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8月22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08-22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时事社报道:美苏英对我党召开十一大的反应 '...

    【时事社东京八月二十一日电】题:美国对十一大的反应:注意同万斯国务卿访华的时机,也注意对苏态度的强硬
    华盛顿二十日电:关于中国已正式宣布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一事,美国国务院二十日上午借口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未加任何评论。
    但是,万斯国务卿访华,是美国的卡特政权和另一方中国的华国锋体制成立之后进行的首次部长级接触,而在万斯国务卿启程的当天,中国正好发表了确认确立华国锋体制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颇为注意发表这一消息的时机。
    关于万斯国务卿的访华,也有人认为,卡特总统对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热情,从政权成立当初就很高,因此,可望能取得比过去更大的成果。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访华日期的接近,在中国修正政策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内部的意见对立未能消除,最近不会取得巨大的成果。
    与此相关联,关于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闻公报对苏联的态度进一步强硬起来这一点,专家们认为,中国方面可能会借万斯国务卿访问之机,向美国建议,为了美中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应当积极地早日解决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
    但是,美国鉴于最近同苏联的关系日益冷淡的现状,不想更进一步刺激苏联,因此,归根结底,万斯这次访华恐怕不会取得具体的成果。
    但是,将期待由于召开十一大而更加巩固的中国方面提出关于国际形势的见解。
    【时事社东京八月二十一日电】题:苏联关心今后的实务路线的动向
    莫斯科二十日消息:苏联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说明华国锋体制已基本上最后建成。苏联正在注意今后以实现工业现代化为目标的现实路线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上将有多大程度的反映。
    【时事社东京八月二十一日电】题:英国对十一大的反应:确立安定的基础,据料中国的对苏外交不变
    伦敦二十日电:英国政府,对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一如既往,采取对他国内政问题不加任何评论的态度。但是,此间观察家认为:在毛泽东、周恩来去世后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的中国,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以“承认”华国锋体制的形式确立了安定的基础。
    西欧在分析中国问题时,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对苏政策,华国锋主席将提出什么样的对苏政策呢?一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这位主席在政治报告中说,在内外政策上继承毛泽东路线,特别是在美苏帝国主义当中,最危险的是苏联。因此,这位观察家认为,中国今后的对苏外交政策不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7TU品论天涯网


    【共同社东京八月二十一日电】题:香港观察家认为到了政治上稳定的时期
    香港二十日电:华国锋主席在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表明了向社会主义建设迈进的决心。在香港,人们认为,中国将以此为转机而进入政治上稳定的时期。原因之一是清除了文革以来总是混乱的根源四人帮,产生了比较稳定的领导班子。
    在香港人们认为,华国锋领导班子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三次党代表大会所产生的领导班子中最稳定的。
    在香港也从下午八点开始以电视由空中转播了这次大会的实况,突出放映了作政治报告的华主席、作修改党章报告的叶剑英副主席、就选举中央委员作报告的邓小平副主席的形像。他强调,新的领导班子出于要建立一个由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稳定的有实力的领导班子这个共同的愿望而拥戴华主席,已不存在四人帮时代的那种分裂。 7TU品论天涯网


    【共同社东京八月二十一日电】题:外务省人士对大会表示欢迎,期望对外方面采取灵活路线
    关于二十一日正式发表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的消息一事,外务省人士认为,这是华国锋体制更加巩固的证据,同时也认为,如果中国的国内体制得以稳定,那么,对外方面也会采取灵活的路线,因此表示欢迎。打算要更加密切地注意缔结悬而未决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时机。
    由于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四人在这次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所以认为华体制下的集体领导范围更加扩大了。对这种看法,外务省人士也不敢否认,估计中国的形势将越来越趋于稳定。
    目前,关于日中关系,中国的驻日新大使符浩已经到任,空前积极地同我国要人展开了“会谈攻势”。同时,日本方面也派遣驻华新大使佐藤到任,联系到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正在注视着中国的态度,并努力创造缔结日中条约的环境。
    外务省人士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通过召开这次党代表大会,华体制得以巩固的话,那么,在对外方面当然会提出灵活而现实的路线,由此认为,创造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环境也前进了一步。对中国政府今后的态度更加关心。 7TU品论天涯网


    【塔斯社北京八月二十日电】今天此间发表一项新闻公报说,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已于八月十二日至十八日举行。大会议程包括三个问题: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修改中共章程和选举中央委员会。就第一个问题作报告的是华国锋,就第二个问题作报告的是叶剑英。
    代表大会赞同了所作的报告,并肯定了对“四人帮”的谴责。
    选出了新的中共中央委员会。
    邓小平致了闭幕词。
    从新闻公报中可以看出,代表大会是在毛派的口号下进行的。 7TU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香港八月二十日急电】(北京时间二十点零五分收到)(记者:史密斯)中国共产党今天宣布它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已闭幕。这次大会是将近一年以前党的创始人和长期任主席的毛泽东逝世以后的第一次大会。
    华国锋已被确认为毛的接班人,他主持了这次从八月十二日到十八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的会议。
    北京电台说,这次代表大会选出了新的党中央委员会,有正式委员二百○一人,候补委员一百三十二人,总共是三百三十三人。
    上一届的中央委员会在一九七三年八月举行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刚组成时有正式委员一百九十五人,候补委员一百二十四人。
    华在他的政治报告中说:“现在,‘四人帮’打倒了,我们可以实现安定团结,达到天下大治了。”
    谈到世界事务时,华重申了他同中国其他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主张: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在不断增长。
    “苏美两家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他的讲话是在美国国务卿万斯计划访问北京前不到四十八小时以前由电台广播的。
    尽管华称苏联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他还是号召第三世界同“中间力量”团结起来,反对“主要的敌人”。美国被认为是“主要的敌人”之一,中国领导人通常把“主要的敌人”称作是“超级大国”。
    华说,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说,在召开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同时,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德新社北京八月二十日电】中国将继续奉行毛泽东的理论所指导的政策,与此同时,要努力在本世纪内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根据今天发表的公报,这就是八月十二日至八月十八日在北京举行的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结果的要旨。
    向一千五百一十名代表作主要报告的是华国锋主席和他的两位副手叶剑英和邓小平。
    公报称这次毛逝世后第一次举行的党代表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华国锋在四小时的报告中详细谈了去年十月的“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华在报告中列举了党的八项主要任务。
    叶剑英副主席强调了华是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以华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华和叶的报告。
    代表们还“完全赞同”上个月把“四人帮”开除出党的措施。
    【南通社北京八月二十日电】今晚北京各地的广播喇叭,在锣鼓和鞭炮声中,广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公报。
    根据新华社发的公报,华主席的报告着重谈到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本世纪内能使中国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华国锋报告的对外政策部分多半是重申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关于“革命因素继续增长的同时,战争因素明显增长”的观点。他指责美国和苏联为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根源。
    华国锋有力地说,中国共产党要全面贯彻执行毛泽东的对外政策方针,而且特别详细地讲述了最近遭到阿尔巴尼亚人批评的“三个世界”的理论。
    副主席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致了闭幕词。他说,这次大会将作为正确地、全面地贯彻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大会,而载入史册。
    【安莎社北京八月二十日电】中央委员会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华在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主旨讲话中重要的新情况之一。
    据观察家说,另一项重要决定是,在召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同时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是同时召开的。
    观察家认为,这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是似乎反映了华主席采用了按毛的关于放手调动党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指示。
    华的报告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党代表大会采取的对外政策方针,其中包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第三世界的作用以及必须建立反对超级大国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7TU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