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对朝鲜战争的各种叙述和评论中,大多数都集中在西线,东线是很少被人关注到的,所以九兵团在朝鲜并不算很出名。原因也不难理解,长津湖战役连九兵团自己都认为没打好,志司也认为没打好,宋时轮甚至扬言要把26军撤编,兵团司令部战后给军委和志司的总结报告几乎可以当成检查来看。
直到这些年对长津湖战役的研究多起来了,长津湖战役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这是唯一一次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整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团的战役,也是最接近于全歼美军一个师的一次机会,之后的三次战役再没出现过这样的机会,哪怕是五次战役动用三个兵团的大规模攻势,也没有捕捉到这样的机会。
这样就让长津湖战役的意义越来越突出,但同时留下的遗憾也让今天的人唏嘘不已。尤其是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播,九兵团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甚至是非议。其中不少人都在批评宋时轮的指挥,认为是他指挥不力,未能完成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的目标。包括以前一直说的冬装问题,现在也有不少人在翻案。
但客观一点说,二次战役是九兵团入朝之后的第一战,就担负这样艰巨的任务,而且本来是辅助性的任务,却突然变成了主攻,面对的对手又不是国民党军那种特别熟悉而且好打的对手,而是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都非常高超的美军,又是在陌生的地形环境和战场环境之下作战,后勤保障能力低下,物资供应不及时,对对手的战术战法不熟悉、不了解,能打成这样,其实已经不容易了。
每个部队到一个新的战场环境之下,都要先熟悉战场和对手,然后才能寻找到对手的破绽和弱点,捕捉到更好的机会。志愿军各部队都一样,即使今天许多人在表扬的四野部队十三兵团,其实也是一样的。一次战役的时候,38军穿插敌后,路上恋战就是典型的四野部队作风,有好处捞的时候要坚决捞一把,听到前面有个黑人团就不敢前进,也是同样典型的四野将领比较常见的怕硬拼的作风。
十三兵团一次战役之后总结,同样被彭德怀骂得狗血淋头,甚至扬言要把三十八军梁兴初“斩马谡”,但有了一次战役的经验,到了第二次战役,四野各部队表现就比较好了,三十八军一战打出了万岁军的威名。但这是38军入朝之后的第二战,没有一次战役的拉胯和教训,第二次战役能不能表现如此出色,也不好讲。
十三兵团之所以之后越战越强,恰恰是因为一直在朝鲜作战,一直到四次战役结束之后,才调回后方修整补充。而九兵团在二次战役中伤亡惨重,战役结束后就被调回后方修整补充,一直到五次战役才又再次参战,表现就好多了,无论是前期的进攻还是后期的撤退,都比刚入朝的三兵团和十九兵团要强不少,说明这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志愿军在战争中学习和提高自己,美军也一样。四次战役就开始尝试用小股部队穿插迂回志愿军后方,但不甚成功,到五次战役中大规模运用,取得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一支千把人的部队从志愿军两个师的缝隙中间穿插过去了,迂回到志愿军身后,最后包围了落单的180师。而180师之所以落单,和19兵团部队撤退时没有及时通知友邻部队是有关系的。
那么同样的,如果之后还继续打前面五次战役那种大规模的运动战,即便是五次战役中遭受严重损失的三兵团,或者是19兵团,都有希望表现得更好,就是因为他们刚一上战场,对对手没有直观的了解,就直接打大仗,缺乏经验。九兵团的情况也一样,如果五次战役之后继续打大规模的运动战,也可能会表现得更好。
但问题是五次战役之后没打大规模运动战了,变成阵地攻守战了,也就没有然后了。同样,如果一次战役之后十三兵团直接被否定,或者三十八军被否定,调回后方整补,情况也就不一样了。但同样也需要说的是,作为三野入朝第一个兵团,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整体来看战场纪律还是很好的,各部队都在积极完成任务,没有出现三十八军在一次战役中有好处就捞、有强敌就躲的情况。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批评宋时轮长津湖战役中指挥有问题,尤其是平均使用兵力的问题,但由此直接上升到怀疑他的能力,这就不合适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军逐步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一次出场没打好,就直接否定一个高级将领,这不科学。如果因为二次战役就可以直接否定宋时轮,那么一次战役之后就可以直接否定梁兴初,就没有之后的万岁军了,五次战役之后就可以否定王近山了。
用毛主席的话说,这其实也就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犯了错误不可怕,改了就是好同志。战争尤其如此,每个高级将领刚到一个新战场,面对新对手,都需要先了解对手,摸索和积累经验,然后才能逐步提高。如果因为一场仗没打好,就把一个高级将领直接否定,那就和崇祯的做法一样了,不可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