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诗起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清大致是对的,因为诗歌到了明代的确已近死亡,但到了清代又有了些新气象,说它起死回生也不为过。
清代是有好诗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不必说了,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道尽书生意气,何等的气盖豪迈!然而笔者最佩服的还有一人,既毗陵七子之一黄景仁。
黄景仁字仲则,生于乾隆年间,黄庭坚后裔,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与龚自珍、袁枚、郑板桥等人齐名。景仁和孟郊一样出身贫寒,四岁丧父,聪慧过人,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翁方刚称其:故其为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淩、厉、奇、矫,不主故常。袁枚《访元遗山论诗绝句》中说:“中有黄滔今李白,《观潮》七古冠钱塘”。笔者不才,少时读其《杂感》一诗,只记得“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二句。近日购得一册《两当轩集》,查看了一下,整首诗是“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这位前清老先生,当年也算的上娟狂标世,嫉恶如仇了。虽然才高八斗,却一生过得不顺畅,少年成名却屡试不第,以至于四处奔走,贫困潦倒,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
景仁先生比较有名的还有《偶成》一诗,更是道尽了满腔幽怨。“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一边是千家笑语,守岁迎春,贪恋人间情味的人,迟迟不肯睡去,要把这生命中的狂欢好好消受一番。一边是满腹惆怅,感叹年华似水,忧心楚楚满腹牢骚的诗人。孤独无助之下,独自人悄然走出户外,独自立于市桥之上,孤寂落寞,没人注意,似乎尘世间,人与人相交,能述说的仅仅是片刻的辰光,一两桩人情世故而已。
这样的意境,仿佛使人伸手既触,这样的孤情何处再去寻找!诗人面对喧嚣吵闹的尘世,选择了远离,选择了独立,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仰望天上的星星,化作心中知己,在这浓重的夜色里,一身一世一情怀,道不尽世态炎凉,满腔幽愤,只可惜书生无用,剩下大也只有“自作声”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