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察
国资报告:冶金建设“国家队”的重塑之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严重萎缩,中国钢铁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受钢铁行业不景气,及前些年盲目兼并重组的影响,中冶集团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严重萎缩,中国钢铁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
受钢铁行业不景气,及前些年盲目兼并重组的影响,中冶集团陷入包袱沉重、效益下滑的谷底。数据显示,2012年,中冶集团亏损额高达73.6亿元,是央企中的“亏损大户”,此外,带息负债1700多亿元,应酬账款和存货高达2100多亿元,多家银行停止授信,资金链濒临断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同样是这支队伍,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建设,到1955年建设武钢,1957年建设包钢,1965年建设攀钢,1978年建设宝钢,中冶集团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冶金建设“国家队”。 困境之中的中冶集团向何处去?冶金建设“国家队”如何重塑竞争力? 以2012年的“9·5”会议为转折点,在新上任的中冶集团总经理国文清(2013年9月起任中冶集团董事长)带领下,中冶集团瞄准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这一突破口,开启了“回归主业”,重塑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新征程。 2016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钢铁行业开始走向复苏,2018年,中国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冶集团重塑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历程,则与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同频共振,为解决钢铁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中冶集团也在考验中重获新生,走上了高技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回归主业 湛江钢铁项目 钢铁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之一,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发展行业特征。纵观近代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呈现增长与调整共振、繁荣与低潮交替的发展状态。作为为中国钢铁工业而生的中冶集团,也不得不面对钢铁行业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影响、风险和挑战。 21世纪前10年,伴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中冶集团的规模也快速增长,并跻身于世界500强行列。 快速增长的中冶集团,对于市场形势和自身能力的判断过于乐观,在专业和组织并不完备的情况下,先后进入了造纸、冷轧、矿业、冶炼等业务领域,很多设计施工企业更是“全民”拿地搞房地产,使得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高度集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严重萎缩,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给中冶集团带来沉重打击。2011-2013年,中冶集团连续三年被国资委列为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D级。 摆在面前的危机和教训,促使中冶集团痛定思痛,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未来。 经过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中冶集团形成了冶金“一业独大”的格局。“中冶集团就是因钢铁产业而生的,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同时对冶金业务的依赖也比较大。即便在2012年全球钢铁市场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冶金业务仍然占据公司营收的将近一半。钢铁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对中冶集团的发展也是影响巨大的。”中冶集团总工程师肖鹏对《国资报告》记者说。 受市场萎缩、产能过剩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钢铁企业效益全面下滑,经营困难,钢铁新建投资断崖式下跌,对于中冶集团这样主要为钢铁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企业而言,压力可想而知。 “企业如何转型,转型以后,钢铁业务还要不要作为主业,2012年的时候,对中冶集团而言也面临着未来走什么道路的战略选择。”肖鹏说。 2012年9月5日召开的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刚刚履职中冶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两个月的国文清发表了长达一万五千余言的讲话。 国文清指出,冶金工程是中冶人的“看家本领”,是中冶的国家责任和使命担当,企业不应该也不可能舍弃,否则中冶将不称之为中冶,中冶的优势和特色将不复存在。 国文清强调,在转型发展上,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发展有着合理的“企业边界”和“作战半径”,依托传统冶金工业比较优势向外适度延伸,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核心能力、提升优良品质、再造发展新优势。 这次讲话廓清了困扰和束缚中冶集团发展的思想迷雾,回答了中冶集团应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的重大问题。在新方向的指引下,中冶集团剥离重组了影响企业发展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使资源更加集中于核心主业,走上了回归主业的发展道路。这次会议也成为中冶集团发展的转折点,被称为“9·5”会议。 肖鹏告诉记者,“9·5”会议解决了两个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第一是方向问题。要回归主业,聚焦主业,把冶金业务干好。第二是转型问题。要抓住未来发展的机遇,从产量优先,转向高质量、高水平、高技术的发展,发挥中冶集团的独特优势。 “冶金钢铁业务是国家赋予中冶集团的使命,一定不能放弃。同时中冶集团也认识到,是冶金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并非市场不存在了。因此,只要能够引领市场发展,始终占据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企业在这个领域就永远不会没落下去。”肖鹏说。 排兵布阵 方向已经明确,接下来考验的,是中冶集团的执行能力,和对集团资源调配、组合的智慧。 经过多年发展,中冶集团在冶金建设的全产业链均积累了相应的优势,拥有国家级的勘察设计院,国家级的工程设计院,特大型施工企业,国内规模领先的钢结构生产商。此外,中冶集团还拥有自己的装备制造企业,能够为钢铁企业提供核心设备。 在市场需求变化之下,中冶集团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以重塑冶金建设“国家队”的竞争力。 首先推动变革的是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基本阵型和核心力量。 2013年8月5日,中冶集团召开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将“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上升为指导中冶今后发展的总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冶集团对各科研、勘察、设计类的子企业重新进行了资源配置,明确了各子企业专注的特长领域,和在冶金工程领域的部位。 2014年1月9日,在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2014年工作会议上,针对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亟需转型升级的形势,国文清对中冶集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的高度,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建设走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家责任。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中冶集团按照“世界第一”的标准保留和匹配高精尖资源,巩固和加强中冶集团在冶金工程领域的引领地位。 2015年以后,中冶集团又相继从顶层设计、行动手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按照钢铁冶金的8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明确了设计类企业第一、第二梯队,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施工类子企业,形成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基本阵型和核心团队。 形成了基本阵型和核心团队后,各子企业之间仍然存在内部竞争。中冶集团通过建立考核体系,动态调整冶金建设“国家队”第一梯队的设置及各施工子企业的结对子关系,让“国家队”的建设充满激情和活力。“第一梯队不只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企业到了这个位置,就要把相应的责任承担起来。”肖鹏说。 2016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钢铁行业开始走向复苏,发展模式也由过去的追求规模增长,转向对绿色化、智能化的追求。针对新的形势,2017年7月25日,在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半年经验交流会上,国文清提出再次聚焦主业,冶金建设国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的要求。 国文清强调,中冶集团应紧盯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和智能化、信息化的工艺提升和技术创新,为钢铁企业提供优质的运营服务,构建起新的核心竞争力。由此,中冶集团确定了高技术、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推动企业迈向了内涵式发展的新进程。 影响力和控制力提升 以2012年的“9·5”为转折点,中冶集团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战略逐步落地,不断抢占钢铁行业的技术制高点,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提升。 智能化环保料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过去传统的钢铁企业原料贮存料场,不但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粉尘污染严重、工作环境差、工作效率低,原料在转运和贮存过程中还有不小的损耗。通过针对性研究,中冶集团提出了绿色化和智能化结合的智能环保原料场解决方案,一经推出就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了大量应用,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全新的智能化环保原料场技术,降低环境的粉尘污染90%以上,土地利用效率增加40%,物料损耗减少80%以上,现场设备实现无人化操作,工作环境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智能化环保料场技术不但在国内市场快速得到应用和推广,还吸引了国际上钢铁企业的广泛关注。肖鹏告诉记者,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巴西、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海外市场有全球影响力的钢铁项目中得到应用。 除了相关技术成果,中冶集团更是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充分彰显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竞争力。 湛江钢铁是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结合宝钢重组广钢、韶钢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冶集团仅用三年时间,就向世人奉献了这座世界级的千万吨低碳板材钢铁工厂。自2012年5月项目启动以来,中冶集团先后派出掌握各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8家勘察设计单位和6家施工单位共两万多人,参加“湛江大会战”,为宝钢湛江钢铁项目的设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施工服务,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中国现代工业的示范项目”。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冶集团亦积极走出去,加快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2017年5月29日,越南当地时间18点58分,伴随着1号高炉的成功点火,中冶集团在国外承建的首个特大型高炉总承包工程——越南河静钢铁项目顺利投产。据了解,通过总体设计和系统组织,该项目带动了33.5亿美元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出口额,其中体现中国先进制造能力的优质设备、钢结构出口额约24.5亿美元,是贯彻落实国际优质产能和装备合作的一次重要实践。 2018年6月6日16时16分,由中冶集团设计施工的马来西亚关丹联合钢铁项目1号高炉成功点火,并于7日上午8时36分顺利出铁,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采用了环保型原料场、紧凑式“一罐制”铁水运输、能源高效回收利用、冶金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一系列国际领先节能和环保技术,成为了东南亚绿色高效的钢铁示范企业。 目前,中冶集团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有冶金建设项目。2012年以来,中冶集团通过EPC工程承包、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带动了大量钢铁产品和成套设备“走出去”,重塑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竞争力,不仅引领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 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 在重塑冶金建设“国家队”的过程中,中冶集团也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肖鹏告诉记者,2012年,中冶集团的专利是7000件左右,到2018年,中冶集团专利超过2万件,并连续四年位列央企第四名,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2018年,由中冶集团旗下的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冶集团首次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历史空白,也成为中冶集团技术实力新的注脚。 2012年,中冶集团在岗职工约16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施工人员。2018年,中冶集团在岗职工为9.8万人,其中技术和管理人员为5.3万人。6年时间,人员结构和规模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冶集团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的创新技术,主要是为我们的工程服务,但工程建设服务企业的特点是每一年都要清零。现在我们不断推动核心技术产品化和产品产业化,在传统冶金工程建设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打造能够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新的业务增长点。”肖鹏说。 2016年7月20日,中央企业负责人2015年度、2013—2015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揭晓,中冶集团成功晋级2015年度A级企业名单,并获2013—2015年任期“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称号。 2015年12月中冶集团与中国五矿重组后,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2016-2018年,中冶集团所属上市公司中国中冶在累计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等各项指标均呈持续增长态势。 2019年9月2日,中国中冶举行中期业绩沟通会。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中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0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8.59%,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0.49%。 在2019年8月5日召开的中冶集团年中工作会议上,国文清强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的根本要求,是中冶实现从活下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打造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管理竞争力、人才竞争力“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重塑新优势、再造新动能,实现美好中冶的稳健发展、长富久安。”(《国资报告》记者 原诗萌)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