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日延安,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延安文艺座谈会将要开幕了,参加会议的人们,正陆续走进会场。毛泽东在周扬陪同下,欢迎每一位参加会议的作家、艺术家。其中不少人他都是很熟悉的,说说笑笑,气氛很是融洽活跃。当见到《八路军进行曲》词作者公木时,毛泽东含笑说:“写兵好,唱兵好,演兵好。”时任八路军直属队政治部文艺室主任的公木,顿感一股热流沁入心里。
作为一位来自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公木有幸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并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体会和创作经验,这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珍贵而难忘的回忆。他后来曾说:“当听过毛主席讲话后,我随大家蜂拥到办公厅门前不大的一块场地上,由吴印咸同志摄影,把毛主席簇拥在核心,坐在横倒的一棵大树干上,人人脸上流露出幸福以至陶醉的笑容。毛主席的讲话,不仅是精美的精神食粮,而且是醇化的心灵甘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激励着公木和他的战友,拿起笔,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事业,更加自觉地战斗。
公木原名张松如,出生于河北辛集北孟家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8年,他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也更加关注中国社会出路和发展前途等问题,思想认识不断进步。1930年,公木因参加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反对军阀混战的示威游行而被捕。在狱中,他毫不屈服,坚持斗争,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获释后,他作为左翼作家和学生运动骨干,更积极地投身到救亡运动中。
20世纪30年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野蛮侵略,肢解和吞并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当时身在北平的公木,怀着抗日救国的一腔热血,几经辗转,来到陕西。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林伯渠同志介绍,他马上奔赴山西前线,到晋绥军区开展宣传工作。在巍峨的太行山下,在辽阔的抗日战场上,他创作了长诗《岢岚谣》。诗中叙述春季里的一天,在山西忻州岢岚山区的三丈湾,六十来岁的娄老汉用有毒的食物,做成满桌菜饭和敌人一起吃下,同归于尽,壮烈牺牲。这首诗悲壮感人,有血有肉,中华民族正气凛然、宁死不屈的精神,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8年,公木渡过奔流不息的黄河,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延水河边,公木先后创作了大量讴歌八路军将士英勇战斗、反映根据地人民辛勤劳动的诗篇。这些作品,从艺术形态看,主要有两类:一是长篇叙事诗,以富于民歌韵味的形式叙述广大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二是短篇抒情诗,以自由诗体抒发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其代表作,前者当推《风箱谣》《十里盐湾》等;后者当推《我爱》《再见吧,延安》等。
在延安,公木全身心投入到许多具体工作中。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文艺活动,结识了萧三、艾青、何其芳、贺敬之、光未然、冼星海等艺术家,相互学习,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他当年所结识的这些战友中,彼此感情最深的就是音乐家郑律成。
1939年初,公木调到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政治部宣传科干事。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一次,当时同在宣传科工作、担任音乐指导的郑律成,无意间看到公木抄写在笔记本上的诗稿,不禁暗自称赞,于是为《子夜岗兵颂》等作品作曲,后来连将近二百行的《岢岚谣》也谱写了出来,这让公木大为感动。在此之前,郑律成谱曲的《延安颂》《延水谣》等歌曲,早已在延安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多次交流后,二人相约合作《八路军大合唱》。当年7月,抗大总校东渡黄河、迁往敌后,公木和郑律成都留在了延安,分配到筹办中的抗大三分校工作。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二人通力合作,满怀激情完成了这部大合唱。
《八路军大合唱》包括《八路军军歌》《炮兵歌》《子夜岗兵颂》《八路军进行曲》《冲锋歌》和《快乐的八路军》等篇章。各篇章相对独立,而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意境深邃、感情激越、音韵铿锵。1939年10月,鲁艺音乐系和抗大女学生组成的演出队,由郑律成指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八路军大合唱》的首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此后,这部大合唱从抗大传唱到各机关、部队,唱遍了延安、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抵御外敌的斗争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正是由于公木在诗歌创作上的突出成就,1942年5月,他以部队文艺代表的身份,应邀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当他迎着旭日,渡过延河,来到杨家岭会场,聆听毛泽东的讲话,内心的激动之情,自然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这两首歌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成为激励人们奋勇战斗、实现美好理想的嘹亮号角。
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于1988年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由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广泛传唱、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抗击侵略、争取解放的昂扬斗志之后,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终于正式定型了。同时,解放军原总参谋部、原总政治部联合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了我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反映了我军光辉的战斗历程。正式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一定会激励全军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加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肩负起建设四化、保卫四化的历史重任。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将使我们更加振奋革命精神,激发战斗热情,增强革命军人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后,作为诗人的公木,依然葆有澎湃热烈的创作激情。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坚持创作,写下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充溢着感人力量的优秀篇章。其中既有歌颂时代巨变、气势磅礴的抒情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又有表现基层民众生活,细腻温馨的叙事诗,如组诗《鞍山散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艺术境界也更为宽阔开朗。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工作岗位和人生经历如何变化,他那乐观开阔的胸怀没有变,坚定执著的信念没有变。
1963年,公木经过精心构思,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而成的电影《英雄儿女》,创作了气壮山河的主题歌《英雄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首歌热情赞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无畏、浴血搏斗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歌曲。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到《英雄赞歌》等系列作品,公木的创作正是贯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生动展现。今天,公木所创作的那些威武雄壮的歌词和诗篇,正继续呼唤起新时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力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