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20日,日伪军出动1.7万人,分四路扫荡盐阜抗日根据地,企图消灭新四军军部和主力部队。新四军各部按照既定部署,以阻击、袭击、伏击等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周旋,使敌人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此次反“扫荡”作战中,新四军一师二旅部队划属新四军军部直接指挥。一师二旅按照军部的要求,积极、主动出击,迟滞敌人的进攻速度,伺机打击敌人。战斗中,一师二旅袭击了刘庄、伍佑、上冈等多个据点,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
日伪军在合围新四军军部的企图被粉碎后,又于8月13日掉头南下,企图对苏中的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根据军部指示,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参谋长杜屏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围歼地处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南北交通要冲的裕华镇之敌,以牵制南调的日伪军,减轻对苏中根据地的压力。当时,日军在裕华的驻军是一个加强小队30多人,另有伪军一个连100多人。守敌人数虽不多,但他们在裕华镇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日军据点的主堡由钢筋水泥建成,位于一个高台之上,视野开阔,易守难攻。除主堡外,敌人还修建了多处瞭望台、暗堡、壕沟和铁丝网,并将河水引到据点周围,形成天然屏障。此外,裕华附近的大中集驻有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团,可随时增援裕华镇的敌人。
为了打好这一仗,二旅首长在对敌情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后,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四团三营与特务连一部主攻裕华;四团一营与六团一营加上特务连的另一部埋伏在裕华与大中集之间,阻击大中集增援之敌;五团一个营埋伏在西团、小海一线,以防东台、白驹、刘庄敌人的增援;四团二营作为预备队。与此同时,地方党组织也发动周边群众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配合二旅作战。
15日,二旅参战各部分别从数十里以外以急行军速度进入预定位置,于午夜完成了对裕华镇敌人据点的包围,切断了裕华镇的对外联系。
22时左右,二旅首先向伪军据点发起进攻。在政治攻势与火力打击下,外围工事里的伪军有的缴枪投降,有的脱下了军装,扔下武器,乘夜逃窜。伪军头目10多个亲信拼命突围,被新四军当场击毙。不到1 时,新四军就攻克了伪军据点。
进攻日军主堡前,为了减少伤亡,新四军战士开展了土工作业,通过挖蛇形交通壕的方法向敌堡逼近,很快前进到距敌堡只有50米的地方。16日黎明前,新四军对日军主堡发起了第一次进攻。敌人一面居高临下疯狂射击,一面向新四军施放毒气。因缺乏思想准备和没有防毒设施,突击队不少战士中毒,战斗形成对峙。
16日白天,二旅采取声东击西办法,组织多次佯攻,诱惑敌人不断打枪,消耗其弹药,搞得敌人疲惫不堪。地方党组织动员发动群众踊跃支前,帮助子弟兵挑弹药、抬伤员、作向导、慰劳部队,还特地送来了数百条棉被以及大桌子、门板——大桌子、门板的腿上装有轮子,供部队进攻时推着前进,抵挡敌人迎面射来的子弹。
16日21时,指挥员下达了向敌堡冲击的命令。在轻重火力的掩护下,突击队员推着大桌子和门板冲向敌人阵地,经过激烈战斗,终于肃清了敌人的暗堡,攻到敌人的主堡下。部分战士点燃大火,让敌人的主堡沉没在一片浓烟之中,守敌顿时成了“瞎子”,只能盲目射击。与此同时,突击队员一跃而上,冲到了敌堡门口,用集束手榴弹将敌堡的主门与过道门同时炸开。后续部队立即攻入敌堡,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彻底消灭了顽抗的敌人。17日凌晨,战斗胜利结束。
大中集的日军虽知裕华镇被新四军围困,但因惧怕夜战,不敢出动,直等到天快亮时才派出增援部队,分水陆两路向裕华镇扑来。途中遭到新四军打援部队的伏击。敌人第一次增援失败后,又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增援,均被新四军击退。新四军乘胜追击,于16日晚上进攻大中集,消灭了驻大中集的大部分伪军。
此次战斗,二旅共消灭日军30多人,其中俘虏日军7名(包括1名班长),消灭、俘虏、瓦解伪军近400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掷弹筒4具、长短枪400余支、拖船1艘以及弹药等战利品。裕华镇据点的拔除,使苏中、苏北两大抗日根据地重新连在了一起,保障了盐阜与苏中区军民反“扫荡”斗争的最后胜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