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4年11月23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4-11-2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时事社报道:《日本政局处于一触即发之势》 '...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二十日电】题:政局处于一触即发之势
    由于美国总统福特访日的主要日程已告结束,政局正处在一触即发的形势之下。自民党内占上风的看法是,早则在下周初田中首相就将表示事实上的下台。
    自民党各派二十日已分别召开全体会议,就福特离日后的政局进行了磋商。在田中派的全体会议上虽然商定要加强派内团结,但同时还作出了微妙的决定说:“进退完全由首相判断”。据说,该派干部中也有人从首相的健康状况来考虑,暗示要早日下台。
    另一方面,反主流的福田派也在今天的全体会议上分析说“政局正在迅速发展着”,决定加强足以应付出现任何事态的体制。另外,大平派也于二十日中午召开了全体会议,并于当晚召开紧急干部会议。各派的这些动向说明,田中下台的时间可能要比预料更快的到来。另一方面,大平派认为该派曾暗中期望的由田中首相“指名”已落空,因此,强调要在田中派支援下进行公选。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十一月二十一日以《首相将于二二十五日表明辞意》为题报道:
    据首相周围的人士透露,首相将于二十五日会见椎名副总裁、大平藏相、中曾根通产相以及福田赳夫、三木武夫、保利茂等党内实力人物。表明辞意。
    【共同社东京十一月二十一日电】田中首相的主治医生森下,于二十一日拜访了首相,并测量了血压等,诊断了健康情况。森下说:“首相的血压是一百七十,首相相当疲劳。但是,没有必要住院等。” joE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十一月十六日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釜井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重申对苏防御》,摘要如下:
    中国对于美国总统福特的访问远东,一如既往地事先不子报道,保持沉默。但是,当然不能因此而说中国完全不关心福特的访问。宣称继续奉行尼克松外交的幅特总统同他的前任不一样,就职后首次正式出访便特地选了日本;中国领导人显然是注意这个事实的。
    中国非常了解,日本在日美安全条约及其他许多方面同美国关系密切。中国承认,日美安全条约也和当初不一样,如今在对抗明显地向亚洲扩张的苏联上作为所谓“必要的坏东西”,日本是逃脱不了的;对福特访日可能也是从这个角度观察的。
    也就是说,中国一定认为,福特访日,对内是美国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内部调整,对外是重申对苏防御体系。换句话说,中国认为福特总统对日本——它虽然把同美国协调放在首位,却在加深自立倾向以对付世界的多极化——采取了不同于前总统尼克松的积极态度。它将研究这种态度对于将来的日美关系会有什么影响。日本现在想要不仅加强同美国的“伙伴”关系,而且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的日美会谈,对中国来说,肯定是一件以往无与伦比的值得关心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国对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首脑会谈一贯采取冷淡而严厉的看法。中国迄今为止的看法是,参照过去的例子,当美苏举行会谈的时候,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一定发生争端。这个看法在一次新的美苏会谈即将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举行的目前时刻也没有改变。
    看一下过去一年来的经过也会明了,譬如美苏限止战略武器吧,它们在最高级会谈举行以后,立即继续进行地下核试验和新战略武器的试验;这个事实也许可以说是证明中国的看法正确的根据。中国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通过举行会谈散布缓和的幻想,实际上却在采取扩军及其他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大概可以说,中国的这个主张击中了两个超级大国的痛处。 joE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东京十一月二十日电】(记者:皮埃尔·布里萨尔)美国总统福特今天在取得积极成果的情况下结束了他访问日本的政治阶段,虽然所取得的大部分结果是意料之中的。
    事实上,今天发表的联合公报是上周双方取得一致的情况下起草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飞赴东京的总统座机上作了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上的修改。因此,没有什么使人感到意外的东西。
    但是这次访问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意义。
    仅仅是能够进行这次访问(一个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日本)这个事实本身就是重要的。一九六○年东京的大示威迫使那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取消了他的访问。一九七四年十一月,示威者减少到了只有少数左派学生。
    这显示出过去十四年中日本公众中所发生的变化。千百万日本人在过去两天中感兴趣地,总的来说是以一种赞同的心情在电视上观看了总统访问的情景。福特给人的印象“是良好的”,就他个人来说,他在公众中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政治成果,不管是如何地不出所料,也是重要的。观察家们注意到,最后公报以一种断然无误的方式申明,日美安全条约是“促进亚洲和平和稳定的一个重要和持久的因素”。
    福特还不那么直接地向日本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让日本去面对外交或政治上的既成事实,就象在尼克松时代的几次情况那样。 joE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斯坦福十一月十七日电】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叫做PSI,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称之为“多年来世界上任何地方”高能物理学方面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这种新粒子预计将能填补上对物质基本结构的认识方面的一个根本空白。研究人员说,它的存在可能解释目前一些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许多现象。
    在斯坦福大学的线型加速器中心和纽约的国立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几乎同时偶然地发现了这种基本粒子。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发言人说,“这是多年来世界上任何地方高能物理学方面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斯坦福大学小组的负责人伯顿·里希特说,PSI粒子“不同于我们知道的其它一切粒子,它的寿命比其它任何粒子长十万倍,因而它一定有一种新的结构使它保持在一起。”
    在斯坦福大学和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科学家们都谈到了他们的“兴奋”。他们说,有几十位理论物理学家即将放弃他们目前的计划以狂热地研究PSI的含意。
    里希特说,斯坦福大学的小组和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小组是在不同类型的试验中发现PSI的。两个组都有一些从几个月中得来的他们不能理解的数据,本月初大家都猜测其原因可能是一种新粒子。
    里希特说,上星期一,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小组的负责人塞缪尔·C.丁拜访了他,丁说:“伯特,我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要告诉你。”
    里希特回答说,“萨姆,我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要告诉你。”
    突然两个人都体会到他们发现了同一种粒子。
    里希特说,当他开始观察时,只用了“一天半时间”,而丁差不多一样快地证明了这个假设。
    斯坦福大学的小组和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小组都说,这种新粒子是在能量刚刚高于三十亿电子伏时出现的。
    他们说,这种粒子在一万万万亿分之一秒之后衰变成其它重粒子,叫重子和轻子。按照核时间标度计算,这是非常长的寿命了。
    这提示,这种粒子有着一些尚未认识的新异的特性,使之不能在一个短得多的时间内衰变。
    【路透社纽约十一月十八日电】两个不相关的美国科学家小组在核物理学方面获得了一项重大发现,这一发现使他们感到震惊,并把振奋的心情传遍全世界的科学界。
    在斯坦福大学发现这种粒子的那个小组的负责人伯顿·里希特在电话中对记者说,这一发现可能是认识原子性质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
    里希特说,“所有人都为之感到兴奋。”这种粒子是由高速电子和正电子——电子的带正电荷的相对物——的对撞产生的。
    里希特对路透社记者说,“我们所发现的是一种极不稳定亚原子粒子,具有我们从未预料到的特性。”
    “从核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极重的——是氢核的三倍,按原子时间标度计算,它的寿命很长——比目前所知的任何粒子长十万倍。”
    特别使科学家们振奋的是这两种特点在一个粒子中同时存在。
    里希特说,“我们所发现的也许是个新的稳定性原理,有某种东西使这么大的粒子可以保持住一个长时间,我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
    里希特解释说,这种料子是电子和正电子在极为精确的能级上碰撞时发现的——任何偏差都根本不会产生粒子。
    他说,“能级相当于粒子的质量。”
    虽然这种粒子是用极强的电磁力产生的,但是科学家们还不能肯定按照控制核物理学的几种力来说,它应属于哪种。
    里希特说,“它应属于哪种力是个很难答复的问题。我们依然必须找出它的特性,我们试图现在就着手做。我们希望在一周左右内了解更多情况。”
    这位研究人员解释说,科学家们不是在研究这种粒子本身——它存在的时间不到千亿分之秒——而是在研究这种粒子衰变成的物质的特性。
    里希特说:
    “它完全不能套用任何已知的框框。现在看来我们科学家是忽略了什么东西。我们对自然的阐述是不完全的。”
    意大利国家科研中心的科学家也宣布他们辨认出和拍摄到这种新粒子。 joE品论天涯网


    【中央社台北十一月十八日电】据国内人士透露,领导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小组,发现PSI新元素的科学家中,有四、五名是中国人。其中,担任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小组组长的是一名中华民国物理科学家丁肇中。
    据该人士的介绍,丁肇中,是山东日照人,一九三六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一九五九年密执安大学毕业获物理及数学两学士学位,一九六二年通过密执安大学物理博士学位。
    丁肇中于一九六三年加入瑞士福特公司研究室,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西德同步电子汉堡国家实验所研究小组组长、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目前,他还兼任美国许多大学的研究员及教授。
    据悉,丁肇中曾于一九七○年回国,在国内停留一周期间,曾与国内物理科学界人士广泛接触。 joE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