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7年5月31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7-05-3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苏丹报纸和通讯社报道:尼迈里总统将于六月初访华 '...

    【本刊讯】苏丹《新闻报》五月二十九日报道:
    尼迈里总统将在六月的第一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他将就双边关系、两国间在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问题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同中国领导人举行重要会谈。
    预料,尼迈里总统的中国之行,将在两国间的合作方面取得重要而积极的结果。
    陪同尼迈里总统访问的代表团成员有外长、国防部长、工业部长、贸易和供应部长等。
    【合众国际社喀土穆五月二十九日电】苏丹通讯社今天说,苏丹总统尼迈里下周将访问中国,就两国合作问题举行会谈。
    陪同尼迈里进行访问的有外长哈立德和国防部长巴希尔·穆罕默德·阿里将军。
    关于这次访问的消息是在苏丹和苏联的关系继续走下坡路的时候宣布的。本月早些时候,喀土穆曾下令驱逐九十名苏联军事顾问。今天它又要五十名苏联使馆人员离开这个国家。
    【法新社北京五月二十四日电】北京外交人士今天说,苏丹总统尼迈里将于六月上旬访问中国。观察家指出,中国报章出现了大量文章,称赞尼迈里总统最近实行的反苏政策。 pWD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香港五月二十六日电】据最新一期的《亚洲电子计算机》年报说,预料此间的中国银行会达成一项决定,准备于今年下半年装置电子计算机系统。中国人民银行也在着手调查,准备在中国各地三万三千间分行中的一些装置电子计算机。
    在香港发表的《亚洲电子计算机》一九七七年报说,消除“四人帮”对中国政治的干涉,可能加速在中国的银行装置先进的西方制造的电子计算机。(转载香港《大公报》) pWD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中日新闻》五月十六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展览为什么受欢迎,首先“想了解邻国”,全家出游也很适宜》,摘要如下:
    前来参观展览会的观众为何这么多呢?观众不断的增加,甚至连邀请单位的名古屋中国展协力会也感到困惑不解,无法明确答复。协力会最初的目标是八十万人。平日四万人,星期日为八万多人,但是从迄今为止的入场人数看,展出期间肯定要超过一百万人。
    为什么这样受欢迎呢?笼统地说,第一是对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感兴趣;第二,名古屋中国展成为(日本)中部地方的中国展,很多观众远道而来;第三,是中国产品小卖部的魅力。
    日中邦交恢复以后,今年是第五个年头。这个期间,每年有两万来人访问中国。这些人用各种形式转述了中国的情况。但是,根据转述的情况,对于了解战前中国的人来说感到有了很大变化。另外,对于不了解中国的人来说,却难以感受到共产党所统治的社会是怎样的情况。
    在这种意义上,想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因为中国是邻国,而且日本文化深受其影响,这就使这种欲望更加强烈。这从索要小册子和说明书的情况就可看出:前来参观的中学和小学学生,不仅要同日本作比较,而且对农业、工业的结构和如何进行深有兴趣。
    第二个理由是,中国展览会的观众有相当多的人是从远地来的,协力会好象也没有料到。连日来在停车场不断出现从歧阜县、三重县,甚至从静冈县、石川县、福井县等北陆地区来的大汽车。
    歧阜、三重、静冈等县都组织了中国展览会协力会,募集观众成效很大。把邦交恢复以后,以各种形式访华的人们集中起来成为中国展览的后盾。表现出民间一级的日中友好浸透范围很广。
    另外,当初人们曾担心会场离名古屋市中心过远。然而,相反地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对于名古屋的人们来说作为一天游乐的场所,距离适当,因此有许多人携家带口前来参观。
    关于第三个理由:小卖部的魅力,就不必谈了。这不仅是因为新奇、便宜,而且收集了许多合乎日本人口味的东西,小卖部委员会所作的努力使人们更加欢迎展览会。
    观众可能达到一百万人的中国展览会,可以说是巨大成功。通过这次中国展览会,是否传达了中国的整个面貌,这一点还是有些疑问的。这次中国展,尽管有一般展览会所没有包括的“文化”,但是,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等我们感兴趣的,活生生的,身边的东西却无法使人们深入了解。我们期望在最近的将来举办介绍中国这方面情况的活动。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五月十六日报道:
    在名古屋港金城码头举办的中国展览会十五日入场人数达十六万八千九百人,超过了八日(星期日)的人数,是开幕以来最多的。
    国际展览场(中国展览会所在地)周围,从海面吹来平均十米以上的强风。但是由于天空晴朗,观众越来越多。
    开往会场的自家用小轿车到下午两点钟为止,从筑地口的交叉路口附近排成八公里长,象蚂蚁般地缓缓前进。会场大门前面也形成了等待入场的观众的长蛇阵。
    特别受欢迎的小卖部,许多人不能靠近,警备人员甚至拿着扩音器高喊“买不到啦”。
    【本刊讯】日本《中日新闻》五月二十三日报道:
    从数字看二十天期间的中国展览会(据名古屋中国展协力会的调查),观众总数一百三十一万二千六百六十七人,一天内最多观众数:十六万八千九百三十一人(五月十五日),一天内最少观众数:三万九千四百四十三人(五月七日),利用收费停车场的汽车:十二万三千百零一辆,小卖额十四亿五千九百五日元,迷路儿童:零八人,救护:二百十一人,失物报告:二百三十起,拾物报告:七百六十九起,利用儿童车:三千六百八十八辆,残废人用车:一百五十八辆,处理垃圾:一百七十吨。 pWD品论天涯网


    【共同社东京五月二十二日电】题:江田三郎逝世
    江田三郎(社会市民联盟代表、原社会党副委员长)于二十二日下午因患急性肝炎逝世。年六十九岁。
    今年三月二十六日,因政策路线分歧,江田退出社会党,组织了社会市民联盟并任其代表,预定从全国区参加七月份的参议院选举。
    为了声援江田刚退出社会党,在东京、大阪、岡山等地参加市民联盟的人员增加了,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因如此,江田突然逝世,大概将给以建立中间革新政权为目标的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路线带来重大冲击。 pWD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东京五月二十八日电】日本国会众议院今天以多数票通过本届国会会期延长十二天,为批准日本南朝鲜共同开发两国之间大陆架的协定铺平道路。
    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和温和派民主社会党,投票赞成把会期延长到六月九日。
    头号反对党社会党抵制这一会期,其它三个少数派公民党、共产党和新自由俱乐部反对延长。
    国会原定今天结束一百五十天的会期。
    【路透社东京五月二十八日电】有争议的日本南朝鲜共同开发两国之间大陆架的协定,今天已肯定可以得到国会批准,尽管中国最近提出警告。
    由于本届国会会期延长,已经在五月十日得到众议院通过的日本南朝鲜协定,将自动获得国会通过,即使参议院在三十天内不对这项协定采取行动的话。
    南朝鲜已经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批准这项协定,并一再敦促日本也尽早批准。
    然而,中国和北朝鲜曾对这项协定提出抗议,说这项协定侵犯了它们两国各自的主权。
    中国昨天强烈警告日本不要批准这项协定。
    这项大陆架协定规定要开发一个八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五月二十九日刊登一篇评论,题目是《留下许多问题的大陆架协定,成为亚洲外交的“负担”,有可能使“日韩一体化”固定起来》,摘要如下:
    政府、自民党为了要使日韩大陆架协定在参议院获得自然生效,强行延长了国会会期。越来越多的人对政府、自民党产生了一种朴素的疑问:“政府为什么不顾在野党的强烈反对,批准这个‘臭名’昭著的协定呢?”卡特政权最近表现出要改善美朝关系的幻想,给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带来了微妙的影响。因此,在野党方面反驳说:“批准协定和固定‘日韩一体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似乎将给日本同南北朝鲜的关系留下疙瘩。中国也反对批准这一协定。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有关人士指出,“这给日本的亚洲外交带来了一个‘麻烦的’课题。”
    政府把这一协定说成是“适应资源时代”,强调了它的经济侧面,然而,消息灵通人士认为,韩国方面的期待却是偏重于政治上的意义。韩国自从一九六五年同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一直期待着“即使日本同北朝鲜改善了关系也不要使‘日韩一体化’陷于崩溃”,在这方面颇费精神。可以说,日韩大陆架协定是一块最好的“试金石”。问题是,在联合国,日本嘴上也说要促进南北朝鲜之间的对话,将来也必须同北朝鲜建立外交关系。如果日本全面地沿着这种方式搞下去是否合适呢?
    北朝鲜也针锋相对地反对这一协定。日本外务省说:“协定中规定的划线是同北朝鲜无关的部分。”然而,北朝鲜在宪法上写着国家的领土是指整个朝鲜半岛而言。许多人认为,如果政府想在不久的将来同北朝鲜建立外交关系的话,应该在这点上采取某种措施。
    在同北朝鲜的关系上,令人注意的是美朝改善关系的动向。有关人士推测,正象继尼克松访华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那样,美朝关系改善以后,日朝两国将不得不接近。届时,对日本来说,日韩大陆架不是将成为一个巨大“负担”吗?
    二十七日,中国通过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向小川驻华大使说“反对强行批准”。中国的这一动向是值得注意的。中国一九七四年二月在外交部发言人的声明中说,“划定东海大陆架,理应由中国和有关国家协商解决”,并且断言“划定共同开发区是侵犯中国主权”。中国的这一态度丝毫也没有改变。日本政府向中国方面说“准备进行协商”,但是一旦批准了协定,那么“协商”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pWD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