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西德《世界报》十一月二十日刊登迪特尔·齐康撰写的一篇社论,题为《在近东处在十字路口》,摘要如下:
    苏联自从五十年代末在近东站住脚之后,大概永远下定了决心,不再被赶出近东地区。它希望阿拉伯一以色列冲突能够有一天把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这块地方象一个熟透的苹果那样,扔到它的怀里。但是许多考虑使它觉得,把这样收获的日子尽可能地往后推迟是明智的。现在萨达特已把苏联的时刻表完全打乱了。克里姆林宫曾估计或许是希望在某个晚些时候发生的这场危机,埃及人却完全有意识地把它提前了。于是克里姆林宫面临困难的抉择。
    他本来最不希望的是阿拉伯—以色列之间出现一种萨达特可以把它算作是一种成就的妥协。因为萨达特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反共分子,有着亲美的倾向。他在尼罗河畔地位的加强将会影响到近东各个角落,而且也会带来美国影响的扩大。因为任何一种阿拉伯一以色列之间的妥协都只有在美国的保护以及它向以色列施加强大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条件下,近东任何妥协的和平带来的整个结果,大概都会造成苏联在政治上的重大损失。
    苏联必然难于协助取得这样一种解决办法,因为目前这场危机使它有希望得到许多好处。如果阿拉伯人在这场危机中失利,估计阿拉伯就会向左转,而这是克里姆林宫长期所向往的。此外,石油危机却开始把世界局势朝有利于它的方向改变。这场危机不仅从经济上削弱了西欧和日本,并宣告世界贸易的急剧下降;而且表明它是促进西方联盟分裂的特别有效的手段。所以对苏联来说,近东不久实现和平,不仅意味着它将遭到具体的损失,而且同时也意味着它将放弃获得大量新的好处。
    如果苏联不必考虑阿拉伯一以色列爆发新的冲突将比三周前更可能使这两个世界强国卷进这场冲突,那么苏联本来是有一切理由来加剧这场危机的。这不仅意味着“缓和”的结束,克里姆林宫曾指望从缓和中得到重要的经济援助,它还一直把缓和看作对欧洲进行政治渗透的最可靠的途径;它还会给克里姆林宫带来巨大的非所希望的世界大战的风险。克里姆林宫对此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又不失去好处、又能引导它避开这些危险的一条“中间道路”是在哪儿呢?
    如果克里姆林宫不试图综合所有有利的情况,克里姆林宫就不成其为克里姆林宫了;保住在近东的地位,但又不放弃“缓和”;既通过缓和,又通过利用近东危机来对西欧进行渗透。它想弹所有的钢琴,但看来有一点它认为是主要的:它必须在任何解决近东危机的办法里插一只脚,以便阻止可能把它排挤出这个地区的萨达特一基辛格的任何妥协。而如果它把“巴勒斯坦人这个武器”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它能最容易地——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估计将邀请巴勒斯坦领导人去莫斯科。
    “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问题本来就是近东的核心问题。如果作最大程度的解释,那么这种“权利”会使以色列国完蛋。如果克里姆林宫帮助这种最大程度的解释,那末它可以使任何近东解决办法都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它竭力压制这种解释,那末它也可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看来他还没有打定主意。
    总的看来,他的政策是倾向于鼓励过分的阿拉伯的要求,这种要求必然反过来使以色列人采取顽固的态度。结果也许是阿拉伯人的新失望。这种失望可能导致萨达特的垮台和由苏联人所喜欢的势力来接替他,或者导致一场新的战争。无论如何情况都表明:甚至“中间的道路”也会把克里姆林宫引上一条担风险的航线,它只是暂时地减少同美国对抗的危险。因此近东危机看来使苏联政策处于十字路口。
    美国人想尽量使克里姆林宫明白这种风险的现实。基辛格知道,他的近东计划在最好的情况下能够借助于莫斯科—华盛顿—北京三角的力量平衡来实现。因此他最近世界旅行中的最重要一站也许就是北京了。他要从那里向勃列日涅夫表示的大概就是:如果你们今天在近东奉行对抗方针,那末明天我们就和中国人联合。而美国和中国加在一起,就意味着人、战斗精神和物质。克里姆林宫将不能轻视这种警告。至于这种警告是否有足够的有效力量来迫使克里姆林宫在近东采取良好行为,只有在今后数周才能看到。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三日电】外交部长斯瓦兰·辛格今天向议会保证,为了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而进行的任何努力都不会以损害印度现在同苏联的友好关系为代价。
    他在联邦院回答议员就中印关系正常化问题提出的质询时强调,印苏友好是印度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
    他驳斥了所谓印苏条约是妨碍印度同中国改善关系的主要因素的说法。他说,印苏条约的主旨是和平,并不是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第三国的。
    他在谈到中印关系本身时指出,有过一些改善关系的迹象,但是,由于发生了一九七一年的孟加拉国危机,这种“渐进”遇到了挫折。辛格的这句话显然是指中国人在孟加拉国进行解放斗争时支持了巴基斯坦。
    【路透社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三日电】外长斯·辛格今天否定了一位议员的这一说法:如果印度参加俄国人建议的亚洲安全体系的话,会使中国对印度更加敌对。
    他说,苏联没有提出要亚洲参加一个安全条约,而只是谈到要在这个地区创造一种集体安全的气氛。
    印度希望,在亚洲也能“象欧洲一样有和缓的气氛”。
    【印报托新德里十一月二十三日电】印度外交部长斯瓦兰·辛格今天说,印度已经表明了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愿望,“但是中国方面还没有作出比较积极的反应”。
    辛格今天在联邦院说:“可以认为目前的关系有些冻结——既没有好转,也没有恶化。这方面的关系总会改善,也许是在明年,不过,在现阶段谁也无法定出一个期限。”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二日电】阿拉伯人士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其他巴勒斯坦领导人今天同苏联共产党政治局中一些“非常高级”的成员举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这些人士不能说明会谈讨论了什么问题。他们说,巴勒斯坦参加计划中的中东和平会议的问题是最可能讨论的题目。
    本周早些时候,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告诉正在苏联访问的加拿大外长夏普,苏联政府希望巴勒斯坦人参加这个会议。
    巴勒斯坦人还没有说明他们是否愿意参加。这些人士说,他们在离开莫斯科前可能要发表声明。阿拉伯外交官员们说,巴勒斯坦人想在莫斯科建立一个常设办事处。
    【路透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二日电】苏联政府已经表示,它支持组成巴勒斯坦人的某种民族地区。
    但是,克里姆林宫显然在谨慎行事,因为来访的巴勒斯坦人不是受苏联政府的邀请,而是受亚非团结委员会的邀请。
    【本刊讯】意大利《晚邮报》十一月二十二日发表皮埃特罗·索马尼写的一篇评论,题为《勃列日涅夫手中的巴勒斯坦这张牌》,摘要如下:
    阿拉法特去俄国;卡扎菲去南斯拉夫,然后到法国。他们两人都反对基辛格提出的解决方案。他们两人如果在莫斯科或巴黎得到支持的话,那么他们就可能使这一方案告吹。最棘手的问题是巴勒斯坦人问题。巴勒斯坦人这几天打出了自己决定性的牌。
    受到基辛格在埃及得到成功的刺激的苏联,发现巴勒斯坦人是有益于重新确定它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的盟友。过去所表示的那种一般的同情——同时又对(巴勒斯坦)运动内部分裂进行严厉批评——最近变成了承担明确的义务。俄国人将坚持,巴勒斯坦人应出席日内瓦会议。上周勃列日涅夫同铁托会谈的公报,第一次提到巴勒斯坦人的“民族合法权利”,这就暗示可能要建立一个独立国家。如果苏联在和平谈判中坚持这一点,那么协议的前景就成了问题。
    【本刊讯】新西兰《新闻报》十一月十九日发表一篇题为《印度洋上的新角逐》的社论,全文如下:
    美国和俄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日益加剧的竞争已经在联合国引起不安。斯里兰卡上星期提出了一个提案,其中提到,联大曾经在一九七一年建议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这个主张虽然没有正式通过,但是是得到普遍的认可的。中东战争的再次爆发破坏了俄国和美国在限制它们在该地区的力量的规模方面所发挥的节制作用。俄国人虽然支持中东停火,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愿意放弃他们的这种努力:诱惑阿拉伯国家疏远西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阿瑟·伯恩斯这位权威认为,俄国在印度洋加强海军力量一事表明了一种发生得甚至比我们中间“最悲观的人”所料想的还要“更快得多”的意图,就是在南亚部署海军,可能还要部署地面部队。现在,俄国人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是大约九十六艘舰艇,在印度洋是大约二十艘。有消息说,俄国的唯一的航空母舰《基辅号》(四万五千吨)有可能要派往伊拉克在波斯湾的一个基地。这种对“和平区”和对西方的挑战是令人难忍的。
    美国认为自己在同盟国协助下仍保持着在印度洋的支配地位。但是,中东和东非对俄国军舰开放的港口越来越多,对美国军舰开放的港口却越来越少。美国海军在那个地区只有一支很小的常驻力量,驻在巴林。但是华盛顿最近表示,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地从远东派遣强大的部队——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支援飞机——到那里去。美苏两国在那个地区增派部队的能力很快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所周知,俄国希望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如果以色列同埃及之间取得了解决,开通运河就有了条件,然后,俄国军舰就能从地中海直接驶入印度洋了。
    俄国的战略的目的是保持和加强对阿拉伯生产石油的国家的势力。过去几星期发生的事情说明,美国(还有西方世界的其他国家)如果要保证必要的石油供应的话,就必须设法对抗——至少在短期里对抗——苏联的这种政策,没有什么别的可选择的途径。即使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的主张已被普遍接受,那么,在过去一个来月发生的事情的压力下也很难能保持到现在。印度洋上的角逐使人想到:左右形势的发展的仍然是大国的利益,即使在世界最偏僻的地方也是如此。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所采取的新的独立的对外政策(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比新西兰更热情),如果对照澳大利亚西面的海洋上的情况来看的话,就不那么可取了。保障印度洋航道的安全对于南太平洋国家说来是十分必要的。要保障这一点,需要强大的朋友。这个地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保证印度洋的“中立”。现在想来,可能仍然要承认同美国联盟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妥当的保障。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