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是毛泽东很注意研究的一位历史人物。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延安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时,其中列举了“明朝的李自成”,指出:“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1944年春,他读了陕西人李健侯所著《永昌演义——大顺帝李自成》一书,感到“获益良多”,托人“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并再次肯定:“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他还指派专人将该书“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
对于领导党和人民进行长期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毛泽东来说,他更加关注的,还是李自成由胜利转为失败的历史教训。
1944年3月,就在毛泽东阅读《永昌演义》之时,郭沫若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纪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其中考察了李自成所率起义部队进京后,因骄傲、腐败导致最终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文章写道:“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260余年。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
此文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引起巨大反响。随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又在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在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1944年4月,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当年11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召开期间,毛泽东复信郭沫若,再次称道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等访问延安。国统区的危机四伏同解放区的欣欣向荣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对国民党腐败没落深切痛恨的黄炎培向毛泽东坦陈: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没有哪一代统治者能跳出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率。希望中国共产党能找出一条新路,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对此,毛泽东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9年3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毛泽东开始考虑未来新政权如何巩固的问题。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告诫全党:巩固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因此,要特别警惕“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谨防在“糖弹”面前打败仗。他号召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他还强调:必须“力戒骄傲。这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没有犯过大错误,而且工作有了很大成绩的人,也不要骄傲”。为了有效防止党内骄傲情绪的滋生和蔓延,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明令“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同年3月下旬,党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行前,毛泽东再次想起那位“能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的李自成。他对同行的周恩来等人感慨道: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希望考个好成绩,并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途中,他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在从涿县到北平的火车上,主席还讲不要做李自成。到了香山,主席又说不要做李自成。”1950年3月初,毛主席从苏联回国经过沈阳,由于当地招待有些铺张,“主席很生气,接见干部时专门讲了这个事。他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官至权将军。农民起义军进北京以后,他贪图享乐,到处搜刮钱财。——作者注),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搞铺张浪费)我们不能这样做。”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不仅是毛泽东的思考,也是当时党内许多领导人的共识。1948年12月14日,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打倒蒋介石、打倒旧政权后,要领导全国人民组织国家,如果搞得不好,别人也能推翻我们的。……历史上从来有这个问题。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强调:“毛泽东同志在全国的胜利局势已定、进入城市前夕召开的二中全会上,特别提出力戒骄傲,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正是一种防微杜渐的警告。……可惜这些告诫常常被一些同志遗忘了。在七大前整风时,毛泽东同志特别推荐了郭沫若著的《甲申三百年祭》。那个历史教训离现在300多年了,对我们今天来说也值得重新温习一下。”
对李自成从夺取政权到丧失政权的历史悲剧及其教训,毛泽东从新中国成立前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经常给予关注和研究。1958年12月,毛泽东读到《三国志·张鲁传》时,又提到包括李自成在内的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并对其性质和阶级局限等作出分析。指出:这些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极端贫苦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1963年,作家姚雪垠出版了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并将该书寄送毛泽东。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陷入混乱,毛泽东托人转告中共武汉市委,要求对姚雪垠加以保护。同时,毛泽东于百忙中阅读了《李自成》第一卷,认为这部书虽然有些问题,但应该让作者继续写下去,将全书写完。1975年11月,82岁的毛泽东对姚雪垠关于继续写作和出版小说《李自成》的来信作出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怀下,姚雪垠最终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写作和出版。
李自成的历史悲剧及其提供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它对于我们防止骄傲、防止腐败,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色,始终具有借鉴和警示的意义。毛泽东如此重视和研究李自成问题,并要求我们要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永远读下去”,其道理就在这里。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原刊于《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