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9月17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09-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人士对邓副总理同河野洋平谈'...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九月十五日刊登一则消息,报道了日本防卫厅和外务省人士对邓副总理同河野洋平等谈话的反应,摘要如下:
    邓小平副总理十四日对新自由俱乐部访华代表团表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已经自然消灭,而且中国也没有使这一条约继续下去的意思。日本政府就这件事反应冷静,它说:“迄今为止虽然是非正式的,但已经传说这一条约已成为一纸空文。这一次可以说是证实了这一点。它对我国的外交、防卫政策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尽管中苏关系对我国的防卫政策特别具有很大的关系,但防卫厅人士对邓小平的这一发言却表示:“‘这是已经预测到的事情,不仅在制定第四次防卫计划以后的基础防卫力设想时,而且在考虑我国的防卫计划时,已经把中苏不可能和解这一看法考虑进去了。”
    我国的防卫计划,是把苏联作为威胁对象国确定下来的,因此采取了重视北方的配备。特别是坂田前防卫厅长官时代提出的基础防卫力设想,在对今后十年间围绕日本的国防形势的展望中,大胆地表明了“‘很难设想中苏会和解”的估计。防卫厅人士认为:“从现阶段来看,可以断定上述对国际形势的展望,还是看对了”。
    另一方面,外务省人士注意到中国自美中关系改善(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访华)以来,致力于维持同美国的关系,对日美安全条约也作为构成东南亚稳定的一个因素而给以评价,认为尽管不能完全否定中苏和解的可能性,但“由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当初的确是以日美两国为对象的,从中国这样一些变化来看,说那一条约已经自然消灭,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邓的这一发言将越发煽动苏联的反华情绪,其结果,可以充分地预料到苏联将对想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我国施加压力,因此,外务省当局正在注视着苏联的态度。 Qni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九月十四日刊登该报记者青木十三日从北京发回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代表团团长滨野清吾在回国前寄给该报的访问手记,题目是《日中友好是搞政治的正路》,全文如下:
    这次来到北京是时隔三年的事。上次是一九七四年十月,作为自民党访华团的成员前来访问的,那时所看到的北京,道路上的车辆还寥寥无几。可是,这次看到的北京,感到公共汽车、小轿车和卡车充满街道,同三年前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市民表情也是明朗的。我认为,我所看到的现实是,华国锋体制所执行的现代化路线,正在踏实而迅速地开展起来。
    十日,幸运地得到了同邓小平副主席兼副总理的时隔三年的会谈机会。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是,他依然是有洞察力的。我感到比前次见面时稍有消瘦。但是,他的讲话却更加清晰。他充满信心地断言本世纪内中国一定赶上世界的工业发达国家,这一点使我强烈感到,毋宁说比三年前劲头更大了。推进农业、工业现代化的方法,就是在全国彻底推广大庆、大寨方式,但是,邓副主席的全部谈话表现出强烈的气概:只要坚决搞下去鬼神也将退避三舍。
    我认为,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访华的成果同样是很大的。我常常想,一般地说来,多一名议员访华,同中国要人会谈,其本身就会加深两国的亲善关系,并会有助于实现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
    这次访华,已把下述想法告诉中国,即拥有和平宪法的日本,反而应积极主张把反霸条款写进和平友好条约中去,还强调了日中议员联盟为实现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打算在国会内外进行广泛的组织活动。
    我认为,通过这次访华,使中国充分理解了日中友好议员联盟的性质。就是说,迄今为止,为解决日中之间的问题,许多先觉者历尽艰辛。由于这些努力,才有现在的日中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点,我们是不能片刻忘怀的。只是,那些活动,始终未超出个人努力的范围。但是,这次的日中议联访华团,背后拥有五百二十人这个大组织,是根据国会的决议进行活动的,其影响力是难以估计的。我认为,这是崭新的形式。中国方面对日中议联的这种性质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会谈时,邓小平副主席在和平友好条约问题上毫未涉及霸权条款等问题,他说,“对福田首相抱有期待”,最后还追加一句“向福田首相问好”。这是对以福田内阁为对手不可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这种看法的否定,我认为,从邓副主席那里听到这句话就是个很大的成果。
    当然,中国方面丝毫不会放弃原则。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在为我们举行的欢迎晚餐会上,还强调了要把反对霸权主义的条款写进和平友好条约中去。对于迄今围绕和平友好条约问题对福田内阁的态度的不信任感也并没有消除。但是,大概可以解释为,这是中国方面向我们表明了下述重要的心、情,即中国现在还在敞开大门等待福田内阁的决断。
    对于日中议联来说,从答复这项要求的意义上,今后也要采取具体行动促进福田内阁作出决断。日中议联采取行动没有什么特别困难。因为日中议联理应根据今年三月三十一日众参两院关于“应迅速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决议采取行动。
    自民党内也有被称为长老的一些人们,、他们并不是反对缔结和平条约。只是说“希望慎重地搞”。另外在年轻人中间也有“缔约前应在党内充分讨论”的意见。但是,因为已有日中议联全体会议的决议,意见总是会一致起来的。
    日本这样没有资源的国家要想生存下去,只有走同中国结成密切关系这条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日中友好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政治的“大道”。现在如果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必将遗恨千载,通过这次访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了。 Qni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九月十二日刊登英国科学家研究出从淤泥中蒸馏出天然气的消息,题目是《海底淤泥是好燃料将成过渡时期能源》,转载如下:
    在英国电流形成中央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的一位法国出生的科学家克洛德·德蒂维尔认为,应向环绕着我们的海底软泥去寻找答案。
    他估计这些淤泥里含有百分之○点五至一点五低浓度的海洋有机物质,一些海岸的软泥也许含量更高。
    经过数百万年,这些沉积物将变成石油、天然气或煤。然而,利用德蒂维尔刚取得专利的一套办法,现在便能够开采它,从淤泥中蒸馏出天然气。
    他的加工过程是目前可行的工艺技术,利用水压把软泥从海底吸上来,然后向这些泥浆注射石油醚——石油的低沸部分,沸点在摄氏四十——六十度。泥浆中的海洋有机物质便依附着石油醚,经过加热,有机物质被提取出来,石油醚可以重复使用
    。
    产生的成品将包括甲烷(俗称沼气)——天然气和化学工业有用的其他蒸汽。
    搅动海底对生态学的影响将有待研究,不过德蒂维尔相信,搬走了这些有机废物实际上可能使栖息在近岸海底的动植物生长变得更好。按照他的估计,生产一吨比煤还优越的天然气燃料,成本是二十英镑,而且海洋底部很可能覆盖着一千万亿吨有机物质。
    英国虽然只有小部分地区富有这种适宜开采的软泥,例如爱尔兰海和布里斯特尔海峡,然而产生的天然气已足供英国人使用数个世代(一世代约三十年)。
    他指出,美国好像被这种软泥环绕着,其他藏量丰富的水域分布在欧洲的黑海、亚德里亚海、爱琴海,亚洲的孟加拉湾、暹罗湾、北部湾和中国的南海和东海。印尼水域和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可以断言也藏量丰富。
    除此之外,大河流还有内陆湖也是有利的地点。
    从海底提炼出来的有机物质,由于富有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甚至可能转变成动物饲料或肥田料哩。
    他表示,倘若英国现在接受这种概念的话,相信两年后便可以有一间小规模试验性工厂开始试用海洋湖河底部软泥生产沼气燃料。 Qni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西德林道六月二十九日电】苏联的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尼·谢苗诺夫星期三说,原子聚变和太阳能将解决世界能量需求一直到遥远的将来。
    在林道举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议上,这位苏联化学家说,太阳能和原子聚变不象别的能源,它实际上是用之不竭的。谢苗诺夫说,应在太阳能方面花很大的力量,那就是在技术上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并改进这种作用。太阳能也可用来从水中分解氢,而氢是可作燃料的。
    这位苏联化学家说,在列宁格勒他的化学物理学研究所里的科学家们正在设法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Qni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九月五日刊登该报记者青木周三发自北京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裙子和车祸——现代化的明暗面》,摘要如下:
    中国目前推行的现代化路线,无疑正在使北京市民对提高生活水平越来越抱有幻想。今年夏天穿裙子的年轻姑娘骤然增加,就是一个象征。
    今年夏天,北京另一个引人注意之点,就是车祸增加了。准确数字不详。但是,最近在短短的一周里,仅拿涉及日本人的交通事故来说,便大小发生了四起。卡车激增其原因与现代化路线不无关系。在提高生产率的大喊大叫声中,最近卡车的数量迅速增加。入夏以来外国客人也增加了,连饭店都达到饱和状态,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猛增。另外,据说北京市民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目前已超过了二百五十万辆。
    不出所料,市警察当局也已不能无视这种事态,开始大张旗鼓地采取对策。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北京广播电台的广播和各单位的学习会等,宣传执行交通规则。交通标志也大量增加了。这说明,北京正在从“自行车世界”从容不迫地变成“汽车社会”。也出现了交通警察另一点是加强管理。最近,在十字路口的四个大角都站着交通警察,在快速行车线、慢速行车线、自行车线严格区分的长安街等街道,最近发生了几起由于违反交通规则而被吊销驾驶执照的情况。市警察为防止交通事故而作出的努力是相当大的。
    这就是在北京看到的明暗面。即使听到汽车鸣笛也毫不感到危险,看到市民这种迟钝反应,使人感到,他们还慕恋着那种悠哉悠哉的生活习惯,也不能不使人看到,现代化并不容易。 Qni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