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毛泽东党内信件会明白大跃进真相
长期以来,包括今天又看到一些人说在大跃进期间毛一直相信亩产万斤、支持亩产万斤,并以此为据向他大泼脏水。我想:亲笔文字等是无言的铁证,其效力远远胜于他人述说。如果毛真的相信和支持,以毛的性格,对这个古今中外没有突破过的、又是老百姓梦想实现的重大事情能不挥毫赞扬?为此我利用网络搜索了很多资料,结果发现所谓毛相信亩产万斤的文章都是在毛时代被批斗过的人在毛去世后的述说而且死无对证,更发现毛对所谓“亩产万斤”从来没有亲笔提过一个词、发过一个批示、更没写过一篇文章表示相信和支持,相反看到的却是反对意见,其中他在一九五八年七月三日、三十日写的“介绍一封信”、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写的“党内通信”,作风既很民主,文风又很朴实,内容更是实事求是。同时,我也搜索查阅了当时在一线主持经济工作某些主要领导的文选著作,却发现没有一篇1958、1959年写的经济文章,没有发现一篇反对亩产万斤的提法,而在《毛泽东选集》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竟有10多篇反浮夸的文章。看完这些,追求正义的人都会明白究竟是谁在搞浮夸,会明白那些不尊重事实总是将错误往毛泽东头上扣的人是什么品质的人,也会明白其他一切此类现象。明白了就不多谈了,因为历史档案中的事实做了最好的回答,只要记住他在大跃进期间曾写过这些通信、反思一下浮夸风是在谁的领导下纠正的即可。
附1
介绍一封信[1]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七月三日、三十日)
一
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同志最近率领北路检查团到从化县,经四天工作,给省委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三个问题:一、对早造[2]生产的看法问题;二、群众路线问题;三、大字报问题。这些都是全国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值得一切从中央到基层的领导同志们认真一阅。红旗半月刊应当多登这样的通信。这封信的风格脱去了知识分子腔,使人高兴看下去。近来的文章和新闻报导,知识分子腔还是不少,需要改造。这封信在广东党内刊物上发表,由新华通讯社当作一份党内文件发到北京的。其实,这类通讯或文章,完全可以公开发表,无论对当地同志和全党同志都有极大好处。我同意赵紫阳同志的意见,早造每亩么能收300斤已经很好,比去年的200斤增长50%,何况还有350-400斤的希望。原先的800斤指标是高了,肥料和深耕两个条件跟不上去。是由于缺乏经验,下半年他们就有经验了。对于这件事,从化的同志们感到难受,这种难受将促使他们取得经验,他们一定会大进一步。群众路线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全党注意的问题。其办法是从全省各县、全县各乡中,经过鉴定,划分为对于群众路线执行得很好的,执行得不很好也不很坏处于中间状态的和执行得很坏的这样三大类,加以比较,引导第二、第三两类都向第一类看齐,到第一类县乡去开现场会议,可以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但农村有,城市也有,故是全党性的问题,仍然需要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去解决。
毛 泽 东
一九五八年七月三日
二
小平、彭真、震林、伯达[3]同志:
你们看这封信是否可以发表?我看发表毫无害处。请伯达打电话给广东省委,问一下这封信是否已在党内刊物上发表,或者是用单个文件发表〈到 〉各县,或者并没有发去?再则告诉他们,我们拟在红旗上发表,他们意见如何?以其结果告我为盼!
毛 泽 东
六〈七〉月三日上午七时
请在七日下午退给陈伯达。
三
陈伯达同志: 此事请你处理,我来不及了。
毛 泽 东
七月卅日
根据手稿刊印。 注 释 〔1〕 本篇是毛泽东对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赵紫阳一九五八年六月八日给广东省委的信写的三个批语。标题是毛泽东在第一个批语上拟的。赵紫阳的信后来发表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十六日出版的《红旗》第六期上,题为《从化四日----给广东省委的一封信》。 〔2〕 早造,即早稻,又叫上造。 〔3〕 小平,即邓小平,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彭真,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震林,即谭震林,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伯达,即陈伯达,当时任《红旗》杂志总编辑。 本文选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七)第302-304页
附2 党内通信[1]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五月二日)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我想和同志们商量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青年干部和某些上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农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种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密度,那就好了。既然要包产,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上面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省委可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给下面参考。此外,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第四个问题,播种面积要多的问题。少种、高产、多收的计划,是一个远景计划,是可能的,但在十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十年以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行。三年以内,大部不可行。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目前几年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高额丰产田)同时实行。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这四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不讲经过努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到的假话。收获多少,就讲多少,不可以讲不合实际情况的假话。对各项增产措施,对实行八字宪法[2],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以上六件事,请同志们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以求得真理为目的。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什么叫自由?自由是必然的认识。
同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意在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毛 泽 东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八月
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刊印。
(有手稿)
二
刘、邓、周、陈、林、朱、谭、彭[3]各同志:
心血来潮,写了一篇《党内通讯》,请你们斟酌,看是否可用。如有修改,请直作改动。
毛 泽 东
四月廿九日上午九时
柯庆施、曾希圣、周林、刘仁[4]四位同志看一看,是否可行,请求修改[5]。
毛泽东
三
刘、邓阅后,交尚昆[6]同志: 此件[7]请你在今天或明天,用电话发去。再另印如前示。
毛 泽 东
五月二日上午
注 释
〔1〕 本篇(一)是毛泽东关于农业方面六个问题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干部们的一封信;本篇(二)是毛泽东为征求对这封信的初稿的修改意见而写的批语;本篇(三)是毛泽东为下发这封信的修改稿而写的批语。本篇题目是毛泽东拟的。 〔2〕 八字宪法,指农作物增产的八项措施,即土、肥、水、种(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革)。
〔3〕 刘,指刘少奇。邓,指邓小平,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周,指周恩来。陈,指陈云,林,指林彪,当时均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朱,指朱德。谭,指谭震林,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彭,指彭真,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4〕 柯庆施,当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曾希圣,当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周林,当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省长。刘仁,当时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5〕 曾希圣一九五九年四月三十日对毛泽东的这封党内通信初稿提出两点修改意见:一、关于“密植问题”。他写道:“由老农和中年、青年三者协商的办法很好。我的意见省里可以提出一个幅度作为下面参考。因为老农过于保守,青年则有一点冒进,他们争论很大,要有一个幅度,容易使下面的意见一致。根据我们去年经验:麦子因地、因时和种子的不同每亩可用25斤到35斤的种子。稻子可插2×5寸到4×6寸的密度。”二、关于“吃粮问题”。他写道:“必须杂以其他代食品,不仅节省粮食,还有益于身体。但蚕豆、豌豆是经济作物(做粉丝、豆酱等),是否可以不作粮食定。”五月二日,毛泽东对这封信进行修改时,采纳了曾希圣的意见,在“密植问题”中,加上了“省委可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供下面参考”一句;在“节约粮食问题”中,将“杂以番薯、青菜、萝卜、蚕豆、豌豆、瓜类、芋头之类”一句,改为“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6〕 尚昆,即杨尚昆,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
〔7〕 指毛泽东一九五九年五月二日对这篇党内通信的修改稿。
本文选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八)第235-240页
附1958年11月9日至10日毛泽东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和部分地方负责人在郑州举行工作会议时的一段讲话:
“提倡实事求是,不要谎报,不要把别人的猪报成自己的,不要把三百斤麦子报成四百斤。今年的九千亿斤粮食,最多是七千四百亿斤,把七千四百亿斤当数,其余一千六百亿斤当作谎报,比较妥当。人民是骗不了的。过去的战报,谎报战绩只能欺骗人民,欺骗不了敌人,敌人看了好笑。有真必有假,真真假假搞不清。《人民日报》最好要冷静一点。要把解决工作方法问题,当成重点,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实事求是。” 选自《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讲话记录稿刊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