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察
辽河油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连续多年保持千万吨规模稳产老油田焕发新生机
初夏时节,巨大的玻璃幕墙外,20米高的自动化货架有序排列,一眼望不到头。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晓光在电脑前输入指令,自动取货机即从货架深处准确提'...
初夏时节,巨大的玻璃幕墙外,20米高的自动化货架有序排列,一眼望不到头。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晓光在电脑前输入指令,自动取货机即从货架深处准确提取岩心,送至观测位置,过程宛如科幻电影。
“这里是国内石油系统最大的单体岩心库,可满足辽河油田未来50年的存储勘探需求。”李晓光话语中透着自豪,“岩心就是从地下取出的岩石样品,我们借它了解千米以下的地层。这里存放着的岩心,记录着辽河油田人依靠科技找油采油的历史!” 从1970年辽河石油会战,到1973年跨入年产量百万吨行列,再到1986年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一代代辽河油田人接续创造辉煌。截至2019年底,辽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4.8亿多吨、天然气880多亿立方米,连续34年保持千万吨规模稳产。 辽河油田的油品以稠油、超稠油为主,开采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保持千万吨稳产,意味着一次次挑战油藏的开发极限。辽河油田人不断创新蒸汽驱、火驱、化学驱等稠油开采的关键技术,让老油田焕发新生机。 “辽河油田的稳产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李晓光表示,在国内千万吨产量以上级别的油田中,辽河油田是勘探面积最小的油田之一,陆滩只有1万平方公里,而且探区地质构造复杂,给石油勘探开发带来巨大困难。 来到岩心观察区,一组研究员正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观察一滴水珠。“把水滴放在岩心上,如果地层有油,水珠就会立住,目前来看又有好消息了!”李晓光介绍,科研人员还要将岩心与测井、地震等相关信息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地下情况的综合判断。 不仅要知道哪里有油,还要想办法把油从地下搬到地上。在辽河油田特种油开发公司的超稠油区块,“磕头机”忙个不停,一旁摆放的超稠油样本凝结成黑色的固体。 “稠油、超稠油被比作‘死油’,明明知道在那儿,就是采不上来。这块超稠油区块1975年就发现了,直到1997年才开始开发。”特种油开发公司地质研究所所长王国栋介绍,为了把凝固的油采上来,需要往千米的地下注入蒸汽,让油流动起来再抽到地上,“我们开创的直井与水平井组合的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前后经过7次调整,采收率已由最初的23.4%提高到目前的70%。” “含水率达85%的水淹油藏,被水包裹、水油混合,我们也能点燃!”辽河油田企业级技术专家刘其成指着一组组自主研发的模拟装置难掩兴奋。正是通过这些装置,研究人员不断模拟地下情况,探索应用低成本开发技术。2014年,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落户辽河油田,如今,“世界稠油看中国,中国稠油看辽河”,辽河油田已掌握了独特的稠油开采技术。 “成立50年来,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辽河油田始终向科技创新要活力,聚焦油田开发核心技术,有效提高采收率,为油田发展赢得更多机遇和空间。”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万军说。 【责任编辑:赵艺涵】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