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9月21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09-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每日新闻》刊载河野洋平的文章《结束对中国的访'...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九月十七日刊登日本新自由俱乐部第一次访华团团长河野洋平的文章,题目是《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深切感到新的力量》,摘要如下:
    从北京饭店的窗子往下望,宽阔的街道上,自行车犹如洪水。同我上一次访华时不同,耳朵里灌满了车队的洪流中发出的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同中国人闲谈时,交通事故的问题也经常成为话题。可能是因为车子增加得太多,也可能是因为国际化的影响。
    这次访华,对于我来说是从一九七○年九月以来的第二次访华。第一次访问时,周围的人说,不管怎么样,你去看一看北京是个怎样的城市。那是多么大的国家啊,这是当时留给我的真实的印象。但是,结束了第二次访华,使我深深感到,克服了重重困难,正在向前迈进,又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八亿人民的中国,有一种可以说是难以捉摸的重量感。
    家庭生活依旧是贫困的。从外表来看,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然而,好象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在地底下蠕动似的。这种实感,却是上次访华时所不能比拟的。主张维护自由主义体制的新自由俱乐部和中国的体制在思想、信仰上有很大的距离,但是,现在,在国际政治中拥有重大影响,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的中国是何等之“大”,尽管在头脑中懂得了这一点,但实际去北京一看,却似有一种极大的魄力向我们迫近。
    十四日上午,我有机会同实现了奇迹般复职的邓小平副主席会谈。会谈达两小时半。我们也顾不上礼貌,坦率地询问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想法。副主席无拘束地对我们谈了世界观的一端。副主席的话,同他那柔和的表情完全相反,激烈而充满自信。
    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成功地驱逐了所谓“四人帮”,使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种自信以及对中国所说的“北极熊”——苏联的霸权主义的彻底的反对和戒心。副主席说:“我还想再活二十年。”这话使人感到一种不寻常的活力。这可能是完全巩固了主导地位的一种自信的反应。有时我感到是他的独特的风貌和亲近感吸引了民众的心。关于中苏关系,在一部分美国人当中,“中苏和解论”仍然根深蒂固。然而,仅就我听到的副主席的主张来说,他的话使我确信,那种看法是不恰当的。
    中国所说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国之间的路线对立是决定性的。他公开声明“中苏同盟条约已经消失”,这可能会对国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正当美苏间的紧张趋于缓和、美中关系尽管有曲折却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时,中苏两国路线的对立激化,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特别是使人感到,日本如何看准美、中、苏三国的力量对比的未来,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外交路线的方向,这已成为紧急的课题。
    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的“继续革命”,在华、邓体制下,正在加速进行。副主席表明了如下的基本政策:“开发十几个象大庆那样的油田,出口国内消费剩余的石油,进口近代化所必需的技术和设备。”他说:“一切先进的成果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排除世界的先进东西。”使人感到,副主席的这一立足于现实的重视经济的路线,通过驱逐“四人帮”,似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中国逗留的时间不长,还不足以使我感受到华邓体制的未来,而且也几乎不可能预测中国的将来。但是,我确信,中国人民从内心期望日中两国友好,并且我们也无法阻挡这个历史的潮流。我十四日下午得到了向毛主席的遗体静默致哀的机会。我在那副威严的、如今已经逝去的巨人的脸上,再次感觉到了中国的新的力量的源泉。 6OM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九月一日刊登发自北京的一篇评论,题目是《效率在中国新的“革命”中占优先地位》,摘要如下:
    现在管理中国的讲究实际的共产党人,号召从工厂的管理、财务工作到科学研究和体育运动等都要把工作搞得出色,都要埋头苦干。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党代表大会上,华主席宣布,文化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战争已告结束,并号召以“技术革命”取而代之。
    他说,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是行动纲领而不是一套形而上学的东西。
    他要求中国工人、研究人员、学生和教师“实事求是”鼓实劲,不要鼓虚劲。邓小平副主席把这个意思说得更干脆,他要求少说空话,埋头苦干。
    从技术人员、经济学家和计划专家当了党的新的政治局委员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它为自己规定的在今后二十年里创造经济奇迹和彻底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态度是多么认真。
    《人民日报》前不久发表社论,号召改善经营管理、讲核算和提高生产率,以保证国营企业赚钱。文章驳斥了极端分子去年提出的只要政治路线正确,亏损也不要紧的主张。
    如果中国要顺利地实现现代化,企业就必须提供大量的资金。
    最近发表的其他一些社论要求提高各级教育水平,培养“大批”(几百万)新的科技人才。有一篇社论要求工厂迅速提高质量。同时,在体育运动方面,新华社以异乎寻常的显著地位报道最近国外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所创的世界纪录的消息。其目的显然是鼓励中国运动员也这样做。 6OM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英国《化工时代》八月十九至二十六日一期载文,题为《中国人的觉醒》,摘要如下:
    今后十年内,中国将是世界上第四或第五大产油国。而且很清楚,即使中国工业大量扩展,其国内消费也仅及年产三亿吨原油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而严重缺油的日本就在门口。
    中国如何使用其经济实力,这仍属人们猜测的问题。
    同时,中国对石油化学工程感兴趣,但是看起来这些工程项目的生产能力似已超过中国本身的消费量。 6OM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北京九月十五日电】世界球王比利和西德球王贝肯鲍尔今天随美国纽约宇宙足球队到达北京,这是第一支访问中国的西方强劲足球队。
    这位巴西运动员从东京到达,进行其东亚告别球坛访问的第二站。他对法新社记者说:“我对毛泽东的认识比对中国足球(的认识)还要多。”
    他又说:“对我来说,前来中国真的十分重要。我是第一次来这里,大概也是我到来的最后一个机会。”
    这位著名巴西运动员神采奕奕,满脸笑容,他和他的队友在北京机场受到身穿绿色和蓝色衣服的中国国家足球队运动员以及在中国的巴西外交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一名中国运动员在比利的衣襟别上一个金色小徽章,徽章上面刻着一名中国球员踢球的姿势。
    比利象他平时一样和蔼友好,与贝肯鲍尔和意大利门将基纳利亚一起,由中国摄影人员为他们在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下面拍摄照片。宇宙队会长阿米特·厄特根说,他对中国足球“认识肤浅”。教练和队长也这样说,他们向记者问了几个问题。
    中国队昨晚以五比二击败泰国队,中国队踢得干净、快捷,令人看得很快意,全队大力协作。中国队曾击败过去在世界杯赛中显示过技术的朝鲜队,而且打败过差不多所有亚洲球队,但中国从未与欧洲或北美洲的职业球队交锋过。(转载香港《大公报》) 6OM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北京九月十七日电】(记者:麦肯齐)中国的国家足球队不畏纽约宇宙队的一些名人,今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八万观众面前敌住了来访的美国职业冠军运动员们,踢了个一比一平。
    中国的中锋刘利福在下半场开始十一分钟开了得分纪录,直到替补上场的前锋英国籍的汤尼·菲尔德在三十二分钟后为宇宙队拉平了与对方的比分之前,主队看起来好象在朝着应得的胜利前进。
    宇宙队在与身体素质极好的中国队相遇时,看来正受到国内激烈的比赛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他们获得了美国冠军称号)和他们紧接着进行的旅行的影响。
    防止中国人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的,主要是巴西籍球星佩莱(又译比利——本刊注)的中坚影响和土耳其籍守门员埃罗尔·亚辛救了几个险球。
    佩莱到达北京时曾说过,据他了解,中国球员的体力比技术强,但这情况并不明显。在今晚的比赛场上,主队在操纵球和位置打法方面坚守住了,而且还不仅仅止于此。
    中国队从一开始就发动了进攻,使宇宙队发了慌,并且在美国队开始定下心来之前的头两分钟之内差一点得了分。比赛到三十二分钟时,美国籍的圣地亚哥·弗尔莫萨替换了巴西籍的后卫卡洛斯·阿尔伯托,但在堵塞防线漏洞方面无济于事。事实上,阿尔伯托在离场之前在指导防守方面一直是一个起稳定作用的力量。
    中国队中突出的队员有中锋王长太(他有好几次漂亮的射门,但不走运未进球)和守门员李富胜,他有几次惊人的救球,其中包括在宇宙队的意大利籍中锋乔奇奥·基纳利亚脚边的一次鱼跃救球。
    菲尔德射门时,李不走运,他的指尖触到了劲射来的球,但未能抓住它,球从他头顶上掠过入了网。
    中国队射入的这个球是在球门口的一场混战中踢进去的,在这场混战中,刘设法把球从亚辛旁边踢进了网,博得了满座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在比赛场外面,几百名不幸的球迷询问拿着票的人是否有多余的票。
    【美联社香港九月十七日电】北美足联纽约宇宙队今天在北京的一场足球比赛中急起直追,与中国队取得了一比一平局。这两个球都是在下半场踢进去的。
    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八万名满座观众的面前,北美足联明星队宇宙队表演得缺乏生气。
    足球王佩莱很少表演出他精湛的球艺,主要依靠短传与他的队友配合。客队队员似乎无法安下心来,表现出明显地不愿追逐球。
    在宇宙队的阵容中没有法兰兹·贝肯鲍尔,他在日本的一场比赛中小腿受了伤,显然还没有好。
    以相恒庆为首的速度较快的中国队在上半场加强了进攻的压力,但是未能突破宇宙队的防守。可是,下半场开始后十二分钟,中国中锋刘利福搞乱了客队队员后,接着一脚飞起射门,使得守门员亚辛毫无救球的机会。 6O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