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话总离不开“道理”:
你把你的道理说来听听。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你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然而,究竟何谓“道理”却又不得不费一番考量。宋诗有句“此道要琢磨,苦语费思索。”
我是淮南人。自然知道“道理”一词最早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原道训》说“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据我所知这就是“道理”一词最早的出处。
“道”的概念形成,最早则源自《老子》(即《道德经》)。《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虽然有不同版本,后人在解释这句话时有歧义,但有一点是统一的: “道”的本义无疑是指“路”。进一步被引申为各类事物发展所必由的“途径”或者“方式”,也就是“客观规律”。 “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无形无相,而“理”则是对“道”的一种抽象,一种主观表达。合乎“道”的表达才称之为“理”。违背“道”的表达那就是“谬”了。谬,背离了事物的根本,不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又称为“歪理”、“谬论”。
世上360行,行行都有各自的道理。文学自然也不例外。说到“文学教育”便离不开文学的道理。
什么是文学的道理呢?
文学的利益属性就是文学的第一大道理。不是说“文学即人学”吗?不是说文学就是要写人性吗?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就是人性的一般规律。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
符合人性“趋利避害”一般规律的抽象,就是道理。违背“趋利避害”一般规律的主观表达,则是“歪论”。
在人类社会之中,利益的半径有大小之分。个人——家庭——族群——国家——人类。作为个人,你所追求的利益半径越大,其真理性越强。小半径利益叫作“私”,大半径利益谓之“公”。这个“大”“小”是相对的,因此“公”“私”也是相对的。公与私始终处于相互矛盾并相互转化的运动之中。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则是“至公”,“大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及精神的最高境界。
具体到个人,每个人的追求都是不同的,趋利避害的表现也是各异的。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众生万象。
文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把这个众生万象如实地表达出来。
利益是个纲,纲举目张。只要抓住了“利益分析”,你就抓住了洞察人心、理解社会万事万物的钥匙。
然而,作家也是人。作家自身也有其利益的追求,其利益半径也有大小之分。因此,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超“利益”的“纯文学”。
所谓“超利益纯文学”,只不过是某些作家自我标榜,自我绝对化、神话的一种说辞而已。
作家通过典型化表现社会现实中的利益纠葛现象以及身处利益纠葛中的众生百态。
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家的价值观及其情感脉络。
这便是文学利益属性的意义所在。
2022年月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