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1年11月12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1-11-12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外电报道:我国出席联大代表团抵巴黎 '...

    【美联社巴黎十日电】前往纽约联合国的共产党中国代表团在今天乘着从上海起飞的飞机到达这里,看来打算在巴黎停留一天。
    在奥利机场,这些穿着蓝色和灰色的毛泽东服的中国人下了飞机,坐上了法兰西航空公司准备的大型客车。这辆客车把他们送到了机场的另一个地方,在那里,中国官员们坐上了中国大使馆派来的一辆大型客车和三辆黑色轿车。
    这几辆汽车朝巴黎驶去了。
    【路透社巴黎十日电】由副外长乔冠华率领的中国派往联合国的第一个代表团今天抵达这里,准备在这里商议和休息一下,明天飞往纽约。
    警察不让记者靠近中国代表团。
    新任命的驻联合国常任代表黄华在机场迎接代表团。他是今天早些时候从蒙特利尔飞抵这里的。
    他是中国驻加拿大的首任大使。据信,他将向代表团介绍他们首次去美国可能遇到的情况。
    本来,北京代表团在去纽约途中只打算在巴黎逗留三小时。可是,中国驻巴黎大使馆昨天夜里得到通知说,代表团将在这里过夜,在明天分成两批乘法兰西航空公司的飞机前往纽约。
    【合众国际社巴黎十日电】代表团的成员在机场受到中国大使馆官员们的欢迎。然后他们分乘四辆黑色轿车前往使馆。乔冠华乘坐的轿车上插着一面共产党中国国旗。
    奥利机场的负责人员说,这次机场上的保安措施是自从上月份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问以来最严密的一次。
    到处都派了好多警察。机场的观看台没有向公众开放。
    【合众国际社开罗十日电】中东社说,由乔冠华率领的大陆中国派往联合国的代表团今天在取道巴黎前往纽约途中在开罗机场作短暂的停留。
    这家通讯社说,代表团“表示,中国政府支持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
    总理办公室主任穆罕默德·里亚德前往机场欢迎代表团,他们的飞机是上午六点钟着陆的。中东社说,里亚德表示,埃及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感到“高兴和宽慰”。 dUx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十一月二日刊登了该报驻莫斯科特派记者佐野二日发回的一条消息,题目是《苏联的反击将怎样出现——研究对付周恩来外交的措施》,摘要如下:
    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访问法国后,又访问了东德,一日回到了莫斯科;在加拿大和古巴作了两周访问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也已于三十一日回国。这样,以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九月二十五日访问南斯拉夫为开端而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包括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访问印度和北越在内,三位首脑的秋季访问外交结束了。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等苏联首脑将根据亲身经历的外交体验开始重新研究适应随着中国进入联合国和美中接近而产生的新的国际形势的世界战略。
    克里姆林宫这次访问外交的目的,是为了对付由中国实现参加联合国和正式登上国际舞台所象征的三极时代的新的国际政治结构。其充分的表现是,已固定了党的官僚形象的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以在法国的“勃列日涅夫微笑”而初登西欧世界舞台。从连日来在电视中突出报道的这位“新勃列日涅夫”的形象中,苏联国民似乎已经敏锐地看到领导人试图努力对付国际形势的戏剧性转变的姿态。
    苏联突出一系列裁军提案,抢先展开和平攻势,目的是以对美谈判为私心,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勃列日涅夫的这种外交战略,遭到了四月的乒乓球外交无情的震动,终于因七月份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访问北京而不得不大大“修正轨道”,并且必须着手防御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的宣传已开始制造舆论,说领导人的访问外交“实际上是二十四大既定方针的必然结果”,但是,仍难于排除突然的印象。
    看着邀请尼克松总统和实现了重新回到国际舞台的周恩来外交,克里姆林宫首脑认识到,中国领导人现在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采取了反击苏联的灵活外交路线。
    另外,引起克里姆林宫警惕的是北京对苏联的地盘已开始采取“外交上的游击战术”。这就是向巴尔干打进了楔子,紧密地接近同苏联的关系已冷淡下来的苏丹,加强同法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大国之间的友好等。
    对于北京的这种反击苏联的外交,苏联领导如果继续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异己分子”来对待北京的话,是无法制止周恩来外交的扩展的。必须迅速地制定适应北京在外交上的“各个击破”的战术的新体制。据驻莫斯科的西方人士说,尼克松总统决定访华之后,在多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所决定的对抗政策是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和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三个领导人按照不同的地区分担外交责任。
    在十一月底举行的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和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将讨论外交问题,是引人注意的。 dUx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月二十八日刊登了一条消息,题目是《美国想利用中国牵制苏联,紧张局势将进一步缓和》,摘要如下:「三极」如何演变
    中国在联合国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势力的支持,这意味着今后在世界上它能够在多数派的支持下进行活动。在过去的美中苏三极体制中,中国没有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今后,至少在政治方面将从后台登上前台,无论在联合国还是在国际谈判方面都能够充分发挥力量。.
    首先关于美中关系,在华盛顿出现了这样一种浓厚的气氛,就是希望联合国邀请中国的决定能够成为美中接近的突破口,尼克松访华也能顺利进行。在有关联合国的范围内,「一个中国」的原则完全确立,美国的「两个中国的政策」已不复存在。在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方面,没有比这更便当的了。
    美中的这种接近将因尼克松访华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旦中国进入联合国,过去主要是在美苏之间进行的裁军谈判和对中东纷争的处理将如何进行?苏联支持的印度和中国支持的巴基斯坦之间的纷争是否将更加难以解决?因为苏联和中国处于敌对关系,所以苏联感到十分苦恼。
    不过,莫斯科也好,伦敦也好,都不认为中苏对立会特别激化。但是,普遍的看法则是:「中苏关系将维持现状。外交战和讨价还价将会激化。」
    中国进入联合国似乎将更加促进美苏的接近。美国重视苏联胜过重视中国。而且,认为今后的世界几代都将以美苏关系为中心来展开。这是因为它认为,中国虽然在国际政治上是一个大国,但是,目前军事上的超级大国却只有美苏两家。
    尼克松政权的对华接近也是想利用中国来牵制苏联,美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要在与整个世界有关的问题上和苏联接洽。
    苏联也最重视和美国的关系。苏联不承认中国是超级大国,对中国和中国人非常反咸。
    美苏两家的最大的目的是想设法保持世界力量的均势,限制中国、日本和西欧的抬头。
    在西欧,对一个新的大国中国登上舞台从而使美苏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下降表示欢迎的空气非常浓厚。为了对抗中国,苏联将进一步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而且,苏联也想通过和西欧的接近来弥补同西方经济、技术的差距。日本是牵制作战的关键
    西欧人士认为,日本和西欧在军事上不能和美苏抗衡,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甚至超经济大国是能够对抗的。
    在亚洲,在美、中、苏三极体制中,如何遏制日本,并且各自利用日本来对付对方,将成为外交战的焦点。
    在一九六九年,中苏在达曼斯基岛(即我珍宝岛——本刊注)发生了武装冲突;同年苏联就提出了亚洲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设想,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
    苏联的设想被认为「目的是要遏制中国」而引起人们的警惕,没有得到亚洲各国的支持,已烟消云散。但是,主张从越南等地撤军、让亚洲人代替(美国)防卫亚洲的尼克松主义却正在实施。
    美中苏三国都在警惕日本的抬头,同时又都在强化对日工作,日本即将成为三大国牵制作战的关键。 dUx品论天涯网


    【纽约时报新闻社联合国八日电】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今天对它的助手说,这里的美国人和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应是正确的和认真的,但应当尽可能缓和。
    据布什的使团的成员说,布什今天上午在一次工作人员会议上谈到了美国和中国代表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关系中的外交、礼节、礼仪和个人交往等微妙的方面。
    国务院和美国驻纽约使团认为对如何同中国人打交道无需规定严格的指导方针。布什本人认为,对这个问题将以常理和礼貌相待。
    今天下午当布什在联大的一次会议上出来休息谈到中国人时,他对一个熟人说,“我们不应忘记美国是赞成联合国接纳北京的。”他说,“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一事实。”
    布什的助手说,布什向他的使团人员强调说,由于两国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必将同中国人在各种情况下经常进行外交接触。
    官员们说,这是一种没有先例的情况,因为美国将是安理会大国中唯一与北京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
    据他的助手们说,布什还认为,由于美国人能够在这里同那些与华盛顿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代表团保持“有礼貌的”接触,那么同中国人也应该进行同样的接触。
    尼克松总统计划在明年访问北京,基辛格刚刚从中国首都返回这里。以上这两个事实更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合众国际社联合国九日电】美国代表团发言人约翰·福斯特说,美国已收到十一日到达的中国正式代表团的四十六人名单和他们的护照号码。它是经由渥太华送来的。
    福斯特说,美国代表团随时准备帮助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住房、汽车、执照、电话(由于目前纽约电话公司正在罢工,这也成了一个问题)等问题,以及其他“安顿下来”的问题。福斯特说,关于给北京代表团签证的种类问题以及代表团成员是否将受到旅行限制的问题,还没有作出决定。 dUx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