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7月25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07-2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西德《世界报》评论:《邓重新上台---------一个信号》'...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七月二十一日刊登一篇评论,题为《邓重新上台———个信号》,摘要如下:
    随着邓小平的复职,一个天才的和不平常的政治家回到了中国的领导层。七十三岁已经是相当高龄了,但这并不被认为是一种妨碍。通常要用经验和智慧来衡量中国最高领导人。
    邓被认为是一位经济和军事专家。在这两个方面,他在一九六六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和在所谓“四人帮”一九七六年试图篡权的过程中,都受到最猛烈的攻击。
    主张有劳动纪律、提高生产,发展外贸,进口先进的技术,出口原料和支付期限(为避免使用贷款这个词)
    ——作为前提,都是邓的政策。
    那些主张完全实行自给自足的鼓吹者们,把这套作法诬蔑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且还批判邓在国防政策方面的设想。这位政治家多年来主张他的国家要有现代化的常规装备。国防部长叶剑英、在政治局的几位军人和这个国家的部队司令都是这位现在已被恢复了名誉的政治家的朋友和支持者,这并不是偶然的。
    看来邓是一个实行既要发展生产、实现经济繁荣,而又不违反创始人的任何原则的那样一种政策的人。现在人们可以有更大把握地说,文化革命已经结束了,中国已经开始缓慢地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邓的重新工作是一个信号,如果不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行动的话。他在华盛顿—北京进行新的外交接触的准备阶段出来,这就表明中国兴趣的所在。
    据我们所知,在外交政策方面邓并不是对美新政策的缔造者之一。而国防部长叶剑英倒是这一政策的著名提倡者当中的一个,他再次表示对邓重新出来工作有着极大的兴趣。邓作为(在周恩来之下的)副总理,对于中国面向西方的决定承担了一份责任。根据他的安排,最终找到通向现代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的道路的前景可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邓具有同苏联人打交道的经验。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三年,邓在莫斯科进行了紧张的、然而却是徒劳的经济谈判。
    那时他就知道,同莫斯科的决裂已经是无法修补了。 cB4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七月二十三日刊登一则消息,题为《早日缔约的关键在于首相下决断,日本政府对中国内政的稳定抱有期待》,摘要如下:
    日本政府对中国正式宣布恢复邓小平职务的问题表示欢迎,认为这显示了中国内政趋于稳定,从而使日中关系从整体来说也将朝着“明朗的方向”发展。由此,在有关缔结成为悬案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问题上,中国方面的“环境”已经完全具备,这一条约究竟能否早日缔结,就在于日本方面的态度了。福田首相究竟何时作出何种决断,再一次成了最大的焦点。
    福田首相二十二日下午,在中国宣布恢复邓小平职务之前,在同自民党的长老们举行会谈时说:“日中两国的新任大使最近将分别赴任和到任,由于日中条约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想以此为契机认真对待”,总算作了一个向前看的发言。
    外务省人士二十二日晚上就邓小平恢复职务问题发表了如下的看法:
    一、从在今年内将召开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来看,恢复邓小平的职务,证明中国的内政正在趋于稳定。
    二、中国提出了重视内政的政策,邓小平在这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组织和机构已作了整顿,但在人事上将以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为中心主持今后的工作。
    三、三中全会追认了华国锋主席的党主席、军委主席的地位。不象以往那样由政治局作出决定,这一点上具有意义。
    四、日中关系已有了日中联合声明这一基本路线,不能设想由于邓小平恢复工作而发生特别的变化。作为一个大的潮流来看,由于华国锋体制走向稳定,一切将朝着明朗的方向发展。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七月二十三日刊登一篇述评,题目是《政府人士对于邓小平继承“周路线”感到放心,期待着打开日中条约的局面》,摘要如下:
    关于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政府人士表示好感说:“这意味着华国锋体制的加强,对日中关系也将会带来好的影响。”据有关人士认为,由于中国的外交当局者再三申明“外交政策始终贯彻毛泽东路线,没有变化”,所以不能认为,因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会使外交路线发生变化,但是“外交路线的幅度可能比过去更加扩大”。因此,政府人士对打开陷于僵局的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寄予期待。重新登台的邓小平会对华国锋体制的外交政策带来多大的影响,外务省人士对此寄予关心,但是多数人认为,“邓小平的主张已经反映在现在的教育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政策中,因此,在政策方面也将处于重要的地位。”
    邓小平虽说已年过七十,但身体却象五十几岁的人一样年轻。两年前,作为副总理而活跃的时候,在严冬的北京机场出迎各国首脑,精神旺盛。与日中问题有关的人士说:“邓小平将来还将活跃在第一线。”在今后的日中关系中,邓小平的地位似将更加重要。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七月二十三日发表题为《有利于通商;则界表示欢迎“经济专家”》的消息说:
    关于邓小平恢复职务,财界、经济界都认为“虽然是已经预料到的事情,但对日中通商关系有好处”,普遍表示欢迎。“邓氏是经济问题的第一号人物,一般认为将会继续贯彻至今的周恩来路线,在这一点上有利”(经团联会长土光敏夫)。特别是一些中国通们评价说:“虽然不认为日中贸易额上会大幅度地得到改善,但因为是在那样人口众多的国家,邓氏那样的经济通再度上台,对日中关系大有益处。” cB4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七月二十三日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青木二十二日的评论,题为《邓小平恢复工作,中国外交将增加灵活性,加速改善对美关系》,摘要如下:
    由于邓小平恢复了工作,中国的外交路线将进一步增加灵活性。特别是邓氏被认为他有一种想法,就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需有西方各国的技术援助。正因为如此,中国同美国、西方各国及日本的接触,肯定地会格外地扩大其幅度。然而,邓氏本身也是把苏联作为最危险的敌人的所谓“三个世界论”的推进者,因此,不可能设想中苏对立会趋于缓和。
    对于华体制来说,当前的悬案是美中关系。今年八月二十二日,美国国务卿万斯即将访华。中国方面一方面欢迎美国卡特政权把美中关系正常化作为重要课题,但是,也持有戒心,就是中国认为美国的真正目的在于让中国保证解放台湾时不使用武力。如果美国提出这个问题,中国将予以拒绝,说台湾当然是中国的国内问题。这一原则,在邓氏恢复工作后也不会改变。
    但是,可以充分地设想,在华国锋主席的背后再加上邓氏,就不仅(同美国)进行原则上的应酬,还可能补充一点什么。据认为,由于万斯访华,美中会谈将进一步增加活力。
    再看中国的内政方面,一九七五年已故的周恩来总理提议的“四个现代化”路线正在被推进,同时中国在强调引进外国技术是推进这一路线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同已故周总理一起,被称为现代化路线的推进者的邓氏现在光荣地归了队,由此,据认为引进外国技术将比过去更加活跃。中国同美国、西欧各国以及同日本的贸易将进一步扩大。这样一种国内的动向肯定地会使外交方面增加灵活性,而且改善美中关系的步伐肯定地会加快。
    关于日中关系,随着大使赴任,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也可能开始动起来。届时,邓氏的恢复工作也将成为谈判的促进剂。 cB4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德意志电讯社七月二十三日报道:联邦共和国的经济界对暂时被解职的中国党副主席兼政府副总理邓小平的恢复名誉有着“极大的兴趣”。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委员,自民党联邦议院议员默勒曼,二十三日在同德意志电讯社的一次谈话中说,邓的复职包含着德国出口工业的“巨大机会”。邓也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他大力主张发展同工业化国家的合作。默勒曼讲话的依据是,他一九七四年在北京同现在被恢复了名誉的邓进行的一次政治谈话。他说,中国党的这一决定将“对欧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邓是“欧洲联合的坚决主张者”。默勒曼同时认为,中苏关系出现变化是“绝对不可能的”。 cB4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法国《晨报》七月二十三日以《正式的中国:邓再度出现,“四人帮”被开除出党》为题发表文章,摘要如下:
    邓小平从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三年,随后是在周恩来逝世后的一九七六年四月直至去年十月“四人帮”垮台时,他两次被当作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现在他已从政治的灾难中恢复过来,甚至似乎他正在长期地成为在华国锋主席之后的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之一。他甚至毋需亲自出面,就清除了他的劲敌“四人帮”及其朋党。
    中国领导人正是在幕后保持的邓的影响下,已在将近两个月前决定了重新使中国工业和军事来一个飞跃。已为一九七五年邓所宣布的“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重新开辟了道路。周恩来总理和毛主席逝世之后的困难似乎逐渐消失了。中国朝着有组织、稳定和发展经济的方向前进,毫无疑问是符合邓小平的性格和才干的。
    【本刊讯】法国《人道报》七月二十三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邓(小平)在北京受到祝贺》,摘要如下:
    昨天,一正式宣布邓小平复职,立即在首都街道上引起了欢乐的气氛,周末在首都举行了大游行。邓是前总理最亲密的合作者之一。他的复职标志着“四人帮”在舆论面前失败,“四人帮”于去年十月被软禁。
    周末在首都、无疑地也在全中国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以显示在十年内两次被革职的邓小平的胜利。邓小平被看作是受“四人帮”之害者之一,许多观察家认为,他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现实主义观点的人,至少在对内政策方面是这样。 cB4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