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察
中国青年报:G20峰会中的央企手笔
踏着中国航天科工精心打造的“网红天桥”,流光溢彩中走进中国建筑匠心独具的建筑——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峰会上,从主体建筑到网'...
踏着中国航天科工精心打造的“网红天桥”,流光溢彩中走进中国建筑匠心独具的建筑——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峰会上,从主体建筑到网络通讯,从智慧城市到西湖盛景,处处闪现着央企的身影,众多央企的大手笔制作惊艳四方来客。
会议上,各国首脑享用着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合力打造的畅通网络通讯;体验着由中国电科“低空卫士”在峰会安保低空区域建立的多角度、全方位的防御体系,通过对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目标进行精确定位,为指挥中心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欣赏着由中国电建设计的视听盛宴——“最忆是杭州”,舞台拥有全球首创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特大型水下升降系统,可产生雨幕面积达1000平方米、高18米的升降雨淋系统,其特低压水下灯光供电系统和双向移动看台系统等工程规模均创国际之最。这场全球首创的山水实景演出舞台,是由国家电网、大唐集团、国电集团等央企提供的电力支持,成为人、景、文化与全息科技的完美结合。 中国建筑、航天科工、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电科、中国普天、中国电建等央企的名字不断跃入人们的视野,在G20杭州峰会上,它们的智慧火花和创新能力为古城杭州焕发新姿,令世界惊叹。 “央企代表着国家形象,创新、包容、走出去,是中国实力的重要标志。G20峰会上诸多央企元素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的实力在增强,就像台柱子一样,成为舞台的有力支撑。”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企业强则国家强,央企强更是国家强的标志。” 创新打开经济增长之锁 如今,世界经济走到一个关键当口,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 备受瞩目的是,“创新”首次被列入G20峰会议题,并成为四大议题之首,世界经济创新式增长成为此次峰会的最强音。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创新正成为央企发展的驱动力。参加峰会的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非常兴奋,“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海康威视的未来发展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他说,“海康威视目前所处的领域正在不断创新、持续改革,创新是海康威视发展的动力,也会带来新的机遇,使我们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尤其是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更充满信心。” 陈宗年建议,打破贸易壁垒,打造全球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只有开放型的全球一体化经济体系,才能拓展发展空间。 “具体到技术产品层面,创新发展有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期待,就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早日达成共识,以现代技术构建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推动电网互联互通等项目落地。 舒印彪建议,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贸易、投资两大发展引擎。中国的现代电网技术,包括特高压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将为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巨大支撑。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创新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新动能,开创世界经济的新天地。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研究室主任宋河发认为,每一轮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现在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未来和当下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深化供给侧改革是国企改革重头戏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考验与挑战,在G20重大议题下,国有企业谋求转型升级之道,成为下一步国企改革发力的重头戏。 在G20形成的“创新增长方式”共识中,中国致力于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无疑是最具针对性的举措,重点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 2015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满一周年。一年来,包括《指导意见》在内的17个配套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已出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企改革蓝图。今年,国企改革已进入“施工期”,多项试点工作加速推进。 “国企改革已从顶层设计走向了‘施工’阶段,中国此时在G20峰会上提出‘把改革进行到底,不会动摇,不会放慢’,再次表明了中国的决心,这意味着国企改革将进一步提速。”李锦表示,国企改革要向各种利益樊篱开刀,进一步落实去产能。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G20记者会上指出,结构性问题是导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根本原因,产能过剩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采取行动去产能的,如在钢铁、煤炭等行业,中国既有明确的指导目标也有坚实的政策支持,建立了1000亿元的结构调整基金支持安排职工分流。” 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G20研究中心项目主任特里斯特拉姆·塞恩斯伯里表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卓有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帮助解决全球范围内的钢铁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至今已一年多,虽然任务艰巨,但中国经济对症下药,各项政策措施的效应开始显现。 李锦坦言,“中国去产能目前困难不少,很多钢铁、煤炭企业执行压力比较大。去产能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供给侧改革是支撑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必须坚定地推进。” 蓝迪国际智库的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是互联网高科技创新背景下,是包容性增长的案例,具有全球化意义,将有利于G20的未来发展乃至全球的发展。 国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李锦表示,“一带一路”让中国资本涌入全球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中国周边的国家都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让发展中国家有更多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利益。 李锦分析,可以期待国企改革年底之前将呈现六大趋势:国企制度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央企试点和地方成功经验的推出相互呼应;央企、地方国企去产能将加速;央企重组将会以多种形式向前推进,年底有望减少至百家以内,并带动地方国企重组以及混合所有制的推进;央企瘦身健体、提高效益将取得积极的效果;央企内部多个融资平台的出现将为央企供给侧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活力,促进资产证券化以及公司上市的进度。 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