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的5月27日,上海迎来了解放新生。上海战役不单单在军事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为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同时在政治上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具有悠久斗争历史的党组织和坚强的群众以及严格遵守入城纪律的解放军战士,互相支持,共同战斗。上海解放成为了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是时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关于“钳击吴淞,解放上海”的回忆,完整记述了上海战役从部署到开战到取得最终胜利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镌刻着初心和使命。
粟裕
部署
郎广围歼战结束后,我就把指挥的重点转到攻占上海这方面来了。
1949年5月初,总前委移驻京沪线上的丹阳城,我和张震率领三野机关自常州东移苏州,指挥上海战役。
中央军委和总前委考虑,由于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要求我第三野战军暂不要进攻上海,而且也不要靠近上海,不要惊动敌人,不使其过早地退出上海,以免仓促进去陷于混乱;同时令第二野战军主力集结于浙赣线休整,随时准备支援我三野作战,并准备应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这时敌军退守上海的部队,有8个军,25个师,加上军舰30余艘,飞机120余架,共20余万人。
守备上海的敌军妄图采取陆海空联合作战,实行固守防御。敌人的防御阵地,分为警戒阵地、主阵地、中心要点工事。主阵地有:月浦、杨行、大场、真如和浦东的高桥、高行等地,主阵地的前沿,距市区3至6公里。中心要点工事包括国际饭店、四行仓库、百老汇大楼(注:今上海大厦)等32座建筑物。整个上海,仅钢筋水泥的碉堡,就有4000余个。这些工事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请美国人、德国人修的,后来日本人、国民党军又加修过。
敌军将上海划分为沪西北、沪西南、浦东3个守备区。具体配置是:第123军及暂编第8师驻守太仓、昆山、青浦、嘉兴、平湖、金山卫之线;第52军驻守月浦、刘行、吴淞、宝山等地;第54军驻守真如、大场;第21军及第99师驻守江湾等地;第75军驻守虹桥、龙华;第37军驻守周浦及浦东市区和南汇之线;第12军驻守高桥、高行地区;第51军残部及7个交警总队驻守市区。从敌人兵力部署上来看,其防御的重点是浦西市郊之吴淞、月浦、刘行、大场和浦东市区及高桥、高行地区,借以保障吴淞和市区,维护其出海通路。在这些地区以钢筋水泥的碉堡为骨干,结合大量的土木结构的工事和蜘蛛网式的堑壕,外设多层障碍物,构成纵深达3公里的防御地带。为了扫清射界,平毁了距阵地1公里以内的房屋和树木。这些地区,靠近长江,可以得到舰炮的直接火力支援。而市区和沪西南则是敌人防御的薄弱部分。
我们打上海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打一场城市攻坚战,又不能把城市打烂了,要争取把上海基本上完整地接管过来。我们的一切作战部署及战法,都是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的。
上海战役经过图
从当时的情况看,打上海有三种方法可选择:
第一,围困战法。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对内地的若干城市采用了此种战法。但是上海情况特殊,上海有500多万居民,生活资料依靠外地运入,尤其是粮食和煤,所需数量很大,长期围困,人民不仅没有吃的,由于没有煤,不但机器不能运转,连自来水都没有喝的,人民的生活将陷入绝境。而敌军因有海上通道,我们围不死,而且我军渡江以后,应力争迅速解放全中国,所以,长期围困的战法不可取。
第二,选择敌人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实施突击。这一战法,虽避开了敌人设防的重点吴淞,伤亡也可能减少,但主战场将在市区,城市会被打烂。所以,这一战法也不可取。
第三,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吴淞,钳击吴淞口,暂不攻击市区。这样可以封锁敌人海上退路,并迅速切断敌人抢运上海物资的通道。如果敌人要坚守下去,必将为保护其唯一的海上退路而集中兵力在吴淞口周围与我军决战,如出现这一情况,就可避免在市区进行大规模的战斗,使城市少受破坏,达到完整接管的目的。吴淞周围是敌防御的强点。因此,这种战法,将是硬碰硬的一场艰巨的攻坚战,一场激烈的反复争夺战,我军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为了保存城市的完整,保护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必要的,值得的。为此,此案是我设想的最佳方案。
为了不打烂城市,当时我们还规定进入市区作战,应尽可能不使用重炮轰击。
由于接管上海的准备尚未做好,我们不得不推迟攻占上海的时间,敌人却利用时间在上海大肆抢劫物资从海上运走。5月6日,中央军委指示,为了阻止敌人劫运物资,可先占领吴淞、嘉兴两点,以切断敌劫运物资和退逃之路,但不改变推迟占领上海的计划,要我们部署进行。
中央军委的这一指示,与我们设想的第三种打法不谋而合。我们于5月7日巳时(注:旧式计时法指上午9:00至11:00的时间)上报了作战方案:以第29军并配属两个炮兵团攻占吴淞、宝山。以第28军主力控制太仓、嘉定。以第30军攻占嘉兴、嘉善、平湖、乍浦、金山卫之线。为防敌向南汇、川沙撤退,以第30、第31军进入浦东截敌退路。并预定12日、13日发起攻击。5月8日,中央军委给我和张震的复电说:“(一)同意7日巳时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二)和攻占吴淞、嘉兴等处之同时,派足够兵力占领川沙、南汇、奉贤,将敌一切退路封闭是很必要的。”军委此电同时发给了总前委。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我们于5月10日下达《淞沪战役作战命令》。战役预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2日起,钳击吴淞,断敌海上通路;第二阶段,待接管上海工作就绪后,向市区发起总攻,解放全上海。兵力部署是:以第9、第10两个兵团指挥8个军(以后又增调第23、第25军配属给第9、第10兵团)及特纵炮兵一部,从上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第10兵团之第28、第29两个军攻占宝山、吴淞,第26军攻占昆山、安亭,第33军结集常熟地区为兵团预备队,该兵团的后续任务是待命由上海西北地区协同第9兵团围攻上海;第9兵团之第20军攻占平湖、金山卫,打开向浦东前进的通路,第30、第31军向浦东挺进,协同第10兵团钳击吴淞,第27军结集嘉善地区,该兵团的后续任务是待命由东、南、西三面协同第10兵团围攻上海。
开战
5月12日,第29军占领浏河,当晚向月浦进击;第28军占领太仓、罗店等地,继续向杨行、刘行进击;第26军攻占昆山。13、14两日,我军连续向月浦、杨行、刘行之敌猛烈攻击。但敌钢筋水泥碉堡林立,构成了许多子母堡群,并配以众多的副防御障碍。以这些子母堡群为核心,筑成多道阵地,依托阵地进行顽抗,我军攻克一个地堡群,往往要付出重大代价。而且敌在海军舰炮、空军飞机的支援下,以坦克、装甲车为掩护,频繁对我军发起反冲击。因此,争夺十分激烈。15日,敌又调第21军及第99师增援。经几天激战,虽然我军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没有大的进展,仍对峙在月浦、杨行、刘行一带。
解放军在月浦一带进行巷战
我仔细地考虑了这种情况,觉得要加快战斗进程,就必须以锥形队形力求打开几个口子,由缺口透入敌之纵深。因此,16日我们调整了部署,并且下达了战术指示,指出:对敌永久性设防阵地的进攻,必须周密组织,选择敌突出、薄弱部与接合部,楔入其纵深,从敌侧背或由内向外打;集中火力轰击其一点,挖交通壕接近碉堡,以小群动作,轮番攻击;充分发挥炸药的作用,以炸药包开路;发挥孤胆精神,纠正集团进攻的方式。我进攻吴淞外围的部队,研究了这一指示,总结了前一段的经验教训,改变了进攻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第28军以小的伤亡,攻占了刘行等要点。
第9兵团之第20军于12日攻占平湖、金山卫后,进至松江地区。第27军进占青浦以东地区。第30、第31军于14日攻占奉贤、南汇。15日,攻占川沙。16日,攻占周浦。18日,逼近高桥。19日后,敌调其第75军增援高桥。在飞机及舰炮支援下,对我军频繁地进行反击。因这一地区河流多,桥梁多被敌人破坏,我炮兵跟不上去,仅靠轻火器与敌反复冲杀,部队伤亡较大。23日,我炮兵赶到,对高桥以东海面之敌舰猛烈轰击,击中7艘,余舰远逸。我控制了高桥东北的海面。
自我钳击吴淞以来,敌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陆续从市区调来吴淞及高桥3个军,市区更加空虚了。这对吸引敌人在郊区作战,保持城市的完整是很有利的,完全符合我们在战前的设想。但吴淞口两侧濒江临海,正面狭窄,河流纵横,我兵力展不开,优势难以发挥出来。所以每攻克一点,伤亡消耗很大,战役时间拖长,而市区虽然已经空虚,因受接管准备时间的限制,不能乘虚攻占。
有鉴于此,5月18日辰时(注:旧式计时法指上午7:00至9:00的时间),我与张震联名向中央军委、总前委建议:如对沪攻击已不受时间地区限制,我们意见是四面八方向市区发起攻击。北线力求楔入吴淞,而以第9兵团主力先解决苏州河南与南市之敌,尔后会攻苏州河北。如此实施,则我楔入敌之纵深不致被动,惟不知接管准备与其他方面是否已准备完毕。
解放军沿沪杭路向上海前进
当日,总前委复示:“进入上海的政治准备业已初步完成,攻占上海的时间不受限制。”19日,又得到中央军委电示:“在上海已被我军包围后,攻城时间似不宜拖得太长。你们接收准备工作已做到何种程度,是否可于5月25日前后开始攻城。”于是,我们制定了总攻的部署,并于21日午时(注:旧式计时法指中午11∶00至13∶00的时间)上报了军委。部署将总攻分为三步:第一步全歼浦东之敌;第二步夺取吴淞、宝山及其外围阵地,完成对苏州河以北地区敌军之包围,攻占苏州河以南并沪西区及南市区全部;第三步聚歼可能溃缩在苏州河以北、吴淞、宝山以南的江湾地区之敌,达成全部攻占淞沪全区之目的。这个部署上报后,军委于22日复示:同意21日午电所述之攻沪部署,望即照此执行。
23日,我侦悉汤恩伯已率其一部兵力逃到吴淞口外的军舰上,苏州河以南仅剩下7个交警总队。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判断敌将撤离上海,便决定当晚发起总攻。第一步和第二步攻击计划,同时进行。
24日,第20军攻占浦东市区;第27军攻占虹桥及徐家汇车站;第29军攻占月浦南郊之小高地。敌为保住海上的逃路,以4个营的兵力在8辆坦克支援下,向我月浦南郊之小高地反扑,并将已调至高桥的第75军一个师,调回月浦增援,但未能阻止我军之攻势。
24日夜,第27军由徐家汇、梵皇渡路(注:今为万航渡路)之线攻入市区;第23军由龙华附近攻入市区;第20军主力从高昌庙西渡黄浦江攻入市区。25日晨,我军攻占了苏州河以南的市区。当晚第30、第31军攻克高桥。敌殿后部队指挥官派员与我接洽投降。我一面派人与其接洽,一面令各部迅速向各攻击点猛插。
26日,各部攻占吴淞、杨行、宝山、江湾、大场及苏州河以北之市区。当日,敌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率残部向我投诚。27日,肃清了在市区的残敌。至此,上海战役胜利结束。6月2日,我军解放崇明岛。总前委在《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赋予我第三野战军的任务全部完成。
解放军向残敌发起进攻
这次战役,在上海外围特别是吴淞口地区,打得十分激烈,用的时间也较长。但在市区打得并不激烈,用的时间也较短,这样,既歼灭了大量的敌人,而市区也没有遭受大的破坏。这正是战前我们期望的最佳结局。
胜利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上海党组织的作用,上海党组织有悠久的斗争历史和坚强的群众基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们为解放区输送了大批干部,帮助采购、转运了大量物资、药品,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在上海的解放中,他们更做了大量艰苦扎实的工作,是我军解放上海的坚强内应。战斗发起前,他们对上海敌人的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火力分布等作了周密的调查,绘制成图,送给了我军。攻城战斗发起后,他们组织了工人护厂,学生护校,保护公共财物,维护社会治安,积极支援上海的解放斗争,使上海在攻城战斗中,没有停过电,没有停过自来水,电话局照常工作,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迹。
战上海的枪声刚停,我们接管的工作人员即随部队进入上海市区。在地方党和群众配合下,按系统有秩序地展开了接管工作。参战部队,除担负警备任务者外,立即撤离了市区。进入市区的机关和部队,严格遵守城市政策纪律,坚决执行“约法八章”,并把后方置于15公里路之外。当时正值梅雨季节,部队露宿于阴雨连绵的街道上,吃的是从15公里路外送来的冷饭。在币制未有明确规定之前,不购买物品。同时积极维护社会秩序,制止不法行为,打击敌特破坏活动,收容散兵游勇,保护公共财产,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外国侨民等。我军的这些行为,得到上海市各阶层人民的拥护、爱戴和赞扬,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所以说上海战役我军不单在军事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同时在政治上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上海市民欢迎解放军的场面
上海解放是继南京解放后又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它的意义,正如当时新华社社论所指出的:上海解放,表示了中国人民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结束了国民党二十余年的反动统治;也表示了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结束了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因此,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日月新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