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教育走过了一段迷茫时期。正如梁小斌的诗歌所说:“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一股历史及意识形态的回潮冲淡了既有的理想和信念,美与丑的概念开始混淆甚至颠倒。当然,加之某种利益集团的有意“设计”,这股回潮甚嚣尘上,来势汹汹。
然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教科书事件”一下子让很多人看清了如果真的“丢掉了钥匙”会发生什么。
这里有很复杂、很深奥的道理。青年,请耐着性子听我说完下面的话吧——
从总的方面来说,人类社会实际上只有两种对立的价值观。
第一种价值观认为:人类社会就应当遵循“二八定律”,让少数人掌控着财富、科学、文化、教育,而大多数人只配被驱使、被奴役、被安排命运。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国家也是一样,就应当让发达的国家来制定规则管理世界,弱小的国家只能服从,只能在“被安排”之下苟且偷生。仇富、反智是人类社会一切动乱、罪恶的根源,穷人是犯罪的主体。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允许任何人都能够凭着个人奋斗“挤进”占人口总数二成的“上流社会”而成为新的精神贵族来参与财富和文化的统治。
第二种价值观则认为:是劳动者通过劳动,为这个世界提供了食物、产品和各种服务,其它的精神产物比如哲学、文学、科学等等,都是劳动活动的衍生物或劳动经验的抽象。文化教育尤其是科学技术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因此劳动者才是世界的主人。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别。所有的人在政治、文化、教育上都应当是平等的,物质财富应当按劳分配,公平交易。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两极分化才是人类社会一切动乱和罪恶的根源。
每个人都在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中做着选择。文学,就是要关照这两种价值观驱使下的人的心理、言行及生活状态的“众生相”;并进行典型化的创作。这就是“文学即人学”的道理。
人性是复杂的。不是说Men are both angel and devil(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吗?实际上,这个“天使和魔鬼”在具体人身上的表现是相当复杂的。
在曾经拥有财富天堂的人群中,确实有些人选择了“第二种”价值观。他们主动放弃了已经拥有的财富和文化教育上的垄断地位,甘愿去做一个“流自己汗,吃自己饭”的普通劳动者。有一些先行者不但走入到普通劳动者的队伍之中,还义无反顾地为穷苦劳动者的翻身解放而流血牺牲、忍辱负重,哪怕是蒙冤受屈也无怨无悔。还有一部分人在失去了既有财富之后,哪怕转胎三生三世也要誓死夺回自己原有的“天堂”。即便他们现在已经拥有了财富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依然满怀愤恨,还要对历史进行清算。有的则先是同情劳动者闹翻身的斗争,做过一些贡献,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冲击之后又“悔不当初”了,同样也要找回自己“那段已经失去了的历史”。
已经翻身的穷人呢。有的还在坚守“初心”,为着人类共同的理想继续奋斗着而不计名利得失;而还有更多的人则认为既然自己已经有了攫取财富的机会为什么不去攫取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经地义。诚如阿Q所想,凭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他们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种”价值观并成为虔诚而狂热的信徒。
两种价值观驱使之下的所有这些心理、观念和行为,都会以“文化”的形式进行宣示和抗争。而这种宣示抗争的众生相,正是文学典型化的基础,文学创作的土壤。
什么是新时代的文学教育呢?
完全无须背书。笔者的结论就是:
新时代的文学教育就是站稳人民的立场,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学鉴赏知识、文学创作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民众的阅读及创作能力。让文学像吃饭喝水一样融入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人人都是阅读者,人人都是评论者,人人都是创作者的“人皆写手”的目标(这里的“写”是“读评写”三位一体的)。只有在“人皆写手”的基础上,才会诞生出真正的、无愧于时代的文学大家来。
2022年月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