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广播电视台官方唯一微信公众号
铁肩担道义,热血铸丰碑。60年前,六安舒城人民用血汗和着泥土筑就“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坝”——龙河口水库大坝(即万佛湖水库大坝)。5月24日,在纪念淠史杭开工六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中,来自中央驻皖及安徽省内的30多家媒体走进万佛湖,倾听大坝建设者讲述当年自力更生、不怕艰难、改天换地的历史。
“采风淠史杭”大型采访采风团聚焦万佛湖
英姿飒爽的铁姑娘队、争分夺秒的青年突击队、勇往直前的独轮车运输队、技术攻关的专家员工队......来到龙河口水库大坝下面的文化园,一组组人物群雕用“众志成城”的打夯动作,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水库建设者的劳动场面。穿行于群雕之间,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劳动号角……
龙河口水库大坝建设者许芳华
有史料记载,在修建龙河口水库大坝之前,舒城地区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水灾。每当洪水来袭,冲毁田园房屋,人民流离失所。若逢干旱年景,不仅庄稼颗粒无收,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盼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可以说千百年来,舒城人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
1958年,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指引下,舒城决定兴修龙河口水库,举全县之力,从21个公社调集10万青壮年,以军事化管理组织会战龙河口。
“当时物资十分地匮乏,工地上的数万名干部群众,住着最简易的工棚,有的人甚至露宿工地,即使是三九寒天,也只能这样。那时每人的粮食标准,因天灾频发每天从1斤降至8两,每天劳动近12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可以说是捆着肚皮干活。”80岁的许芳华老人向大家讲述着当年建设万湖佛大坝的情况,21岁作为“刘胡兰突击连”的连长,刚刚新婚三天的她就来到建设大坝的工地上。脏活累活她都抢着干,挑土,她趟趟都比别人多几锹,天天都比别人多跑几个来回。休息的哨子响了,别的姐妹早累得东倒西歪,可她却拾起喇叭筒,又开始宣传修水库的意义。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看到龙河口水库大坝,许芳华的眼前就浮现出当年的情景,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1959年的春汛提前到来。晓天河与乌沙河的上游连降大雨,山洪势如风,猛似虎,奔腾而下。龙河口水库大坝的主坝前建有一道临时拦水大坝,顷刻间土崩瓦解,刚刚垒起的主坝,也被冲开了缺口。最难忘3月5日那一夜,危急关头,舒城县长李屏奋不顾身,纵身跳进了洪流。紧接着,数百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争先恐后,纷纷往下跳。“在咆哮的山洪中,我们手拉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许芳华说,惊涛骇浪之中,大家用血肉之躯保住了龙河口大坝。
技术人员不足,就从民工中选拔,以老带新,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石工队伍;炸药不足,就自己动手制造,全县办起了两百多个制硝作坊,一个月内就制成“土炸药”5000多公斤;坝体需要层层碾压,在工地上仅有两台拖拉机的实际情况下,大部分碾压工作是靠着人力拉动八千多斤重的大石滚完成的。没有水泥钢筋,没有风镐电钻,没有运输机械,只有民心的合力。在经历了三破三复拦水坝、二毁二建主副坝、九战春汛的千辛万苦,龙河口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龙河口水库大坝已带领六安地区人民彻底走出生存困境,这个坐落于舒城县巢湖水系支流杭埠河上游的龙河口的水库,集水面积1120平方公里,总库容9.03亿立方米,是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三大渠首之一,为舒城、庐江、六安(金安区)三个县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挥了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旅游、供水、航运、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效益。
许芳华与当年的“自己”合影
风雨六十载,弹指一挥间。
许多建设者永远长眠在了这片万顷碧波的山水之间,他们把自己的血肉与信仰筑进了龙河口水库,也把希望留给了后人。龙河口水库大坝工程如一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碑,成为舒城人民最为宝贵的物质财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