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改透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美好”“美丽”得到充分重视,也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一个努力目标。落实到教育事业上,倡导美、引导美,塑造美丽国民、美丽社会、美丽中国,也是一项需要充分重视、细致落实的宏伟事业。
“美”获得了充分重视、突出强调
十九大开幕当天,我正在参加第6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大会,在微信中看到了朋友第一时间转发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当天就读了3遍。阅读过程中不断有一个字跳入眼帘——“美”。我的印象中,其出现的概率之高,是在以往历届报告中所没有的。出于做研究的习惯,我统计了一下:“美”这个字眼儿在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27次!由此可见,美丽中国与美好生活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强调。
我进而将出现“美”字的句子集中起来,发现总书记的报告已经将“美”涵盖在了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领域中。如果说,各项事业的重要性均在相关领域的段落中得到表述的话,美的重要性则在各项事业中均有表述。特别是把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聚焦在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矛盾上。由此可见,“美”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获得了充分的重视、突出的强调。
十六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七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加了“和谐”二字;十八大报告则延续了十七大报告的这一表述;十九大报告中,相应表述则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加了“美丽”二字,明显而且坚定。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当前发展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全党奋斗目标。
以艺术教育提升国民文化艺术生活水平
远观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当我们提及强汉的文景之治、盛唐的贞观之治,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我们在想到当时的国力强盛的同时,也自然会联想到这些时期文化的繁荣与艺术的辉煌——可以说,以文化艺术事业为核心的美好生活,是一个民族伟大兴盛的标志。
近看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从站起来后,开始富起来、强起来了,取得了世人公认的巨大成就。而客观地讲,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综合实力增强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因“美”的缺失而产生的问题——有的地区环境脏乱差,有的商业广告还显低俗,个别城市景观的品味不高,一些“文艺作品”还有待琢磨……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意识到:“美”在发展过程中,的确不可缺位。这就是总书记报告中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在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表现。
因为国家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已经位居全球第二。
当我们的高铁、互联网经济、军事、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时,与之还不匹配的是国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知识创新能力较低、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仍然可以部分地归结为国民审美素质以及艺术修养不高。这就是总书记报告中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国民素质结构中的一部分表现。
可以说,没有充分强调“美”在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缺少“尚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国民艺术教育的相对缺失,则是导致国民审美素质不高的重要根源。
时至今日,我国中、小学校里的音、体、美等艺术类课程,其受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音、体、美等课老师相对缺乏、开课不足,专业艺术院校办学人才目标与城乡基础教育对艺术教育师资的需求还存有一定偏差的现象。这就是总书记报告中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以后,如果不快速提升国民文化艺术生活的话,还会滋生出很多之前不容易预想到的问题——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如果不释放在高雅的精神生活中,就会沉迷于低俗的感官刺激里。一个庞大的国民群体,靠什么提升并保持他们生命的质量?靠什么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应该是高水平的精神生活与文化艺术的享受。当市民在大街上跳广场舞而产生扰民问题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就是国民缺少文化艺术设施与高素质文化生活的迹象,这就是总书记报告中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文化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伦敦西区一百余座剧场,纽约曼哈顿岛有一百余个剧场,莫斯科一个城市中有二十多个职业交响乐团,仅仅60万左右人口的澳门特区也有一个职业交响乐团、一个职业民乐团、每年举办澳门国际音乐节……可以这样说:国民审美素质、艺术修养与文化艺术生活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文明水平的标志;审美素质不足、艺术修养差、文化艺术生活水平低,将严重阻碍一个国家成为伟大强国的步伐。
建设“美丽中国”,艺术教育要勇挑重担
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目标,为艺术事业与艺术教育事业提出高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如果,那时我们的音乐文化生活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实现60万人口拥有一个交响乐团的目标,那么,一个13.8亿人口的文化大国,就需要建设2300个职业交响乐团,以满足适龄公民每人每年仅仅听一场音乐会的需要;还需要培养100万名音乐教师,以维持幼儿园大班与27万所中、小学音乐课的正常开课;需要400万~500余万名器乐教师,以支撑1.2亿孩子接受每周一次的器乐学习的要求……
自童年开始,每个人在成长阶段至少要学一件乐器,要接受以音乐教学为抓手的艺术教育。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适当年级,一定要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就像孩子一定要接受科学教育一样,孩子也同样要尽量接受艺术教育。每个孩子都尽可能习得一项艺术特长,应该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常态;每个国民都享受艺术,应该是国民基本文化生活的常态。
通过音乐教育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幸福;通过艺术教育,提升感性能力、感性素质和感性智慧,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铺路,为创造美丽中国夯实高素质国民基础。这个理念应成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共识,成为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的教育理念。在中国,这个趋势已经形成,在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这个常态将会加速到来。
但是,目前中国的音乐教育从总体上距这样的状态还相去甚远。不仅距普及乐器学习这个“量的目标”有差距;距离让每个孩子通过音乐教育热爱艺术这个“质的目标”也存在距离。聚焦当下国民的艺术文化生活,实现十九大提出的第一阶段宏伟目标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十九大报告对“美”的强调,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在呼吁艺术事业大繁荣、艺术教育大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事业的宏伟前景。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礼乐之邦”社会理想的古老国度、有着五千年辉煌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即的时代,成为文化大国,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然趋势!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发展艺术教育,提升国民艺术文化生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这是每一个艺术事业与艺术教育事业工作者需要承担起来的重担!
(作者:周海宏,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