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5年3月16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5-03-1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北海道新闻》驻苏记者报道:《苏联加强对日攻势》 '...

    【本刊讯】日本《北海道新闻》三月九日发表该报驻苏记者小田发自莫斯科的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加强对日攻势,批判三木接近中国路线》,摘要如下:
    围绕着在东京进行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问题,估计苏联的外交攻势将进一步加强。苏联的矛头似乎从过去的批判中国,转向集中批判三木外交的对华姿态。
    苏联最近突然取消了预定在十二日出发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代表团的访日。
    同时,苏联通过莫斯科对日广播对日本由于苏联渔船在日本近海毁坏日本渔船的渔具而高涨起来的批判苏联的舆论,进行反击,尖锐地警告说:这是“对今后的日本(与苏联)的关系泼冷水”。
    苏联远东问题专家集团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对日本的压力有可能给远东造成危险状态。如果日本追随北京的反苏战略,无益地急于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苏联将不得不采取“适当措施”。
    苏联在日中条约问题上当前最重视的是反对第三国霸权和把领土问题搁置起来的问题。他们的论据是如果日本吞下中国以反苏为基调的主张,急忙缔结日中和平条约,这不仅是日本自身的问题,而且将不能不给东亚甚至整个国际形势造成很大的紧张。
    虽然三木外交过去根据中苏对立的现实,一直推行等距离外交,但是苏联的这种态度是从正面向三木外交路线提出了疑问。 2mn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智利拉塞雷纳三月十三日电】今天本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两人死亡,十五人受伤,还没有计算造成多大破坏,本地区是这次地震的震中,这次地震遍及智利中部和中北部的六个省。这个消息是圣地亚哥以北四百八十公里的拉塞雷纳的市政府提供的。
    当局说,地震强度在拉塞雷纳和附近的科金博港达到梅氏地震仪上的将近八级,持续四十秒钟。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十一点二十七分。死的两人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她是吓得发心脏病而死的)和一名矿工(他是一座铁矿中发生塌方压死的)。在十五名受伤的人中两人伤势很重。
    关于物质损失,当局说,科金博周围地区的住房的百分之八十震得出现裂缝,其余的倒塌。在拉塞雷纳,这种破坏达到大约百分之三十。
    在科金博地区的内地,一些道路由于塌方而被切断,一些旧的桥梁毁坏。由于电线杆倒掉,同国家中部的电话和电报通讯中断了几小时。
    据智利大学地震研究所说,从北到南地震强度如下:圣地亚哥以北八百一十公里的科皮亚波六级,拉塞雷纳和科金博七到八级,奥瓦列六到七级,瓦尔帕莱索四级,圣地亚哥五级,洛斯安德斯和圣费利佩五级,首都以南九十公里的兰卡瓜二级。地震遍及大约一千公里长的距离。
    【路透社圣地亚哥三月十三日电】警察局说,今天智利发生地震,强度为里氏地震仪上的七级,地震造成伤亡和破坏。地震震中在拉塞雷纳以西的太平洋中。 2mn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香港三月五日电】香港皇家天文台今天测到,印度尼西亚东部的班达海中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天文台发言人说,这次地震的震中在南纬六度、东经一百三十度附近的地方,在香港东南大约三千五百公里处。它的强度为里氏震级计上的七级。 2mn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时事通讯社出版的《时事解说》三月六日的一期登载该刊政治部中村英一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日中谈判,“霸权”问题象征着什么,以日本为舞台剧烈展开的中苏对立》,摘要如下:
    联系到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近来我国遇到了来自中国和苏联双方的频繁的外交攻势。中国强烈要求在条约中明文记载意识到苏联的“反对第三国的霸权”,另一方面,苏联越发警惕地认为“日中谈判旨在反苏”,赤裸裸地进行牵制。说来,就是以日本为舞台展开了中苏对立,双方的立场完全相反,但是很显然,双方的意图就是互相阻止对方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大影响。
    中国的国家战略的基本点是同“社会帝国主义”对抗,即同苏联的威胁对抗。这是众所周知的。
    中国的这种观点在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中也有浓重的投影。
    中国强烈希望早日签订这个条约,就是要借此进一步巩固日中关系,造成将来长期没有担忧的状态,以便放心地提防“后方的威胁”。
    另一方面,苏联对日中关系的这种进展非常紧张,对日中和平条约谈判似乎也抱有超出一般想象的强烈戒心。
    苏联认为,中国的毛泽东路线由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巩固了稳定的基础。从而预料同中国的敌对关系也将会长期化。对于中国和日本签订和平友好条约,日中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关系,苏联也不能不抱严重的关切。
    尤其同亚洲安全体系设想联系起来看,苏联对日中谈判最关切的事情是怎样处理“第三国的霸权”问题。苏联明明知道日本将会作出冷淡的反应,却偏偏在这个时刻提出“日苏睦邻合作条约”,想多少牵制一下日中谈判,这种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从日本方面来看,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是日中联合声明第八项中明文记载的事项,争取在这个范围内早日签订,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日中关系由此而更加稳定,这对亚洲的和平与安全也将作出贡献。
    对于苏联牵制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的态度,就其表现方式而言,有人认为没有想到会来得这样露骨(外务省人士)。今后在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进程中,苏联的牵制将更加强烈。在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否愿意,都不得不展开“中苏两国正面的外交”。 2mn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苏《农村生活报》一月三十一日刊登一篇题为《是施入,而不是撒开》的文章,摘要如下:
    随着进入农村的肥料越来越多,便向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研究合理使用比较大量的氮、磷、钾肥料的方法。通过广泛的研究确定,例如马铃薯对条施基肥(即将基肥施入栽植沟内)的反应,不仅对施少量的,而且对施大量的反应都很好。用普通撒施方法马铃薯平均增产三十五公担,而条施肥料所增加的产量要多一倍。糖用甜菜、饲用块根、蔬菜和青贮料作物,如果基肥不是撒施,而是条施在种子旁边和种子下边,那么产量也会提高三十公担或更多。谷类作物这样施用矿物质肥料增产也不少。播种时在行间条施肥料,出谷率也比撒施增加四至七公担。
    随着拖拉机功率的提高,兼条施肥料、整地、播种和其他作业的联合机组的产量在迅速增加。
    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趋势。研究表明,由于条施限制了肥料同土壤的接触,氮可以更好地保持着不被冲刷掉的铵的形式,而磷更好地保持着容易被作物吸收的形式。作物的浓密的根网能较快地包围和透入施有肥料的条带,能更猛烈地将营养物质“供给”作物的地上部分,以使作物获得丰产。
    与其他局部施肥方法不同,条施能调节肥料盖土深度,能更好地将肥料散布在土壤里,能改变矿物质肥料对着播下的种子的方向。最后一点,对利用矿物质肥料的这种方法作不同的改变,可以使农民积极地影响营养物质向土壤转移和进入作物内的过程,因而也就影响到产量。
    在这方面撒施的能力是极有限的:在各个地区供农民选择的只是两种方法之一,或者是用犁把肥料深翻入土内,或者是用播种前耕作的农具给肥料浅盖上。
    这样的做法导致怎样的结果呢?从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得很清楚:中耕机把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九十的肥料施在离地表二至三厘米的土层内,而这里的土壤常常是干涸的。土壤失去水份,肥效就降低。肥料经用深圆盘耙盖土情况会稍好一些,但就是这样土壤也会干涸,播种质量会降低。不要忘记,秋耕时所施的肥料被土“腐熟”要六到八个月的时间。这样,磷由于肥料同土结合而丧失,氮通过冲刷而失掉。
    带拨土板的犁远非处处和永远都是理想的盖肥工具。大家都知道,库尔干州“列宁遗训”集体农庄研究出一种耕作制,其基础是定期地(三、四年一次)将休闲地无拨土板深耕三十五厘米,结合以全部田地每年进行表面土壤耕作。苏联东部采用这种耕作制后谷物产量大大提高了。在受蚀的地区用平切机代替圆盘粗耕机来整地,平切机是把收割后的残株留在地表面。最近国内外越来越推广谷类作物和中耕作物直接在未整耕的留槎地上播种。当然,用这些先进的方法也指望不上给撒施的肥料盖上足够深的覆土的。
    这样一来撒施矿物质肥料在许多情况下就成了严重的障碍,既影响改进传统的农作制,也不利于用新的更加合理的农作制来取代传统的农作制。肥效取决于所用的整地方法,而这对收成不利。一个较好的出路是制造带有专门工作部分的机器,来进行局部施肥而不受整地情况的制约。
    生活本身和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的实践,都在催促农业化学家和机器制造者解决局部施肥问题。苏联有几十万公顷的土地开始用圆盘开沟器式播种机在春季给越冬作物进行根部追施氮肥和磷肥。同地面追肥相比,这种方法使谷物产量提高三到四公担或还要多。 2mn品论天涯网


    【塔斯社莫斯科二月二十一日电】题:速成育树
    苏联研究出一种加速培育贵重树木和灌木的方法。
    《真理报》上今天介绍的这种方法叫作嫩枝扦插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在聚乙烯薄膜覆盖下,利用人造雾设备,使各种品种的树苗迅速成长。
    例如,采用普通方法育成兰杉树苗需要不少于十——十二年的时间,而用新方法培育的这种树的插条可以提前二——三年交给城市。
    嫩枝扦插是繁殖新芽枝的新方法之一。
    《真理报》写道,正在林业中积极推广育种学和遗传学的新成就。
    最近一个时期,在育种学家的协助下,在全国各个地带挑选了九万多种所谓良种树木——绿色财富的优秀代表。它们将成为获得具有人们所需要的特性的下一代树木的基础。
    这些品种中就有闻名的高达四十米的里加松。 2mn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