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年前,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并赔款2100万银元。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持续2年多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投入兵力10多万,英国兵力最多时也仅仅1万多人,而最后的结果竟是中国惨败!偌大的清王朝为何败于远道而来的外邦?中国军队的武器确是落后于英国的军队,但是清王朝投入了绝对优势的那么多军力,又是本土作战,后勤供给不成问题,英军则是远土作战,兵源不足,后勤只能靠海上补给,开始时英军凭借武器优势占到便宜是事实,但我想他们绝对是耗不起的,如果中国坚持下去,打成持久战,鸦片战争会不会有一种不同的结局呢?
据说,道光皇帝最后接受割地赔款是认为继续把战争打下去所耗费的钱财要远高于2100万银元的赔款,而当时的香港岛只是一个未开发的蛮荒小岛,和清王朝辽阔的疆域相比,不到九牛一毛,割让了也无关大局。当时可能也有人提出武.装.群.众.,建立团.练.,持久作战,共御外侮;但这样就威胁到了爱新觉罗家天下的根基,“武装民众”在封建朝廷上向来是犯忌的,在那时道光皇帝几乎没有采纳的可能性。于是在那种世界大势下,在那时的中国历史条件下,道光必然会走向“.投.降.”这条不归路。然而无论如何,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投.降.主.义.的想法和决策从来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鼠目寸光之见!
事实的检验也确是如此。《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初尝甜头的英国绝不会就此罢休,其他列强看到英国得利也就纷纷仿效,《南京条约》墨迹未干,法国、美国就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以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列强见识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胆子越来越大地不断挑衅,几乎每次构衅清政府都要赔款、割地、划出势力范围或出卖其他主权,清政府变成了列强的“大管家”和“提款机”,直至在中国人民的唾弃中最终灭亡。
英明的.统.治.者制定战略、进行决.策总是高瞻远瞩,不但要看到眼前利益,更会考虑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不会为一些蝇头小利就利令智昏,轻易作决断。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除了清军长时期养尊处优、懒于训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武器装备落后,将帅素质低下,军事思想保守落后……这些原因之外,如前所述,最高.决.策.者.道光皇帝短浅的战略眼光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错,战争是政治手段的延续,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但我认为“经济”这个概念却不止仅仅是眼前的蝇头小利。一个国家主权的得失、对外政策的制定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生死存亡、整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怎么能像账房先生算计眼前的几笔盈亏小账就作出轻率的决断呢?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立意高远”是国家制定战略的必要条件,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对战争的决.策、战略的制定这样的国之大事,不但必须深思熟虑、谋而后定,而且必须高瞻远瞩,对世界大势与中国的具体形势有正确的了解。否则,任何轻率的决策战略都经受不住历史的考察和实践的检验。不但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要明白这种检验是长期的、宏大的、深刻的、全面的,而不是短期的、个别领域的、表面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