,在世界伊斯兰大家庭组织出版的报纸《比拉利安新闻》上就毛泽东逝世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记者问穆罕默德,这篇文章是否反映了他自己的观点。
    穆罕默德回答说:“我一向钦佩并且真正完全尊重毛主席以及他领导的运动和革命。我认为大多数在已故的埃利贾·穆罕默德领导下的穆斯林都对已故的毛主席怀有同样的感情,因为他领导的人民曾受过压迫而且被剥夺了生存、受教育和受尊重的权利。
    “我们看到人们正在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工作,他们在掌权以前没有任何希望;我们看到他们给人民以更多和更好的衣服和住房;我们看到他们保证那些贫穷和遭到抛弃的人有饭吃而且同其他人一样有受教育的同样机会。
    “他们正在利用国家的财富为所有的人民造福。
    “如果我们说,我们没有为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这些成就所感动,我们大家就是完全撒谎”。
    “中国肯定是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因为中国的成就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发展中国家除非掌握自己的命运,否则就看不到它们自己有任何希望。”
    他在谈到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时说:“我作为一个美国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希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我认为,对于作为一名穆斯林的我没有问题,对于基督教徒没有问题,对于犹太人没有问题。我认为,对于我这个作为保证遵守美国宪法的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我完全赞成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EoB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十月十五日载文,题为《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摘要如下:
    一九七七年诺贝尔奖金名单公布了。这里谈谈诺贝尔这个人和谐贝尔奖金的设立。
    阿尔弗力·宾纳赫特·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一八三三年生于斯德哥尔摩。他只读过两年中学,便因健康不佳而退学。中学课程,全部靠私人补习完成。十七岁读完化工,到美国旅行一年,经俄国圣彼德斯堡返瑞典。这时他对甘油炸药特别感兴趣,开始进行研究,一八六七和一八六八年,分别在英美申请专利权,发明了可以安全使用的甘油炸药。十三年之后,他又发明了无烟炸药,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军火的一次跃进,但这种无烟炸药,当时在英国也有研究成功的,诺贝尔认为他最初申请专利权的甘油炸药,应包括无烟炸药,于是引起了一场缠讼十四年的官司,伦敦最高法院终于一八九四和一八九五年,宣判诺贝尔败诉。
    但是诺贝尔很聪明,他在研究炸药时,同时又研究信管,他所制造的一种含雷盐酸(亦称雷汞)的信管,是唯一可以使甘油炸药和无烟炸药爆炸的媒介。
    因此,诺贝尔仍然控制着信管的专利权。
    他又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在俄国革命之前,他把炸药和信管专利权所赚的钱,投资于俄国近东的巴库油田,赚了很多钱,成为世界首富之一。少年健康不佳的诺贝尔,活到六十三岁,一八九六年死于意大利的桑里莫。他终身不娶,因此没有后人,遗嘱将他的财产成立基金,由基金的收益,每年设五个“诺贝尔奖”,分别把奖金赠给对和平、文学、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有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金由瑞典政府一个委员会管理,物理和化学得奖人,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医学或生理学得奖人,由斯德哥尔摩的加洛琳医学院选出,文学奖得奖人,则由瑞典、法国和西班牙三国的文学组织选出,和平奖金得奖人,由挪威国会中一个五人委员会选出。
    诺贝尔奖由一九○一年开始颁发,得奖人当时可得三万至四万美元的奖金,各得一枚金章和一张奖状。
    奖金是约数,每年不同,视基金收益而定,近年因通货膨胀,已增值为近七万美元。 EoB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十月十一日电】两名美国人和一名英国人,因提出了推动本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电子学的许多发展的理想,今天分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名比利时人因使热力学脱离蒸汽时代而获得了化学奖。
    美国人菲利普·安德森博士、约翰·范弗莱克教授和英国人内维尔·莫特爵士提出的“固态”物理理论,在电子计算机存储器、袖珍计算器、现代无线电装置、办公室复印机和太阳能转换器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化学教授伊利亚·普里戈吉纳,已经使热力学领域——原来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发展到了科学家们希望把它应用于生物的一个境地。
    这几位物理学家因对晶态和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而分获了七十万瑞典克朗(十四万五千美元)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哈佛大学莱曼实验室的范弗莱克教授是“现代磁学之父”。它说,他研究晶态结构的工作已经证明在激光发展方面起了主导作用。
    他在解释一个外来的原子如何入侵一个晶体的对称点阵,使之畸变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这种电子相互作用在现代电子计算机储存系统中占重要地位。
    奖状说,他的一些理论尤其是在无机化学领域内“现在已经几乎成为惯用的工具了,并有了重要的发展,已扩展到如分子生物学、医学和地质学”。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一九五八年,安德森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在论文中说明了一个无序体系(如玻璃)中的电子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在整个体系中运行,在什么情况下或多或少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成为一个定域电子。”
    “这篇论文已成为我们除了了解其它一些事情外,了解无序体系的导电性能的基石之一”。
    这样一些体系也在电子计算机中起了它们应有的作用,并且可能导致改进太阳能发电的情况。
    内维尔已经帮助解释了为什么可能预期会导电的金属实际上起了绝缘体的作用。
    普里戈吉纳教授独自获得了七十万瑞典克朗(十四万五千美元)化学奖金。他获得奖金的原因是发展了美国教授翁萨格获一九六八年化学奖的热力学理论。
    热力学提供汽车发动机和化学反应的规律,但是直到最近以前,它一直缺乏解释在一个复杂的非平衡体系
    ——如一件活物——里的热、机械能、磁能和电能相互作用的这种精细程度。
    普里戈吉纳教授提出的他所称谓的耗散结构理论,有希望改变那种状况。在这些结构中,他在无序中发现了有序,例如在所谓贝纳德不稳定性中,有序是在一种液体从下面加热时形成的。
    在这里,对流的六角晶胞在液体的一层中形成。这些晶胞完全依靠热量的供应,热量供应一停止,晶胞就消失。
    因此,耗散结构只有与其环境相结合才存在。
    【美联社纽约十月十二日电】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可能预示着电子工业即将进行一场革命。
    分获一九七七年物理奖的三个人中,有两个人已经为发展人们几乎不了解的称为“非晶态半导体”的物质提供了理论上的认识。 Eo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