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沂蒙,一片红色沃土。
革命战争年代,百万沂蒙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不朽的沂蒙精神。习主席深刻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初夏,记者深入齐鲁大地,探寻沂蒙精神的光芒和力量。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松柏掩映,庄严肃穆。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碑名的纪念塔,为6.2万余名烈士而立。
1939年10月,八路军第115师遵照党中央指示挺进山东,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余万群众拥军支前,10万余名革命先烈长眠于这片土地。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感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2013年11月25日,习主席在山东考察期间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
今年91岁高龄的“老支前”王克昌,仍清晰记得8年前习主席到他家中的情景。那天,习主席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王克昌一家人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还有什么困难?听老人说家里的生活有了改善,习主席很高兴。
“共产党是为贫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我们情愿勒紧裤腰带,哪怕不吃不喝也得让子弟兵打胜仗。”谈起往事,王克昌的豪气不减当年。王克昌于1948年参战支前,抬过担架、救过伤员。淮海战役期间,他推着小车一路南下,给部队运送后勤补给和物资。
习主席强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王克昌所在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有一项延续了77年的特殊年俗——第一碗饺子敬烈士。每年大年初一,全体村民捧着热乎乎的饺子,带着鲜花,来到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祭奠英烈。
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义务讲解员、71岁村民王经臣讲述了那段难以磨灭的记忆:1944年除夕,日伪军对朱村进行报复性扫荡,八路军滨海四团三营八连为守护村民英勇奋战,24名战士光荣牺牲。战斗结束后,八连的战士不愿给村民添麻烦,婉拒了村民送来的年夜饭。正月初一一大早,村民自发来到村头,祭奠在此牺牲的烈士。自此,这一特殊年俗传承至今。
沂蒙大地,鲜血染红。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为什么沂蒙山区的群众如此爱党爱军?“沂蒙山”这个名称明确响亮地提出来,始于党中央、毛泽东对115师东进的电文:“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在此的每一次规模作战,都会伴随声势浩大的群众支前。乳汁救伤员、冬夜河里搭人桥……革命先辈与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史诗赞歌。
“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可歌可泣,激励后人
村村有烈士,处处有红嫂。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的青壮年男性参战支前,女性则在后方为革命事业撑起“半边天”——
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病员1.9万余人。
“我们一家三代有18人入党、7人参军、1人牺牲。”10年来,沂南县退休教师于爱梅一直在做一件事:将沂蒙精神讲给更多人听。如今,她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习主席的接见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尽管我快70岁了,但干事的劲头更足了。”回想起与习主席的两次见面,于爱梅十分激动。2013年11月,习主席在山东考察期间,亲切接见了于爱梅等当地先进模范。2016年12月,习主席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又和于爱梅亲切握手。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于爱梅的奶奶王换于家是“红色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她家中工作生活过。徐向前委托王换于在她家小院创办战时托儿所,王换于不负重托,拼尽全力保护革命后代。
据统计,这些孩子中,最小的仅几天大,最大的不过七八岁,包括罗荣桓的一对儿女以及几位烈士的后代。从1939年秋到1942年,托儿所的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家人照顾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
习主席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如今,在沂蒙老区,有很多像于爱梅一样的新时代女性,用实际行动诠释沂蒙红嫂精神。
山东某公司党委书记、“沂蒙新红嫂”朱呈镕自费筹建沂蒙红嫂文化博物馆,多次登上临沂舰慰问官兵;沂南县李秀莲送儿参军、为新兵绣鞋垫,坚持拥军40多年;蒙阴县曹淑云响应党的号召,办好企业的同时帮扶贫困群众,和当地5名女性成为新时代扶贫路上的“沂蒙六姐妹”……
“书写军民鱼水情的时代新篇章”
融入实践,落地生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清晨,费县薛庄镇八一爱民学校传出琅琅读书声。位于深山之中的这所爱民学校由山东省军区援建,翻过学校门前的一道岭,就是大青山突围战发生地。
2013年11月28日,习主席视察原济南军区部队时指示,要发挥军队优势,深入做好扶贫帮困、助学兴教、医疗扶持、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书写军民鱼水情的时代新篇章。山东省军区、临沂驻军闻令而动,携手打响脱贫攻坚战,把支援沂蒙老区经济社会建设作为践行沂蒙精神的重要平台。
原济南军区机关、山东省军区牵头援建5所八一爱民学校,帮助沂蒙贫困学子解决上学难题;临沂军分区先后实施“百千万工程”,开展“帮四老·奔小康”“爱心助学共圆梦”活动,助力改善民生;驻地武警部队建设国防林、清理河道淤泥,为沂蒙老区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工程……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援建活动,助力沂蒙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勠力支前,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如今,我们要饮水思源,将伟大的沂蒙精神融入实际行动,竭尽所能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临沂军分区政委郑忠华告诉记者,当前,他们在助力乡村振兴上谋篇布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巩固前期扶贫产业、升级改造硬件设施等工作正有序展开。
习主席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助力地方发展,是军队性质宗旨的体现;保障练兵备战,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责。临沂当地党委政府和驻军部队以弘扬沂蒙精神为纽带,凝聚思想、汇聚共识,合力推动战斗力提升。
驻军某部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出行、用水等难题。官兵从驻地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开拓奋进、艰苦创业,聚力练兵备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修整训练场地、完善水电暖设施、改建战备通道,战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县(区)人武部每年联合地方宣传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展征兵宣传,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激励新兵安心服役、建功军营。自2018年以来,临沂籍现役官兵有2人荣立一等功,129人荣立二等功,2000余人荣立三等功。
临沂军分区坚持利用沂蒙红色文化砥砺民兵战斗精神。去年抗击疫情,多名医疗卫生系统基干民兵驰援湖北,在抗疫最前沿连续奋战50多天;河东区、兰陵县民兵主动参与辖区巡逻警戒和疫情防控工作……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舞剧《沂蒙颂》中的这个唱段,婉转悠扬,传唱至今。在这片满载厚重历史的红色热土上,沂蒙精神像一条永恒的河,淌过历史的天空,流向远方,流向未来。
记者手记
一切为了人民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记者在沂蒙老区采访期间,听到许多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这无不反复证明着一个真理: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回首我党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辉煌党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牢记我党我军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唯有如此,人民军队才能拥有无比坚强的后盾,才能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