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冀中一日》引发的思考

字号+作者:天眸 来源:民族复兴网 2022-01-22 09:42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摘要:《冀中一日》,日复一日,现在已是过81年过去,目前太缺少像《冀中一日》这样的群众文化运动,因此,从《冀中一日》寻找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群'...

ahI品论天涯网
ahI品论天涯网

  摘要:《冀中一日》,日复一日,现在已是过81年过去,目前太缺少像《冀中一日》这样的群众文化运动,因此,从《冀中一日》寻找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群众文化运动的源动力和精神资源,寻求其历史借鉴意义,这是一个有时代感、紧迫感的课题,关系到国家秉持什么样的文艺发展战略?ahI品论天涯网

  晨起,有人在微信圈转发来一篇文章,标题:《我和县长》,全文如下:“我管着担水,我管着做饭,县长管着开会,管着做报告,还管着批阅文件。除了这个以外,我和县长一样学习,一样游戏,一块锄地,一块浇园。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吧,我们这里伙夫和县长的肩膀一样平。”这篇文章包括标点符号在内,还不足100个字,却打动了我的心弦,不由得击节赞叹!又反复读了数遍,就好像从雾霾恶浊的环境中猛然吸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一样痛快,随即心驰神往,寻找这篇文章的出处,文章出之《冀中一日》一书,我想起来了,当年在大学读书时(1978年的冬季),在图书馆里曾发现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冀中一日》,随手翻了翻,并没在意,又放回了原处另寻它书。44年后,一条《我和县长》的微信,让我打开网络重读《冀中一日》。ahI品论天涯网

  《冀中一日》书中共有233篇,约35万字,分为4辑。第一辑“鬼蜮魍魉”,集中表现日寇残忍暴行。第二辑定名“铁的子弟兵”,反映我军民如何开展斗争。第三辑定名为“民主、自由、幸福”,讲述冀中根据地民主建设。第四辑定名为“战斗中的人民”,再现冀中当时生活的现状。《我和县长》是第四辑中的一篇。ahI品论天涯网

  《冀中一日》诞生的背景是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艰苦岁月,冀中处于敌人的后方,抬头见炮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带孝,遍地是狼烟。但冀中人民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他们采用多种文艺形式如诗歌、壁画、戏剧、秧歌等歌颂抗战。各区、县都有报社,有的是铅印的,有的是石印或油印的。各团体也都有自己的刊物。光冀中一级的文艺刊物就有《黎明报》、《战斗生活》、《农民报》《北斗星》、《胜利报》、《冀中文化》《文艺学习》《歌与剧》《冀中画报》《连队文艺》等来鼓舞人们的斗志。特别是在任丘陈王庄出版发行的《冀中导报》是毛泽东亲自题写的报头。时任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联合会主任的王林,受到高尔基主编的《世界一日》和茅盾主编的《中国一日》的启示,提议搞一次《冀中一日》的写作运动,在冀中军区主要负责人程子华、黄敬、吕正操的支持下,发出征稿通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军队和老百姓,人人都可以写在1941年5月27日这平常的一天的个人亲为、亲闻、亲见的事情。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由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创作主体的《冀中一日》写作活动开始了。在冀中平原上,10万军民拿起笔,不加润饰,不拿文学腔调,怎样真就怎样写,有的不认识字,由别人帮着写口述,他们用笨拙但真诚的笔触,实事求是地反映冀中军民抗战的一天。当成一种对自己的鼓舞,对敌人的示威。总编室的稿件源源不断,达5 万篇之多,最终到了要用麻袋装、用担子挑、用小车推、用大车拉的程度。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中进行收集、编辑、校对、印刷《冀中一日》,其过程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特地撰写了题词:“这部巨著,是用脑和手的劳动写成的,也是用血和肉创造的……”【1】在《冀中一日》中收录的233篇作品中,有石家庄的55篇,保定的52篇,衡水的36篇,沧州的19篇,廊坊的3篇,真实地反映了整个冀中平原军民5月27日这一天的抗日生活,这是冀中十万军民一齐动手建设起的抗日文化丰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ahI品论天涯网

  《冀中一日》初版只油印了200部,原是为了送到各有关部门去审定,以便修改后正式出版。谁知道没来得及审订,就开始了“五一大扫荡”。书稿被各分区的交通员们纷纷转移并坚壁起来。由于这部书又是用当时试制的麦秆纸印制的,经不起潮湿,长期坚壁或转移中难免造成大量损毁和遗失,如今我们看到这部完整的《冀中一日》,是当年被喻为冀中铁笔战士的周岐保存下来的。他历经磨难,一直把这部书带在身边,哪怕是抗战进入最艰苦卓绝的时期,他也想尽办法用生命保护着这部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才出版了第一辑、第二辑,虽然失落了后面的两辑,但这部残缺的书依然定名为《冀中一日》。机缘巧合,周岐在定兴县新华书店看到这部不完整的《冀中一日》后,便把自己珍藏的原版《冀中一日》邮寄给百花文艺出版社,完整的《冀中一日》几经劫运和波折终于出版。后来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一直处于阙如的状态。苴到今天倡导“不忘初心”,不少人重新发现了《冀中一日》折射出时代之光。ahI品论天涯网

  今天再看《冀中一日》,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这场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组织的一场大众文学写作运动,标志着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精英文学向冀中平民底层大众化文学方向的转换。开创了现代中国新的写作形式“一日体”。掀起了群众性的创作高潮,每篇文章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人,记录历史细节,所反映的抗战生活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其历史责任感、坚持文艺源于生活,工农兵写工农兵的底层化创作,这些原生态的作品,用最朴实的文字,再现了冀中军民在敌占区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对敌军事斗争形式、宣传文化教育方式、合作经济的发展等丰富多彩的战斗和生活,产生了大众文学的群众文艺价值。这种价值是巨大的。以此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ahI品论天涯网

  《冀中一日》日复一日,现在已是过81年过去,穿过历史的时空长廊,望着这篇让我心动不己《我和县长》一文突发其想,如果今年的5月27日,在原地再发动一次轰轰烈烈的群众写作运动,记录这一天真实的生活,会该当如何呢?还会写出类似《我和县长》这样的好文章吗?这样的县长今何在?这样的文风今可有?念此有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自省感!ahI品论天涯网

  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冀中一日》那个年代的战争硝烟了,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作者,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传播速度之快、之广泛前所未有。自媒体形式,为人们提供了表达和传播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平台。点击率可过万,超过几十万,百万、千万、甚至上亿,每一秒都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出现,每一秒都有一条新鲜的资讯闪过,然而,象《冀中一日》那样群众性的写作运动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回顾文学史,文字在变,文字的载体在变,作品的形式在变,但是文学作品的本质没有变,任何一个时代,都会产生相应的文学现象,鲁迅曾经说,文艺是国民精神的光,它总是不经意地表现出国民精神的状态。【2】今天站在互联网天空下的我们,享有了宽度、高度、广度上过去都无法企及的生活,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今非昔比。互联网带来高科技同时,也带着污泥浊水及沉渣浮滓的虚拟社会向我们冲击而来。中国发生了多少波澜壮阔的事件,但文学却未能象《冀中一日》那样真实的达出来,今读《我和县长》,陷入对《冀中一日》的群众文学运动深刻思考。ahI品论天涯网

  《冀中一日》的群众文学运动,诞生在内忧外患,河山破碎,狼烟四起,阶级对立的年代。而今的文学,附在一个对酒当歌娱乐至上的年代。这些年来,文学艺术被资本涌起的商业大潮推着一路前行,成立了各级文联和作协及各门类的协会,成了高高在上衙门,极尽显摆,冠以各种头衔的文艺家们在老百姓面前牛气冲天。仅纯文学报刊有上千种,长篇小说每年的出版量有2000余部,位居世界第一了,数据显示2012到2019年我国电影产量从893部增加到1037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电视剧生产每年超过15000集,是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戏剧、诗歌、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电视剧、网络等令人眼花缭乱,造就出这么多的大师和专家,但底层化创作的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原生态作品难登大雅之堂了,一个普通老百姓想在省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几乎不可能,登人民日报比登天还难,想出书要买书号自费出版发行,一般老百姓不敢有此奢望。即是好的群众作品出现了,也往往得不到关注埋没在民间。虽然名目繁多大赛、大奖、大展接连不断,实际上是忽悠群众为资本服务。不排除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如愿以偿变成大腕,但是大多数依然在社会底层被他们剥削剩余价值。所以,很难再出现《冀中一日》那样火热的群众文学运动了。ahI品论天涯网

  在今天这个时代,资本以所向披靡的力量,冲进所有行业,中国人进入了一个被无尽的欲望推着走的时代,文化认知的共识正在发生破裂。造成文艺创作的繁而不荣、兴而不旺。群众抱怨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在被资本控制的文化市场上,没有劳动群众一席之地,群众只能当观众。看到文艺创作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看到文艺批评缺乏文化品格和文化担当;看到文艺工作者对重大问题失语、无语甚至胡言乱语;看到文学艺术越来越回避重大深刻严峻的现实主题;看到以形式化、矫饰化、娱乐化、波普化淡化了反映大时代、大背景的雄心;看到人人都感觉不对劲又却又不知如何应对及何去何从的社会现象;看到只靠市场引导和利益驱动,不可能创作出经典的优秀文艺作品;看到象《冀中一日》那样万众一心的群众文学运动有点可望而不可及了!ahI品论天涯网

  当前群众性的创作在市场经济、阶层分化、物欲横流的条件下,失去了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失去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失去了真情的表达和呼唤;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和提醒防止的那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ahI品论天涯网

  文艺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其中的精神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观其文艺现状,与先后二位领袖关于文艺人民性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太缺少像《冀中一日》这样的群众文化运动振奋民族的精神,因此,从《冀中一日》里寻找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群众文化运动的源动力和精神资源,寻求其历史借鉴意义,这是一个有时代感、紧迫感的课题,关系到国家秉持什么样的文艺发展战略?这不仅是我一个5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自我思考的课题,也应该是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课题。ahI品论天涯网

  注释:ahI品论天涯网

  【1】参考资料《七十年前的冀中一日》作者赵勇田《百年潮》2013年第9期52-54,共3页ahI品论天涯网

  【2】《文艺界存在十大恶俗现象》人民日报2017-08-03 16:10ahI品论天涯网

  2022.1.21.ahI品论天涯网

  民族复兴网首发ahI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