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在鄂尔多斯,最具当地文化特色的地方是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吉思汗祭奠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且在此建成了成吉思汗陵国家森林公园,可谓是陵园、祭奠、景区、公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彰显成吉思汗文化的丰富而深刻内涵。
一、陵园、祭奠、景区、公园简介
在《鄂尔多斯大辞典》,有“成吉思汗陵园”和“成吉思汗祭祀”辞条;在《鄂尔多斯市地名志》,有“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和“成吉思汗陵国家森林公园”地名。根据这些辞条和地名,能够比较全面了解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巴音昌呼格草原上,是祭祀和拜谒成吉思汗的地方。1953年政务院批准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成吉思汗陵园,1954选址并奠基,1956年建成。成吉思汗陵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吉思汗陵园,以蓝天绿草之间巍然屹立的具有蒙古民族建筑风格的3座相连接的金碧辉煌的陵宫大殿为主体,整个建筑群包括供奉成吉思汗战神的汉白玉苏勒德、陵园入口标志门牌楼、九十九级台阶式吉祥步道、成吉思汗出证铜像、记载成吉思汗及成吉思汗陵历史的碑亭、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展馆、长生天象征物阿拉坦嘎达斯(星座)、纪念成吉思汗的甘德尔敖包等。成吉思汗陵宫建筑不仅保留了草原蒙古包和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形状特点,而且结合了多民族建筑风格,成为现代蒙古民族代表性建筑。
成吉思汗祭祀,是成吉思汗八白室祭奠、苏勒德祭奠和成吉思汗圣物祭奠的总称。成吉思汗祭奠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蒙古民族尊重宗教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平等的特征,在成吉思汗《大札萨》中就有“凡宗教,一律尊崇,且不得有厚此薄彼之行为 ”的法典条文;蒙古民族更崇拜英雄人物、遵循自然法则,“全体蒙古的总神祗”的本质内涵,是对长生天、英雄人物的崇拜,这比宗教领域里对“神”的膜拜,要更理性、更可贵、更具人性化。恩格斯认为,“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的多,高尚的多, 因为‘神’只不过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蒙古人对“天之骄子”的崇拜,就是对英雄人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崇拜,是对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的理解,也包涵着对长生天以及整个宇宙自然的好奇、向往、热爱、敬畏、仰慕之情。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世界上维一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内蒙古龙头旅游景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的两大核心区域是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祭祀区。主要景点有:气壮山河,舞出成吉思汗的跃马横空;铁马金帐,绘出成吉思汗的旷世出征;亚欧版图,奏响草原帝国的文明统一;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现马背民族的壮阔史诗;天马丰碑,仰望圣主的英雄大爱;陵园圣祖祭祀,递及达尔哈特的世袭罔替和八百年的圣灯不熄;苏勒德昂首凌空,映照长生天的傲然徽影和成吉思汗精神护佑万民。阿拉腾甘德尔敖包、鄂尔多斯敖包、鄂尔多斯那达慕中心、天骄蒙古浩特、布拉格浩特等呈祥着草原人追逐幸福的梦想,体验着跨骏马驰行草原的激情,尊享着游牧人穹庐奶酒的风情,唱诵着成吉思汗文化的如饴欢歌。
成吉思汗陵国家森林公园,建成于2015年。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大陆地区各类别森林公园中的最高级,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成吉思汗陵国家森林公园,由成吉思汗陵和红碱淖两个片区组成,成吉思汗陵片区规划面积349平方千米,红碱淖片区规划面积37平方千米,总面积386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积30.7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53%。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兽类6目11科31种,鸟类17目41科148种,两栖类1目2科4种,爬行类3科9种;有维管束植物62科301种,裸子植物3科7种,被子植物58科292种。公园内水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风景河段、内陆湖泊、沼泽湿地。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成吉思汗陵园、祭奠、景区、公园四合一的融合发展中,陵园与祭奠是基于成吉思汗陵形成的文化,侧重于历史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英灵,八百年“神灯”不灭,万里迁徙“陵寝”还在,由此可见鄂尔多斯人的忠诚、智慧和坚强。在祭奠成吉思汗的地方即成吉思汗陵,开发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建成了成吉思汗陵国家森林公园,展现出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由此可见鄂尔多斯人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
鄂尔多斯人对成吉思汗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也在不断扩展。例如,由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主办、成吉思汗博物馆和成吉思汗基金会承办的内部期刊《成吉思汗研究》,不局限于成吉思汗“陵”研究成吉思汗八白宫、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等,而是更全面更深入研究成吉思汗文化,努力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成吉思汗文化、鄂尔多斯文化、蒙元文化。
(一)陵园与祭奠的文化传承
成吉思汗陵园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陵园与祭祀密切相关。成吉思汗陵园源于成吉思汗祭祀宫帐,而祭祀宫帐源于成吉思汗建立的众多宫殿鄂尔多斯。据《鄂尔多斯大辞典》:“成吉思汗鄂尔多,是指成吉思汗汗廷和祭祀宫帐”。由此可见,汗廷宫殿与祭祀宫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成吉思汗时期,汗廷宫殿是众多的,可称为鄂尔多斯;而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祭祀宫帐是零散的,是鄂尔多(早期称斡耳朵),应该称为宫帐、八白室、陵园等。
在成吉思汗时期,四大鄂尔多即“鄂尔多斯”是汗廷“众多的宫殿”,分布于蒙古高原克鲁伦河、阿尔泰山等地,当时起着蒙古帝国都城作用,是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汗廷宫殿鄂尔多变为祭祀宫帐鄂尔多。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成吉思汗季子、大蒙古国监国托雷为成吉思汗建立“白色宫帐”(白宫),全国上下进行祭奠。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即汗位,在都城哈拉和林建立成吉思汗祭灵白宫,使成吉思汗祭奠逐渐扩大。1264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元上都建立成吉思汗“失剌斡耳朵”(黄色宫殿);1266年,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可见,蒙元帝国“一帐三城四都”即一帐鄂尔多斯,三城哈拉和林、元上都、元大都这四个都城均有祭祀宫帐鄂尔多。
元末至北元初期,蒙元帝国都城元上都、元大都、哈拉和林先后被袭击、摧毁。北元初期的14世纪末,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祭祀宫帐的部众,带着具有成吉思汗众多宫殿和祭祀宫帐象征意义的八座毡帐(八白室),离开蒙古高原,经过了长达二百多年流动迁徙岁月,以鄂尔多斯部落的称谓登上历史舞台,最终驻牧鄂尔多斯这个地方。
公元1649年,清朝将驻牧鄂尔多斯这个地方的鄂尔多斯部,划分为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中旗、后旗,右翼前旗、中旗、后旗6个旗,始置伊克昭盟,封额磷臣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札萨克多罗郡王,兼任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额磷臣从黄河南岸的伊克昭迁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中部,并将成吉思汗八白室同时迁移至他的封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中部伊金霍洛。当时,成吉思汗八白宫及祭祀圣物分布于鄂尔多斯各旗。
1956成吉思汗陵园落成,宫帐变为陵园,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地的奉祀之神,全部集中于成吉思汗陵供奉。
(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在“成吉思汗鄂尔多”中,由汗廷即众多宫殿鄂尔多斯形成了成吉思汗都城文化,由祭祀宫帐(白宫、黄色宫殿、八白室等)形成了成吉思汗陵园和祭祀文化。在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鄂尔多斯文化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不是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的祭祀宫帐鄂尔多,而是成吉思汗亲自建立的蒙古帝国都城众多宫殿鄂尔多斯,这也是成吉思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在成吉思汗陵园、祭奠、景区、公园四合一的融合发展中,特别是通过全域旅游,把现代名城鄂尔多斯当做一个全景化的系统性的旅游景区,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的具有科学文化内涵的旅游业,从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时,更需要综合性系统性研究科学文化。例如,坐落于现代名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蒙古源流旅游区、鄂托克钱币博物馆、成吉思汗广场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现着成吉思汗文化、鄂尔多斯文化、蒙元文化,而且从古代都城到现代名城,鄂尔多斯文化原本就是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成吉思汗旅游区侧重于成吉思汗祭祀宫帐鄂尔多(八白室)文化,蒙古源流旅游区侧重于成吉思汗汗廷众多宫殿鄂尔多斯文化,是蒙古族城市文明的组成部分。蒙古族不仅有草原游牧文明,还有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从蒙元帝国都城来看,有一帐三城四古都:“一帐”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众多宫殿鄂尔多斯;“三城”包括窝阔台建立的都城哈拉和林以及忽必烈创建的元上都、元大都,它们共同成为成吉思汗子孙三代的“四古都”。从商业文明来看,蒙古族率先使具有社会权力和国家信用的纸币成为主体货币,这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个创举,内蒙古首家钱币博物馆即鄂尔多斯市鄂托克钱币博物馆能够展现这一点。就成吉思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而言,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市政大楼前的重要位置的成吉思汗广场雕塑,其《海纳百川》体现内涵、《闻名世界》展现外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当收到每年蒙汉文各出版四期的《成吉思汗研究》2022年度约稿函时,便写了四篇系列文章:“成吉思汗陵——陵园、祭奠、旅游、公园四合一”“蒙古源流旅游区——展现一帐三城四古都文化魅力”“鄂托克钱币博物馆——率先使用纸币是世界货币史上的创举”“成吉思汗广场——海纳百川内涵与闻名世界外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