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7月13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07-1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读卖新闻》特别采访组的中国见闻《服务质量下降'...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六月二十六日刊登该报特别采访组成员田川五郎写的中国见闻,题为《服务质量下降:教育不够是受政情变动的影响吗?》,摘要如下:旅客不断抱怨饭店的服务质量太差了。在北京逗留的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旅行者也都不断地发出抱怨之声,所以这大概是全国性的倾向。
    在中国,住宿、飞机、火车的预约,大体都是接待单位包办的,所以非常适意。在饭店里,用不着担心失盗,也不收小费。兼顾公事访问和私人访问的外交部干部和地方干部,那种认真工作的态度,真是令人钦佩。然而,尽管如此,饭店的服务态度之差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中国感到遗憾。这大概是政治混乱的后遗症尚未消除吧。
    在西安,偶然遇到一位中国的老朋友。投宿在同一饭店,偶然相遇,非常高兴,约好“今晚畅谈畅谈……”,问清了房间号码便分手了。当晚,我想到他的房间去拜访,然而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到他的房间。问服务员,他也摇头说,“不知道”。我终于不得不放弃前去拜访的念头。
    事后才知道,唯独那间房子的号码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按顺序排列,而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难道服务员连房间的位置和住宿的客人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吗?
    第二天,直到就要动身的时候,托洗的衣服还不见送来。再三催促,仍杳无音信。飞机起飞的时间已迫在眉睫,没有办法,只好上车了。我把情况告诉了翻译人员,他便慌忙跑去,不到五分钟就取来了。原来早就洗好了,却没有送到管理员手里。服务员那时也不想调查一下。
    我的一位同事拧开浴室的水龙头,喷放出来的全是红色的铁锈水,并混杂着泥块。使他大吃一惊。唤来服务员,提请注意,但是,服务员却满不在乎地回答说,“这个房间半年来没有人住过,所以没有办法”。
    北京饭店是中国的一流国际饭店。增建了新楼,设备是很漂亮的。但是服务员的工作态度却不能说是与此相称的。服务员在餐桌上摆碗筷时碰得叮当乱响,会计等找零钱的没有礼貌地乱抛,这些都是屡见不鲜的。要请人帮着搬行李,按了室内的电铃也老是不来人。性急的日本人不得不自己去把手推车拉来。
    这座饭店一手包揽政府的宾客,可以说是中国的“大门”,是“脸面”。似乎也有因为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误解,可是为什么不教他们学会国际的礼貌呢?在上海却例外一位政府干部辩解说:“由于‘四人帮’错误路线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很不彻底。”诚然也许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尽管这样说,我在这次旅行中,第一次遇到符合中国人真正面貌的细致周到的饭店服务员,却是在上海!贯彻党的号召不彻底我最想了解的是,中国人如何理解“服务”的意义。一般地说,旅行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商业、服务是非常不好的。苏联在这方面似乎仍是“先进国家”,但我曾认为唯独中国是例外的。事实上,我过去几次访华,均未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
    但是,这个国家也许是因为过多地重视经济建设,所以,认为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服务行业不那么重要,这样的人增加了吧。我甚至曾想,难道是饭店和商业工作人员消沉,渐渐失去了干劲吗?
    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红旗》,曾经登载过题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的文章,说少数人没有充分认识服务行业的意义,发出如下的号召:“服务行业是革命和生产的‘后勤部’。虽然商店、饭店、医院等等单位的业务是琐碎、烦杂的,但它却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平凡的工作中包含有重大的意义。要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
    完全是这样。这一号召如能贯彻到群众之中,问题理应会得到解决。
    由于中国近几年来,对外国人大大提高了饭店、国内航空、出租汽车、住房、饭费、土产之类的价格,所以旅居在中国的日本人中出现了不满的呼声。然而附带说一句,只要服务质量提高了,这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wgs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菲律宾《今日公报》七月三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中美关系与区域稳定》,摘要如下:
    事情快了,卡特总统说他希望同中国达成协议,建立完全的外交关系。他还表示,同台湾的正式关系是要割断的,但是美国愿同那个岛屿保持贸易、文化和社会的来往。
    如果说中美两国建立完全的外交关系将成为政治上的某种分水岭的话,那么,推测一下这件事情对东南亚的影响,特别是推测一下中美建交对世界这一部分的国际稳定是不是有利因素,可能也颇有意思。
    这部分地取决于两国商量出一个什么样的方案。为了说明起见,我们可以先想象一种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美国在同意建立完全的外交关系的时候对中国说:“你们对台湾想怎么办就可以怎么办。”
    如果那样的话,区域稳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京对台湾的态度,这意味着区域稳定取决于中国的国内政策。
    达成的方案也可能包含这样一个协议:美国愿意让北京和台湾自己去用若干年的时间商定一种适当的安排,但是在这期间北京不应该性急地采取收回台湾的行动。如果是这样一个方案,这个地区在一个中等长短的时期里能够保持稳定。
    我们大家都知道,困难在于一九七二年二月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为台湾问题划下了狭窄的范围。在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即使在这个狭窄的范围内,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可能性是可以探索的。例如,也许能使北京同意在他们同台北谈问题的期间不对台湾行使主权。
    在那种情况下,完全的外交关系建立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了美国的承认,只要排除了使用武力的可能性,那就未必会对东南亚起非稳定化的作用。
    无论如何,对这个地区的稳定还是应该考虑的。如果中美关系使这个地区失去稳定,那么东南亚是不会赞成的。 wgs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台湾《中国时报》六月二十五日刊登一则消息,介绍防止稻谷发芽的新方法,摘要如下:
    防止稻谷发芽已有新的应急方法,一百公斤稻谷只要用一公斤盐均匀搅拌,每隔二、三小时翻动一次,就可保持八天之内不会发芽。
    这项防止稻谷发芽的新方法,是台湾植物保护中心最近初步试验完成的,成本极廉,近来霪雨连绵,稻谷发芽成为严重问题,台湾植物保护中心研究出的新方法,正可供农民广泛使用。据植物保护中心植物病理组吕理燊博士指出:防止稻谷出芽的基本原理,就是抑制稻谷的成熟与生长,此一原理与在田间施用除草剂的意义完全相同。
    当稻作收割后,在阴雨连绵时,稻米烘干机自然是一种可行方式,但烘干机的温度因为不能超出摄氏四十度以上,因此影响烘干的速度。为求防止稻谷发芽的速效性,植物保护中心研究出的新方法是:每一百公斤的稻谷,掺和一公斤盐,均匀搅拌,每隔二至三小时翻动一次,就可保持八天之内不会发芽,翻动时,如果有风扇同时吹送,效果更佳。虽然用食盐搅拌后的稻谷,事后可能有反潮的现象,但对防止出芽有良好的效果,而且稻谷品质不易改变。
    【本刊讯】台湾《中国时报》六月二十六日刊登介绍防止稻谷发芽、发霉应急方法,摘要如下:
    国立台湾大学农化系生物化学研究室已经试验成功一种既能防止稻谷发芽,也能防止其发霉的应急方法,防止发芽及发霉,可达一个月以上。
    农化系生化研究室表示,根据他们试验成功的方法,农民只需将已收割的稻谷置于竹篓中,浸渍于含有百分之二食盐,百分之零点五清凉酸钾,以及依比例为一公升内含有三CC浓盐酸的水池或水桶中,浸渍时间不拘,三十秒可,一分钟、二分钟亦可,只是要浸透。 wgs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三月二十一日报道:
    由澳洲悉尼大学微生物系詹耀宗教授(译音)和该市霍克斯堡农学院微生物系吉姆·艾尔兰一起进行的一项研究计划,把猪的排泄物变成单细胞蛋白的工作已完成了十八个月实验室试验过程,目前已小量投产,尝试喂饲鱼类。
    詹耀宗教授的办法是把猪粪经过发酵,产生单细胞蛋白。
    首先把经过筛选的猪粪放入无氧沼气浸渍锅内消化,然后转输入另一无氧发酵容器,用光照办法使细菌生长,经第二阶段处理后,发酵品搬入沉淀罐,绝大部分细菌胞释出,最后把发酵液注入第三阶段的充气光照发酵皿,重复上一阶段过程。经两次发酵的余液便倾倒入鱼塘去。詹教授表示,拿这些单细胞蛋白喂小鳟鱼,初步结果令人十分鼓舞。他说,“一部分暖水鱼类适合这些饲料,尤其是东南亚和南非一些鱼类、在美国的海峡鲶鱼、鲤鱼和澳洲的银鲈、淡水小龙虾。” wgs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三月二十一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奇迹马铃薯”面世》,摘要如下:
    正为世界饥饿地带找寻新食物种类的科学家们,已对马铃薯展开另一项研究,并已发明一种马铃薯,它的生长时间比正常时间快一倍。
    设在秘鲁首都利马的国际马铃薯学会,在亚马逊盆地尤里马瓜斯一实验农场发明了这种新马铃薯,它只需六十天时间便生长成熟。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在过去从未能生长成活的低地、热带气候的环境中生长。
    因此,新马铃薯在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等类似的气候地带,可能有很深远的生长潜力。
    “奇迹马铃薯”只是国际马铃薯学会研究数千种马铃薯的数十项计划中的一项。研究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以及发
    现一些既能抗御虫害、又能抗御极端气候的马铃薯种类。
    马铃薯是继稻米、小麦和玉蜀黍之后,世界上第四种最重要的农作物。
    国际马铃薯学会对马铃薯的种植已作出若干项重大突破。科学家们说,他们已发明一种对马铃薯晚疫病几乎有完全抗御能力的马铃薯。
    他们又说,对于控制另一种虫害——鳗蛔虫,他们也取得相当进展。 wgs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