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题记: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其革命性如何理解?从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全过程就可以理解,当然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是一个可以悟道的器。这个公报,可以当做一份外交文件的范文来阅读。正如乔冠华1971年首次代表新中国正式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成为联合国文件之范文那样。
1972年2月21日下午,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出现的镜头,其实并不出人意料。
毛主席挥洒自如的谈吐,让美国客人亲身领略了中国领袖的非凡魅力。此前尼克松、基辛格都曾经在毛主席著作、诗词上下过和打功夫,他们对毛主席的思想和实践——对毛主席的道器变通,并不陌生。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上有新华社发的消息,称毛主席“同他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
在尼克松总统结束对我国访问的那一天,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也就是著名的《上海公报》。
在《上海公报》里,对毛主席与尼克松总统的会见,用了这么一段:
【尼克松总统于二月二十一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参见:http://www.gov.cn/ztzl/zmbh/content_624341.htm)
英文为(参考):
President Nixon met with Chairman Mao Tsetu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February 21. The two leaders had a serious and frank exchange of views on Sino-U.S. relations and world affairs.
可以明显看得出来,公报的起草者是极其严谨的,中英文对应恰当。
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在道层面一以贯之,作为道器变通之根的牢靠,那是无形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效所能达到。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意味着在空间上的统一性有了保障。
无时不有,意味着时间上的一致性(连贯性)有了保证。
常言道“一以贯之”,可以这样来理解。
能否一以贯之,可以说明一个人为人处世之道。
说到底,毛主席做人过得硬
一条路线,如果没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没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左一下右一下的,好像短期内风险小,可长期这么搞,也就无所谓道了,当然也就谈不上道器变通之根了。这样的路线,又有何信誉可言呢?
再说这道器变通之基,那也是在语言,在最基本的语言文字以及语法修辞、逻辑上颇有讲究的。
这样外交才有了靠谱的根与基,从而才能把道器变通之变顺理成章地展开,那么,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之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参阅:
《国家记忆》:接待事宜
巧提台湾问题
挥洒自如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