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长征时毛泽东作的五首诗词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又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喜欢吟诗、赋诗、论诗,创作了大量辞采精拔、格韵高绝的传世佳作。他擅于写山,长征期间写作的诗词中,有多首是直接写山,或以山立题,或以山起笔。既写了山景山势,也写了山中的战斗;既写了秋天的山,也写了雪中的山,兼具画面美、意境美、格调美。这些词章美句,把山写得气势恢宏、高大巍峨、气象万千,且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音,堪称千古绝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两年的时间里,红军将士在党的领导下,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克娄山关,鏖战腊子口,翻越夹金山,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在长征开始后最艰难的时期,毛泽东创作了《十六字令三首》。三首小令把“山”作为主题意象,写了山的高峻、山的磅礴、山的雄奇,比喻夸张,意境宏阔,笔力雄劲。看似写山,实则是赞颂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藐视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第一首小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用“离天三尺三”来形容山高,表达尽管面对这样的高山,红军没有畏惧,而是“快马加鞭未下鞍”,刻画出红军的英雄气魄。第二首小令“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用“倒海翻江”来形容山势的绵延起伏。从高处远眺群山,那一座座山峰既像大海卷起的巨浪,又似万马奔腾。第三首小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把山峰比作宝剑,形容其坚利无比,即使刺破青天,剑锋尚无分毫残损。而有了这“宝剑”,天塌下来也完全可以把它顶住,以此比喻红军就是人间的倚天宝剑,就是顶天立地的擎天柱。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攻打娄山关、再夺遵义城时,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主要是描绘娄山关的战斗场景,抒发战胜强大敌人的豪情。上阕,作者用“西风”“雁叫”“霜晨月”勾画出战前凄清的自然景色,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描写战斗的激烈,互相映衬,形成强烈对比。下阕,用“雄关”“如铁”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用“而今迈步从头越”抒发自己直面困境的气魄和获胜的信心,充满豪迈之情;用“苍山如海”比喻群山峰与峰相连,如大海的波涛一般;用“残阳如血”描写夕阳的殷红和绚丽的晚霞,苍凉雄壮的大气之境,正是诗人内心辽阔境界的写意表达。整首词写景状物,对比鲜明,豪情奔放,气势如虹。
1935年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写下了《念奴娇·昆仑》。这首词围绕“雪”而写,有写景、有抒情,有比喻、有用典,有遐想、有诘问,作者的胸怀和抱负在词中也得到充分展现,可谓“穷尽八荒,涵盖寰宇”。上阕,主要写昆仑山雪景。昆仑山终年积雪,诗人看到昆仑山壮阔的雪景,想到了“飞起玉龙三百万”这样绝妙生动的比喻。雪“夏日消溶”化为雪水,既能灌溉农田也会造成水患,使“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给人民带来灾难。下阕,作者直抒胸臆。积雪能造成灾祸,所以作者提出“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还想象用“倚天宝剑”将昆仑“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以此表达其“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在当时我国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环境下,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和追求平等、大同的理想抱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上阕与下阕都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妙境。上阕,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描写西北秋天的景色,意在表达对留在南方革命根据地战友的怀念。“望断”二字尤为传情,是说望了又望,直到看不见还在遥望。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达北上的决心,用“屈指行程二万”表达红军将士的自豪,屈指一算,历经千难万险,已经走过两万里了。下阕,用“红旗漫卷西风”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图景,山峰上红旗飘扬,应和着西风,也象征着中央红军信仰的坚定,像红旗高扬,不可动摇;用“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表达诗人对革命前景的信心,反问的句式更加强了语气,突出诗人的战斗信念与激情。这首词文思跌宕,大开大合,气概豪迈,潇洒飘逸。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为此写下《七律·长征》,全景式地回顾和概括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描写“不怕”,讴歌“不怕”,赞美“不怕”。在结构顺序上,先写“山”后写“水”,选取五岭、乌蒙山和金沙江、大渡河这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红军曾进行过激烈战斗、事关生死成败的地方着墨用笔,运用反衬的手法,将“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与“细浪”“泥丸”进行对比反衬,其用意是想表达:五岭虽峰峦起伏,但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河里泛起的细浪;乌蒙山虽雄浑壮阔,但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脚下滚过的泥丸,进而赞美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在毛泽东公开发表的作品中,还有不少诗词是写“山”的。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西江月·井冈山》中“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菩萨蛮·大柏地》中“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清平乐·会昌》中“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七律·登庐山》中“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毛泽东一生熟悉山、钟情山、赞美山,山既是他吟咏的对象,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他总是用如椽巨笔和壮志豪情,以山写意、以山造境、以山言志、以山抒情。
毛泽东一生不仅爱山写山,也把山的雄浑、壮阔、峻拔、坚韧化为自己的人格。他藐视困难、刚毅果敢,所处的环境越险恶、承受的压力越大、经历越坎坷,越能激发他的壮志豪情。他热爱人民,始终把人民的苦难、人民的忧患、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他的心始终与人民连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所以造就了他那像高山一样巍峨、像巨峰一样伟岸的品格和气度。
岁月推移,永远不会湮没隽永的诗篇;时光流逝,永远不会淡忘不朽的伟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