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了疾病都有时间特性且此特性与穴位的“开”“阖”密切相关;我们并且还可以从古人的时间医学基本理论中知道某个具体的时间有哪些穴位正处于“开”或“阖”的状态,结合这两点,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非常重要的针灸临床的取穴方法:按照疾病的时间特性选取穴位。
同一个疾病,选择不同的穴位去治疗,其效果有时有天壤之别。从人体众多的穴位中选择合适的穴位治疗相应的疾病是从古至今针灸临床医生所努力的目标。只是很可惜的是,由于疾病的复杂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目前,针灸的临床医生主要采用的取穴方法是经验,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而往往不能根据疾病自身所呈现的特性去精确定穴。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疾病所呈现的时间特性是由与之相关的穴位自然“开”“阖”而决定的,那么我们完全就可以利用疾病自身的这种时间特性去相对精确地选取穴位做治疗。比如说,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哮喘的孩子,其哮喘主要在半夜一点半开始发作。查阅古代的时间医学的基本理论,我发现此时正是荥穴开放的时间,于是选择肺经荥穴鱼际,疗效较好。
疾病的时间特性是客观的、利用疾病的时间特性和古代的时间针灸流派的时间医学基本理论去选择穴位(就在平时针刺或艾灸等),同时结合经验,可以使临床针灸医生在选择穴位时有章可循,从而能够解决以往没有处理过的诸多疑难疾病,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中医而言,引进疾病的客观特性作为选择穴位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医客观化的开端。
疾病的最初发作时间、自然加重或者缓解时间或者无任何变化的时间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选穴的依据,只是要详细讨论怎么根据疾病的时间特性确定具体的穴位,需要另开一个专题,这不属于本次的讨论内容,所以这里简略带过。
应该说,我们详细讨论过,开方就是开时间。只是,那终究是“开方就是开时间”的原理的解说罢了,要把它真正地应用于临床,还得来理解《黄帝内经》
。我们会逐渐为大家解析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运六气学说,并且如果你愿意仔细研读的话,那么你将会学到一种卓有疗效的临床辨证与处方用药用穴的方法。比起传统的辨证论治来,这个方法好学也好用得多。
针灸穴位在中医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可是,恐怕很少有人去研究过针灸穴位为什么起效的原理吧。
一、疾病与穴位的异常
相信大家不会对下面的结论提出异议:疾病通常会在相关的穴位上有所反映。这其实也是容易在临床上观察到的。一个十分健康的人,其身体的穴位通常都是相当丰满有弹性的;但一个健康状况欠佳的人,其穴位,尤其是与疾病有关的穴位情况则不免形形色色:有的穴位凹陷,穴位处肌肉纹理疏松;有的穴位触之即疼痛难忍;有的穴位用手指按压时指下明显触到小的硬结等。
中医里有阿是穴的观念,所有按下去疼痛的部位都称作阿是穴。把阿是穴的概念再稍微推广一下,所有出现异常的部位也为阿是穴,那么现在流行的手诊、足诊、腹诊、某全息疗法等,正是利用疾病通常在相应穴位有相应表现这种特性来诊断的。
二、针灸等处理穴位的方法对穴位改变的观察
疾病往往在相应的穴位处有明显表现,表现为该穴位的异常状况。如果我们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处理、使出现异常状况的穴位恢复正常,那么疾病也往往会随之消失。这是为什么针、灸、按摩、敲打穴位等能够治疗疾病的原因。
也许你也早已经注意到,当穴位异常之时,在穴位处下针、艾灸、按摩、敲打等,能够让异常的穴位恢复正常。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对穴位进行相关处理,异常的穴位就能够恢复正常?
这个问题其实也容易解释的:
人体是一个智能的系统,当人体局部受到外来干扰之时,为抵御外来物体的侵袭,人体系统会立即调集其他地方的“气”到受侵袭之处。
我们在穴位处敲打、按摩、针刺、艾灸等,对穴位处人为地进行干扰,逼迫人体调动其他地方的气到被处理的穴位处,于是该穴位的气立即得到补充,倘若原本不足的,补充后则达到正常的数值、于是疾病同时缓解或痊愈;倘若原本有红点或硬结等邪气存在的,那么得到别处“正气”的补充后,可以使得穴位正常之气的力道大增,从而可以驱赶邪气外出,使得异常的穴位恢复正常。
现在大家想一想啊、利用敲打、按摩、针刺、艾灸等方法是迫使人体的智能系统调动别处之气到被处理的穴位处以使异常的穴位恢复正常,那么可不可以有另外的更好的办法让穴位之正气得到补充,从而也恢复正常呢?
其实直接给穴位以外来的支援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目的的,并不需要劳烦人体的智能系统。我在想明白这一点后,更深入思考了穴位之气可能的组成,选用了一些药物,制作成了穴位膏,直接给穴位供气,多次试用,效果很好。
有人可能要质疑了,照你这么说,针灸就不存在手法的问题了,谁处理穴位都一样,因为任何对穴位的刺激都会引起人体的智能系统作出反应从而给穴位处额外供气的。这个问题问得确实也有点道理。
只是,给予穴位外来干扰刺激人体的智能系统作出相应反应正仿佛试图让某人生气,这也是需要技巧的。有人可能只说一句话,就能让这人暴跳如雷,有人可能说上一箩筐,他却也只是少许生气。所谓的针灸手法,正如同让人生气的技巧,高明的针灸医家在长期的摸索中得到了让人体的智能系统作出剧烈反应的刺激方法,这就是高明的针灸手法。
不过,不明白针灸手法也不要紧,很多疾病就用普通的方法随便刺激穴位也能够促使人体智能系统作出反应,向穴位处供气,从而使异常穴位恢复正常的。我一向就这么随便地处理穴位,也常常见到不错的效果。当然用穴位膏,可以直接避免所谓手法的问题。
利用穴位随时间自然“开”“阖”的特性快速起效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基于时间运气的针灸流派的诀窍所在了。
无论正常的还是异常的穴位,受天体引力或者时间的影响,穴位中的气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像河流的涨潮落潮一样,处于变化之中。正常的穴位与疾病无关,其变化我们不需要讨论;但与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异常穴位呢,穴位中的气的变化即穴位“开”“阖”的情况是需要好好讨论的。
大家想一想啊,如果某条河流的水位需要达到某个数值才算正常,那么在这条河流处于涨潮之时,调集别条河流的水流入这条河流,是不是不需要调集多少就可以让河中的水达到正常数值呢;而倘若在落潮之时向这条河流调水,则不知要多调多少水的。
其实处理穴位也一样。古代的医家注意到穴位随时间自然“开”“阖”的特性,选择在与疾病相关的穴位处于“开”时针刺、艾灸、按摩等,当然是常常可以见到良好的效果的,这便是五运六气针灸流派的诀窍所在。利用穴位随时间“开”“阖”的这种自然特性,即使没有高明的针灸手法,也能够达到手法高明的针灸医家的出色疗效。高明的针刺手法需要很高的技巧,不容易学,而时间,我们只需要按照疾病的需要选择某个特定的时间而已,就用普通的针刺手法,这岂非讨巧很多,也非常容易做到。
很多疾病的发作与缓解都有明显的时间特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理是不是也该深入地探讨一下,看看能不能够找出点新东西呢。
古人发现了人体穴位随五运六气的自然规律而有“开”“阖”的特性,并选择在穴位“开”时处理穴位,从而收到迅速的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如果我们对于穴位的这种随时间自然“开”“阖”的特性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任何疾病都有它的时间特性,如最初的发病时间、疾病自然加重或缓解的时间等。
稍微注意一下,你就会发现临床上的很多疾病具有非常明显的随时间自然加重或自然缓解的特性;也有些疾病总在每年的某个季节如期而来;对于总是那样,没有明显时间特性的疾病,其实细细分析起来,也同样可以说是有明显的时间特性的,就是:此疾病不随时间而变化。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疾病为何会随时间而出现自然地缓解或加重;或者有些疾病为何不随时间而变化?
有了穴位随时间而自然地“开”“阖”的概念,这个问题容易解答。为叙述方便和严谨起见,以下采用数学的术语。
现在假设:某个疾病A,与之相关的穴位是穴位a。
在人体健康之时,穴位a之气处在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高于或低于这个正常的范围,人体表现为疾病。我们以g(a)来表示穴位a之气的数值,并认定g(a)的正常范围为:1
显然,当g(a)<1或者g(a)>h之时,人体表现为疾病。
在g(a)<1的情况下,当穴位“开”时,如果g(a)>1,而到达正常的范围,则疾病不表现出来,而表现为间歇期;当穴位“开”时,如果g(a)≈1,而没有到达1,那么疾病表现为定时的缓解;当穴位“开”时,如果仍然g(a)<1,那么疾病不表现为明显的时间特性。
在g(a)>h的情况下,当穴位“阖”时,如果g(a)
显然,穴位中原有的基本的气的量与穴位随时间自然“开”“阖”的特性共同决定了疾病表现为明显的时间特性或者不随时间而发生明显改变。
以上穴位“开阖”总纲是五运六气学说之中的,可是究竟什么是五运、什么是六气呢?基本的概念弄懂才能够深入地探索,所以,这概念性的东西非常重要。
子午流注和八法流注产生于金元时代,自产生起一直在民间以秘传方式代代传承,直到近代才被公开:五运六气学说也属于古代的时间医学范畴,它最迟也应该是产生于《内经》诞生的时代。在《素问》中,《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性大论篇第六十七》等都是论述运气学说的思想及内容的,因在《素问》中即有论述、所以历代著名医家,有很多关于运气学说的论述及著作,近现代关于运气学说的研究应该说也颇多。
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内经》里关于运气学说的论述非常地难懂。而历代及近现代的关于运气学说的一些著作,很少能用运气学说直接来指导临床选穴及处方用药,至少我没有见到过。
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五运六气学说,并已经能够熟练用于临床,疗效屡经验证,所以这里介绍给大家。
我们先来熟悉一下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知识:
五运:金、木、水、火、土。
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与时间的联系:
《内经》里记载: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内经》里还记载: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古代某医家把《内经》里的上述两段话编成了两段歌诀,很方便记忆,这里也介绍一下: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
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
寅申少阳相火位,卯西阳明属燥金。
辰戊太阳寒水是,已亥厥阴风木寻。
需要进一步阐述的是:
虽然"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但甲代表土运太过,简称为土太过;己代表土运不及,简称为土不及。
其他依此类推,归纳如下:
甲:土太过。
己,土不及。
乙:金不及。
庚,金太过。
丁:木不及。
壬:木太过。
丙:水太过。
辛:水不及。
戊:火太过。
癸:火不及。
在六气中,“子午少阴君火”等没有分别。
子:少阴君火
午:少阴君火
丑:太阴湿土
未:太阴湿土
寅:少阳相火
申:少阳相火
卯:阳明燥金
酉:阳明燥金
辰:太阳寒水
戌:太阳寒水
巳:厥阴风木
亥:厥阴风木
上述天干地支与五运六气之间的联系一定要首先熟悉,它是使用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公式。根据公式推断今年,癸卯年,火运统之,上见阳明。火运不及,上见阳明燥金。整体上君相两火导致身体出问题,肺与大肠由于燥而失去滋润。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