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2年3月9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2-03-0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纽约时报》二月十六日文章《中国:这是美国的最新事'...

    【本刊讯】美《纽约时报》二月十六日刊登弗兰克·秦(美籍华人,三十一岁)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国:这是美国的最新事物》,摘要如下:
    美国对中国的兴趣,由于彼此隔绝、猜疑和憎恨中断了二十余年,现在随着美中关系引人注目的转变而突然高涨。对中国感兴趣遍及所有中国的事物,包括各种活动,从时装到饮食,从旅行到贸易,从科学到教育。
    在许多学校里,参加中国问题课程的人引人注目的增多,在许多情况下是增加了一倍。许多大学和学院安排了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会和座谈会。中国电影受欢迎
    对于有关中国的电影产生了异乎寻常的需求。全国电影发行商如麦格劳—希尔公司和时代一生活公司说,他们最受欢迎的中国影片在好几个星期之前就预订出去了。
    同中国交流文化和教育的愿望是很大的。对一百六十五所大学进行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校主张同中国人制订交流的计划。
    访问归来的人谈起中国的治疗办法和保健工作使得许多医生激动起来。医学杂志尽是有关中国医学的文章。
    向美国企业家提供有关中国经济情况的新的市场介绍活动已经开始,五月份将在波士顿举办中国商品展览会。
    书刊出版商加紧满足新的需求,杂志上满是有关中国的文章。
    在时装方面,美国的服装设计人员和顾客都在忙于设法获得来自中国的或者有东方色彩的衣服。
    密执安大学教授、中国经济问题专家亚历山大·埃克斯坦说:“有一种奇怪的神秘感,我感到吃惊,我个人很长时期来——至少五年以来——认为政府对公众反对同中国恢复关系的情绪作了过度的估计。但是我从未料到乒乓球会引起它所引起的那种反应。那种好奇、善意和同情达到了难以相信的程度。”
    对中国的兴趣增加,在学校里也产生了影响,这是可以预料到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一个教育界组织)的工作人员德凯杰律说,去年秋天到全国十二所大专学校转了一下,他发现参加中国问题课程的人大量增加。
    学中国语文的学生人数增加了。语文课班次增多
    在新设的社会研究学院负责外语系的唐娜·斯韦因谈到了同样的变化。她说:“过去,上中文课的人太少了,我们通常不开这门课。现在登记上这门课的人这么多,我们不知道对他们该怎么办。我们在训练新的讲师。看来我们的教职员有一半人希望学中文。”
    斯韦因小姐说,新来的学生“和乒乓球事件前的学生不同,他们对学古文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中国”。
    很多大学除了召开中国问题座谈会和会议之外,还举办象中国之夜或中国周这样的活动。
    由于同中国有新的接触而受影响很深的一个方面是医学界。例如,布朗克斯的蒙蒂菲奥里医院社会医疗部主任维克托·赛德尔说,美国的医疗制度必然会发生重大的改革。赛德尔最近访问过中国,他象其他回来的美国医生和科学家一样,认为可能有很多东西是美国可以向中国学习的。
    由于美国访问者带回来的普遍是热烈的称赞,因此大家纷纷赶浪头,据一位观察家说:“科学家拼命要到中国去
    ——即使是对中国毫无所知的人。”
    华盛顿的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主任约翰·霍格内斯正在设法制定计划,使美国的医生不但研究中国传统的医学技术,如针灸和草药,而且研究中国现代公共卫生计划的发展。
    在贸易方面,从去年春天的乐观情绪已经变成较现实的态度。
    已经在组织一种新的市场介绍活动,使美国公司了解同中国作交易的手续。在美中贸易展览馆主持下五月底将在波士顿举行中国手工艺品和其他货物的露天展览会。
    在出版业方面,普雷格公司(它是在中国问题方面走在前头的公司)的主编默汉·亚当斯说:“一九七二年看起来象是兴旺的一年。”亚当斯小姐说,在几个月内普雷格公司将出版一些重要的著作,其中包括: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的《中美关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一年)》,威廉·惠特森的《军界人物在共产党中国的作用》和詹姆斯·哈里森的《中国共产党史》。
    她说,现在“对于比较有争论的书有强烈的兴趣,这些书是正在涌现出来的青年学者的作品,对大陆有比较同情的态度,不只是令人厌倦地分析老的文件。”老的做法消亡了
    她还说,“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采用的冷战办法看来已经消亡了。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他们的一些办法,例如在医学和生态学以及应用科学方面的办法对别的地方可能也适用。”
    其他出版商也在出版有关中国的书籍,很可能也会被当作是重要的作品,这些书包括怀金出版社出版的迪克·威尔逊写的《长征》;以及罗斯·特里尔写的《真正的中国》。
    特里尔是在哈佛大学任教的一位澳大利亚人,他最近第二次访问中国归来,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分两部分连载的文章已经获得普遍的称赞。
    中国的影响在时装和装潢方面最为明显,在一家进口中国服装的公司“龙夫人”公司负责销售和推销的维罗尼卡
    ·亚普说,“人们的兴趣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买东西的人什么都要。如果我们大号缺货,他们就买中号,如果中号缺货,他们就买小号。真是难以相信。”“兴趣达到狂热的程度”
    就连理查德·尼克松夫人也受到中国热的影响。《妇女家庭杂志》二月份一期的封面上是这位总统夫人穿着中国式服装的照片。这件衣服据说是为“盛大晚会穿着的华丽的中国特色服装”,就象西方服装设计家的许多产品一样是恢复中国过去帝王时代的服饰。华丽的设计,贵重的衣料,大袖口,都是回到了北京领导人所抛弃的那个时代。
    亚普夫人认为这种局面是“美国的设计家试图恢复帝国情调。我们是设法向美国人介绍今天真正的中国——人民的服装,工人和农民穿的服装。”她说,这种服装在大学里很流行。
    中国风也传到了化妆品上。青少年的时装杂志《天真姑娘》一月份一期对美国姑娘怎么才能抓住“中国美的实质”提出看法。
    开始卖中国货的百货店越来越多。布卢明代尔公司助理采购员拉里·赫布说,这家百货公司的中国产品部主要是卖柳条制品,藤条、麦秸和竹制的物品,引起了“公众很大的热情”。竹制的榨姜具
    他说,最受欢迎的两种物品是:手工做的竹制榨姜器,售价四美元;做成小猫样子的瓷制颈部取暖器,售价十七点五美元。他说,“人们对此感到别致。”
    美国人对中国食物的兴趣看来一直在增加。《纽约时报》食品新闻编辑雷蒙德·索科洛夫说,纽约四川饭馆的数目增加了。
    他说:“许多人成了中国食物的爱好者。有一个人在学习中国烹调方面的字眼,为了能看懂中国的菜单。他一点儿也不懂中文。另一个人说他吃遍了唐人街所有的饭馆。”
    对中国食物的兴趣看来又有了新的花样。虽然大多数家庭仍然满足于带孩子到中国饭馆去,但是美国人自己在家里动手准备正式的中国式晚饭的人越来越多了。
    电视网、电台和出版物用了许多时间和篇幅报道在美国的中国人。沃尔电台上个月用了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报道唐人街的情况。
    此外,开始出现了专门报道中国人的刊物。去年七月出了一本名叫《桥》的杂志,这本杂志申明它的宗旨是要在美籍华人和一般公众的差距之间搭桥。 yzf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伦敦三月六日电】英国和中国在最近就它们的外交使团升格和互换大使的问题进行的谈判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此间英国消息灵通人士今天说,当英国驻北京代办约翰·艾惕思下次在(中国)外交部举行会谈时可能就这个问题达成协议。下次会谈的时间可能是在下周初。
    【法新社伦敦三月六日电】外交部今天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期间停顿了的伦敦和北京互换大使的谈判,已于星期六(四日)恢复。
    外交部发言人说,英国代办约翰·艾惕思星期六和今天同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举行了会谈。
    这位发言人拒绝就谈判的进展情况发表评论。谈判过去在台湾的地位问题上停滞不前。北京要求英国承认这个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提出了一个既满足中国的观点又不致使英国完全放弃它的立场的解决办法。 yzf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华盛顿三月六日电】尼克松总统今晚同台湾驻美国大使举行了一次没有宣布的会谈,显然是希望消除一些人的不安,他们担心他上周同大陆中国的领导人举行的广为宣传的会谈破坏了台湾的地位。
    显然,尼克松同蒋介石驻华盛顿使节沈剑虹的会谈是够不上深入广泛的。副新闻秘书沃伦估计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左右”。
    白宫说沈剑虹这次没有宣布的会晤是“回台湾以前的一次礼节性的拜访”。
    沈剑虹明天将离开这里去台北。他说,他拜会总统是为了辞行。但是,这位大使说,他预料在同他的政府进行磋商并出席那里的一些会议之后,将于三月底回华盛顿。
    他拒绝说他们讨论了什么问题,但是,他暗示他给蒋带去尼克松写的一封信。 yzf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曼谷三月七日电】美国助理国务卿格林今天从万象到达这里,同泰国全国行政委员会主席他依·吉滴卡宗谈有关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的事情。
    格林在万象时同梭发那·富马首相会谈了约两小时。格林在同富马会谈后说:“我在谈话间强调,我们的支持朋友的决心并没有因为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而有了改变。
    “我在同首相会谈时着重指出,美国继续支持一九六二年日内瓦协议所规定的老挝的中立。我们打算继续援助梭发那·富马首相的中立政府保卫老挝抵御外国入侵。
    “我相信,总统的主动行动已开始了我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话和关系,将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这是对全人类有利的事情。”
    格林在今天上午离开西贡,先到金边,然后到万象和曼谷。他在这里(曼谷)没有发表谈话。
    格林将在星期三(八日)下午同他侬会谈,预计届时他将向这位泰国领导人保证美国继续信守对泰国的义务。
    普密蓬·阿杜德国王将在九日上午接见格林。 yzf品论天涯网


每天黎明前都有好几十人聚集在旧金山闹市区中国城附近的广场上练习打太极拳。在师傅──一个七十八岁的中国人(右起第二人)的指导下,参加者用各种姿势运动身体。(美联社旧金山二月二十四日照片) yzf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二月十五日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斯诺夫人满足了人们对关于中国的书籍的渴望》,摘要如下:
    海伦·福斯特·斯诺谈到人们突然渴望了解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况。她是关于中国的一部经典著作《红尘》的作者,这本书是在五十年代写的,去年重新出版。她说:“我很快就有五本书同时付印。”二月十五日在纽约首都艺术馆展出的展品中将包括斯诺夫人拍的许多照片,展览会名为《在长城后面》。 yzf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