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批冯导的第二篇文章,我好像跟小钢炮钢上了,其实我真没这个想法。这次说《1942》,该片是冯小刚的呕心沥血之作,惜乎叫好不叫座,未得到市场的认可。推想起来,可能是冯导卖私货的名声过于响亮。虽然观众看不清冯导的套路,但对冯导倾注全部心血塑造的主角——东家大善人,本能地缺少一丢丢共情。
《1942》这样一部时代悲剧,难道也有私货吗?片中张国立出演的东家本是大地主,“地主”一词似乎是原罪,但冯导用尽春秋笔法,电影中东家先是因为穷人抢粮而致贫,不得不逃难,然后在逃难过程中被乱兵抢走了大车牲口和粮食,儿媳和老婆相继饿死,唯一的十七岁学生女儿为了让他活命而卖了自己,走到最后,孤家寡人的东家捡了一个小女孩,与之相依为命,迎来新生。先不说其中有卖惨的嫌疑(举例说,地主从不乏看家护院,对付抢粮的灾民,至少有九种办法),冯导一系列微操,成功地让观众得出一个结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但冯导志不仅于此,东家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点明了中心:“别看我现在什么都没了,我知道如何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跟着我,十年后你还得管我叫东家。”
这话怎么看呢?意思是不管民众多坏,时代多惨,国家的前途,还是系于东家这样的善人身上。冯导理虽糙,却也算言必有中,不信看看今日乡里,发家致富的,有头有脸的,一翻家谱,七十年前多半是黑五类子弟(《平凡的世界》中先富起来的人多为前地主金姓,孙少安只是异数)。
先不讨论那么多政治不正确,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变成财主的秘密是什么?电影中东家吹牛说自己照样当东家,他跟前的长工像条狗似的附和着说,自己还给他当长工。时代毕竟不一样了,民众层次也高了,看客是否也常常睡不着觉,想着我们这样普通打工的,只知道给人打工挣点辛苦钱,如何是个了局?有人归因于所谓“富人思维”,说富人之所以是富人,首先是在观念上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要成为穷人,而只是考虑怎么去做来成为物质富有的人。这是屁话,这种唯心主义的“富人思维”是最不值钱的,陈大师的成功学的课程上大把有得出卖。
真正的原因,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文章《高利贷下的闽粤农民》中可见一斑。文中详述农村高利贷,年利率最低的百分之二百,最高的达百分之四千,例如广东梅县松源乡乡人王焕章,十年前向同宗王筱舟借款十二元,规定每年需纳息谷四斗,就一直纳了十年,合共四石。以现在谷价计值八千元,十二元的本,十年积累息金至八千元,这是今天农民生活的真实缩影。借款时,通常要押田地,农民还不起利息时,就只好把田地低价变卖抵债了。因此,农民破产、土地兼并,到处不绝。农民生活绝顶痛苦,不难想象。闽粤省县和军事当局,对这种危机也颁布种种法令,然而法令要从上到下,必然通过保甲长,可是这些先生们要么自己就是高利贷主人,要么与高利贷主狼狈为奸、上下其手。读者要问,这些农民既然渴求资金,为什么不去向政府银行借贷,偏要和高利贷打交道呢?确实,发展农贷是舒畅农村金融的有效途径,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简单。这里,只说一句: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政府农贷这么一回事,因为农贷资金大多数成为高利贷主人的“准备金”了。
好一派民国范儿!《1942》的善人们,正是民国之“美政良俗的基础”——“地方绅士”阶级,是国家在基层农村征收“皇粮国税”的工具,是国家财政金融的依赖对象和运作基础,想不发财都难。
善人们掌握“银根”的历史,起码要追溯到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推行,地方豪绅一方面成为国税征收的组织者,同时,国家也将白银铸币权下放到了“民间”,白银就是这样被垄断到基层豪绅手中的。鸦片战争之后,善人们在帝国主义冲击下的乡土中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随着1840年后一轮接一轮军事战败,清政府面临着巨额赔款的压力,向地方和基层征要的任务空前加剧了,随之而来的是,作为“包税人”的善人们的权力空前加强了。国家分配的征税任务被士绅转移给处境更差的农人,从而使得村庄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缴纳不起,就只有向士绅地主借贷,于是,高利贷取代了地租,成为地主阶级的主要获利手段,而一种以放债为业的“资本家化的地主”,即“金融地主”便在基层壮大起来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地方团练成为清王朝维护自身统治的强有力的武器。通过举办团练,掌握着银根的地方士绅有了自己的武装。有钱又有枪,基层豪绅地主阶级,就是这样成为近代中国最强大的社会势力,而各路军阀的总根子也就是基层的豪绅地主。这些成功人士经常说一句话: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1942这样的大灾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就是一个大大的良机,一张大饼甚至可以换个大姑娘(见《淮海战役》),买百亩良田也许花不了平日的十分之一。
重要的是,要致富(成为资本家),不能只掌握生活资料(工资再高也是不成的),还要掌握生产资料(土地,厂房,机器,活劳动等)。
不信请看我等干饭人在工厂里996,牺牲了大部份生命,到头来有几人能够成为资本家(不要相信马爸爸的神话,人家九几年就能够出国了)?甚至一个工人勤勉地储蓄,一辈子辛苦也不用指望买到在这个城市定居的房子,更不可能成为资本家。
其实马克思早就说了,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中,即使经济秩序是公正的,是法制的,充分体现“自由、民主”的原则,其结果也必然是不公正的。马克思说,这是由于市场出现了一种特殊商品,即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力。这种活劳动力具有创生新价值的无限能力。但资本家在购买这种劳动力时,所付出的市场价格,是社会平均工资(即劳力自然生产与再生产的生理消耗补偿物)的价格。资本家在购买有创新功能的劳动力时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用低谦的工资购买了具有无限创造潜力的活劳动能力。在极少数人支配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工人拿到的报酬只够让他补充每天工作的全部消耗、全部能力。差额进了资本家的口袋。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善人们发家致富的秘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