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前留有遗言,“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然而刘邦怎么也想不到,周勃所安之刘,非他所想之刘。
一
早在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周勃表面上“厚重少文”,实际上对刘邦的政令已经阳奉阴违。
刘邦临终前命令陈平和周勃斩樊哙之头,夺其军平定燕地。但陈平和周勃并没有按命令行事,反而活捉了樊哙押送回长安,等到了长安,刘邦已死,樊哙即被释放——他是吕后的亲妹夫。
刘邦死后,吕后残害赵王如意及其他刘邦后代,周勃没有出来“安刘”。
刘邦嫡子孝惠帝死了,其太子立为新帝,但其非吕氏皇后所生,被吕后废而幽杀之,周勃没有出来“安刘”。
吕后连杀三任赵王——皆刘氏宗亲。周勃也没有“安刘”。
相反,吕后在封吕氏子弟为王时,征询过大臣意见,周勃和陈平对曰:“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刘邦死了十六年年,周勃倒安心做了十年太尉。
二
最先对吕氏发难的不是周勃等勋贵,反而是宗室齐王。齐王与其弟朱虚侯内外勾结,杀了听命于中央的国相,又使诈夺了另一个宗室琅琊王的部队,联络诸侯,举兵西向长安。
诸吕令灌婴率军征讨齐王。灌婴却横在荥阳,与齐王密谋,等待吕氏内部发生变故。
周勃虽为太尉,但兵权在诸吕。周勃使人劝诸吕归还兵权,各赴封国,如此则消除误会,又能统治一方。
诸吕信然,但归还兵权后,无论男女长少,皆被诛杀。除此之外,和诸吕有血缘关系的都得到了彻底清除。比如樊哙是吕后妹夫,其嫡系后人全被杀;如代王刘恒,其代王后及数子,都被诛杀,而这也使得刘恒得以拥戴称帝的主要原因,其他刘氏诸侯都配有吕氏女;最重要的拥有吕氏血脉的汉惠帝的子孙,在都在确认新帝的当晚全部诛杀。
“诛诸吕”是周勃“安刘”的第一步。
“安刘”的第二步是谁当皇帝?
刘邦的嫡系子孙都被杀光了,只能从庶子中寻找。刘邦长子已死,有长孙齐王,且有反抗诸吕的首义之功。然而周勃等诸大臣以齐王母家有恶名,恐又会成为一个吕后为名,弃之,反而拥千里之外的代王刘恒为帝,前提是代王杀其吕氏王后和儿子。齐王当年死亡。
代王刘恒来了,皇帝就有了,就是为汉文帝。周勃想私下给汉文帝一些忠告,却被人用“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堵了回去,周勃无奈,下跪送上了天子玉玺和兵符。
汉文帝还不敢接受,提出到自己的代王府邸商量此事。汉文帝推辞再三,才入主未央宫,当夜换自己的亲信担任卫将军,镇抚南北军。
“安刘”的第三步是要皇帝放心。
有人劝周勃“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周勃害怕了,要归还相印,汉文帝当即允许。
汉文帝继位一年多,陈平去世,又过了十余月,就把周勃免职让其回到封地。回到封地的周勃每次见河东守尉,都以为要杀自己,常常披甲戴盔,令家人拿着兵器相见。后来就有人告周勃谋反。
周勃感叹道“吾虽将百万并,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周勃的“安刘”任务就此完成。
三
但这真是刘邦所想的“安刘”吗?
刘邦想的是周勃能平衡刘氏皇族和后戚吕氏,但周勃却参与到吕氏与刘氏之间的互相残杀,得利的是功勋贵族。
刘邦想的是让周勃护佑自己的子嗣,但周勃却杀光了刘邦的嫡系后代。
表面上的“厚重少文”,背后却是私利诡谋。
最后,周勃辜负了刘邦的期望,自己也落得惨淡结局。
后世有人想学周勃者,下场依然。
【文/红色卫士,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鹿林外史”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