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2年8月1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2-08-0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西德总理办公厅主任谈中国西德关系 '...

    【法新社杜塞尔多夫七月二十九日电】前基督教民主联盟政府外长格哈德·施罗德今天乘飞机回到西德,在此之前,他应北京外交学会的邀请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
    波恩总理办公厅主任霍斯特·埃姆克在今天《新汉诺威新闻》刊登的一篇谈话中说,联邦政府对北京在使中—西德关系正常化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感到高兴。
    这位部长说:“中国的这一立场是同西德的立场相一致的,西德在一九六九年宣布,它准备同所有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时间问题取决于事态的发展情况。” qkB品论天涯网


    【德新社波恩七月二十九日电】题:《基督教民主联盟感谢施罗德》
    基督教民主联盟总书记康拉德·克拉斯克博士代表联盟党对基督教民主联盟副主席格·施罗德博士的中国之行为联邦共和国的利益所获成就表示感谢。据基督教民主联盟联邦秘书处说,施罗德星期六(七月二十九日)到达科隆—波恩机场时克拉斯克向他表示了感谢。
    他同时转达了党主席赖·巴泽尔博士对这位基督教民主联盟政治家的问候。 qkB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七月二十九日刊登约瑟夫·哈希的一篇评论,题为《外交的格局,俄国人为何从中东“棋盘”上撤走》,摘要如下:
    上周,世界舞台上发生的最令人感兴趣的事情是,俄国人继续把部队撤出埃及。他们没有发牢骚,没有哀鸣,没有报以臭骂,而是温顺地走了,装做这一切都是事先愉快地做了安排的。
    事先作了任何安排,似乎是很值得怀疑的。西方不掌握什么证据,证明埃及政府在决定减少他们中间的俄国人的数目之前同俄国人磋商过或者通知过俄国人。但是,俄国人倾向于设法把撤退说成是共同商定的结果。被人踢出来,是比较难于接受的。它伤了自尊心。
    这是俄国人近来不得不吞下的第二道难于下咽之食。他们的上一道这类好菜还没有完全消化掉。这就是,在尼克松的飞机向海防港布雷、轰炸从中国进入北越的公路和铁路,从而耽搁了俄国向它在越南战争中受到强大压力的盟国的军队提供武器的行动的时候,俄国人坐在一旁,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
    莫斯科的人在莫斯科无所行动,只是向华盛顿发出有克制的抗议声。克里姆林宫正在接受对北越的一场蓄意的军事封锁,正如它接受埃及总统要他们的大批部队撤离埃及的命令一样。
    这一切都有助于更清晰地勾画出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图景。
    在这个世界上,俄国不敢象它一度对待捷克斯洛伐克那样对待埃及。在埃及国内曾有一大批俄国军队。俄国人操纵着导弹发射场、空军基地和海军设施。有理由设想,如果莫斯科一声令下,在埃及的俄国人可能对这个国家实行有效的军事控制。
    俄国人那样做的话,能够占领埃及多久,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埃及人决定起来反抗的话,美国在地中海东部派有军队,这一点将给他们以鼓舞。英国曾为在埃及呆得长一些,超过他们受欢迎的期限,而作了努力,这是前不久的事。一到时候,他们还是不得不撤走了。重要的事实是,俄国人显然并没有当真打算用武力强行控制埃及。在叫他们走时,正如上面所说,他们走了。
    当然,他们悄悄地走了,是有许多原因的。他们不希望同美国对抗。他们没有忘记中国在他们的后门。
    俄国从来都不希望陷入一场两条战线的战争或力量较量中。克里姆林宫显然决定同理查德·尼克松继续打交道。 qkB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七月三十日刊登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杂志指出,在日本国内有把“日中”关系同“日苏”对立起来的企图》。全文如下:
    据二十九日莫斯科对日广播,苏联的周刊《新时代》杂志第三十一期,就同日本新内阁成立相联系的日苏关系的发展,刊登了伊凡诺夫的述评(见本刊第二版——本刊注)。这篇述评在指出田中首相以及新内阁的各位阁僚主张发展日苏关系和最近两国关系出现明显好转的情况之后,接着说:一、在以睦邻为基础来发展日苏关系问题上,日苏和平条约的准备与签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葛罗米柯访日时,关于这个问题的谈判,已决定在本年内开始。苏联的舆论欢迎这一决定。二、但是,反对苏联和日本发展睦邻关系的,在日本国内外都大有人在。日本的若干阶层企图把缔结日苏和约同日中关系正常化对立起来。其特点,就是日本的报纸从外务省得到情报,说中国改变方向,面向日本的背后,是北京有阻碍日本同苏联加强睦邻关系的野心。日本报纸在即将到来的和平条约的谈判问题上想动摇苏联的立场,这也将必然造成阻碍今后日苏关系发展的结果。
    (原文注:苏联政府警惕,最近日中间的迅速接近将加强日本外交的立场,其结果,在日苏关系上将把苏联迫入困境。可以说,《新时代》的述评,第一次“正式”表现了苏联的这种担心。)
    笔者伊凡诺夫指出在日本国内有使日苏关系和日中关系对立的动向,是担心日本政府把日中关系的紧密化作为底牌,在日苏缔结和平条约时也许会迫使苏联让步。 qkB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七月二十四日晚版登载了它的特派记者吉冈从莫斯科发回的电讯,标题是《苏联“担心向中国深入”,警惕平衡会崩溃》。全文如下:
    田中首相就任以来,苏联似乎认为将大搞田中外交,因为知道(田中)在夏威夷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将不只是一种姿态,所以加强了不能大意的情绪。因为从过去田中首相的行动来看,可以想象,在夏威夷的会谈内容将不是为了就北京之行取得美国“批准”,而是要通知说日本要走到某个地步,并要尼克松总统同意这种行动。
    但是,由于田中外交独立自主前进的目标是中国,所以克里姆林宫就不能不本能地抱有戒心。这就是田中首相采取在佐藤内阁时不能想象的“大胆”行动,将把过去同北京的关系推进到什么地步?如果过分深入了,以致失去了日中和日苏的平衡,那就糟了。
    因为必须克制对田中的行动进行指责,所以苏联的嫉妒情绪是相当大的。
    【美联社东京七月二十五日电】莫斯科电台今天在评论拟议中的美日于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一日在夏威夷举行的最高级会谈时说,过去这种会谈在确定日本的外交态度方面起过关键性作用。
    在东京收听到的莫斯科电台的一则日语广播说,对日本首相来说,就职之后不久去华盛顿访问是一种惯例,日本报纸指出,即将来临的会晤将是一次没有先例的会晤,因为它将在夏威夷而不是在美国首都举行。 qkB品论天涯网


    【德新社奥地利萨尔茨堡七月三十日电】西德外长谢尔今天说,西德政府在波恩和北京建立外交关系问题上不可能靠自己单方作出决定。
    谢尔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发挥作用。谢尔是在同前德国外长施罗德会晤后说这番话的,施罗德在中国访问两周后刚回来。
    外长谢尔在同记者谈话时提到西德政府一九六九年十月的声明,波恩在那个声明中宣布,它准备同希望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谢尔强调,一俟在建立外交关系问题上取得进展,西德政府的一个成员将前往北京。
    谢尔和施罗德的会晤是在外长的假日休养地欣特塔尔进行的,据说这次会晤的气氛是轻松的。
    【路透社波恩七月三十日电】西德外长谢尔今天从反对党外交发言人施罗德那里获悉,中国希望根快讨论建立外交关系问题。施罗德在这里对记者们说,他在欣特塔尔的外长假日别墅同外长进行的四小时会晤中把北京政府的目的告诉了谢尔。欣特塔尔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以南大约二十五英里。
    施罗德在访问中国两周后回来不到二十四小时就飞到那里去把情况告诉谢尔。
    施罗德昨天在这里说,他认为中德关系需要“加强和加深”,两国都希望建立外交关系。
    谢尔在今天的会晤后对记者们说,只有在建立关系方面有进一步的进展时,一位西德政府代表才会访问北京。
    一名政府发言人说,西德准备同希望建立外交关系的一切国家讨论建立外交关系问题。他说,在这个问题上同北京仍然没有对话,但是已经进行了接触,而且将进一步加以发展。
    施罗德今天上午在一个外交部高级官员陪同下乘一架西德空军飞机飞往萨尔茨堡,在那里转乘一架直升飞机飞往谢尔在那里度假的农场。在会晤期间奥地利警察把这个农场四周封锁了。
    【德新社波恩七月三十日电】题:《施罗德结束同谢尔会谈》
    基督教民主联盟政治家施罗德星期日向联邦外长谢尔介绍了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情况,谈了约两小时之久。施罗德星期日下午从谢尔在萨尔茨堡附近的欣特塔尔休养地启程回联邦共和国。外交部的一个发言人没有谈这次谈话的细节。
    【德新社波恩七月三十日电】题:《德国社会民主党发言人说:有益的旅行》
    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发言人约亨·舒尔茨七月三十日下午在波恩欢迎施罗德接受了谢尔的邀请,并向谢尔介绍了他在北京会谈的情况。舒尔茨说,“德国社会民主党认为,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博士这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考察旅行是有益的。”
    德国社会民主党将积极对待迄今为止所得到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对同联邦共和国关系正常化感兴趣。但还要指出的是,施罗德对中国的这次考察“由于联邦政府卓有成效的东方政策才有可能进行和才有意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发言人说,正因为如此,就更应驳斥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议会党团副主席温德伦的谴责,温德伦称,联邦政府为照顾莫斯科和东方集团,因而在同北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上犹豫不定。舒尔茨认为温德伦的批评是“愚蠢的,不公正的。”这种批评显然是出于这样一种愿望,即在施罗德这次旅行的结果根本还尚未正式公布之前,就“从党派政策方面来利用这次旅行”。 qk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