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清末以来漫长的不自信导致的“去传统化”运动,中医遭到了严重的削弱,不论是从业者的数量还是能力都完全不能与150年以前相比。与我们国内医学界某些掌权者仍然坚持不懈地打压中医的政策相对比,不论日本还是白皮的世界,反倒都在不失时机地取一个积极的态度,正在对中国的传统中医进行研究与应用。
在此情况下,需要我们幡然悔悟、悬崖勒马,重新重视与抢救这一传统瑰宝。但此时国内有相当经验的一些老中医不但如凤毛麟角,并且均年事已高,几乎不可能有效服务社会并且实现良性的人才更替,很多医术的失传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因此,尽快采取有效行动,增强中医界诊治能力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这一任务至少应该包括:
1.扩大中医诊治服务对象的范围;
2.在扩大了的范围里仍然保持足够的诊治水平;
3.尽可能保留老中医们的经验,并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方便后来的从业者学习,哪怕是在老中医们已经过世后。
以上是冠冕而已,属于八股文的开场白,只是我个人为了行文而作,下面是具体的想法,而且从时间线上看,这个想法是在开场白之前就成型了的。
以下是具体的事情经过和个人想法:
【是我的一个忘年交的老友,跟我说起他去中医院治病的不便,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和病人都无可奈何。对比西医严重依赖五花八门的检查设备,传统中医却只用到“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一切“设备”都在医生自己身上,好处是不用弄一大堆昂贵的设备且受制于人,坏处则是人死灯灭。
所以他想用一些设备来模拟中医的这四个诊断手段。
这其中“望”要用到人工视觉,可能比较麻烦。
“闻”可能属于人工听觉还是字面问答?我俩都没学过中医,说不清楚,但难度最大也不过是人工听觉,字面问答那就跟西医的处理难度相差不大了。
“问”就很明确地是字面问答就可以做到,属于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法的设备。
就这个“切”,中医就是两根手指头,搭在手腕上就能诊断病情?!这就是大家都认为中医神秘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所以他设想弄一个能切脉的机器,因为不大懂相关的知识,就问到我。至于切脉出来的信息,比如波形、强弱、周期、浮沉什么的,机器不会根据这个做诊断的,但可以对比老中医切脉之后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进行调整(现如今这个的时髦名词好像叫“机器学习”?),记录的数据既包括切脉的波形、又包括老中医的整个治疗配方演变过程,同时还可以由医生进行一部分必要的信息修正(比如用错药之类),慢慢用这些病例修正出跟一个老中医相近的能力。然后这种设备可以工业化生产,这样就能很快涌现大量的“机器中医”,并且还能不断添加新的诊治能力,又不用担心失传的问题,从而增强中医界的服务能力并有效延续下去。】“【】”之间基本上就是我这个老友的本意了,但愿我没曲解或遗漏他的意思。
我的答复是只需要一个架子上装两个振动传感器,夹在患者手腕上,把这个信号采集到计算机里,然后就可以开始他说的那一系列操作了,甚至可以多做几个传感器组,同时搭在患者的两个手腕甚至更多可能的位置,同时获得更多信息。而且现在想来,既然已经到了计算机里,那也就可以存在存储器里,这样在有必要时还可以用这个信息反过来驱动一个人造的练习手腕上的振动设备,供人类新手练习。
这个老友跟我都一无大钱二无大权,只是喜欢动脑研究问题,道已经划下来了,就看同志们能不能有这个条件去实现、或者促成实现这个设备。
这个设备的诞生,必然在现实中损害老中医及其后代、学徒的直接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因此能否得到他们的配合,在当前的环境下几乎无法有乐观的预测,除非大环境都回到社会主义的路线上,而且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让他们重建信心,才有可能保证机器学习的效果,让“机器中医”能够达到相当的水平,只是这浪费的时间中必然会损失很多的培训力量,这个就更不是老友与我能够解决的了。
老友也信仰社会主义,不求在这个设备诞生后谋求什么“知识产权”收益,只要能方便地得到有效的中医服务就够了,甚至可能因各种原因,设备研发周期过长,我们来不及享受这个想法带来的好处,那也只是遗憾,而不会感到后悔,因为至少我们指出了这个方向。只是希望有条件的同志们不枉此生,争取给民族一个不那么黑暗的未来。
【文/李昊,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