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兵不血刃的信息思想战
——在戴旭新书《二十一世纪的新战争论》发行会上的发言
王立华
收到书翻阅之后,感到很受启发,很值得一读。
首先,作为一个读者,感谢航天工业出版社出这样的好书。戴旭是结合自己经历的网络舆论战实践写的,有不少鲜为人知的信息和思考。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思想战,本来应该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但你要出这样的书有些人可能不认可,因为你在讲与美西方一种根本性的斗争,出版社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是融入我们党伟大意识形态斗争事业的有力行动。因为戴旭的影响大,这本书必将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他的研究成果也会被很多人接受,可以让更多的人为我们党和国家说话,让敌人的图谋破产,所以感谢你们。我们这些人的书有个特点,就是很尖锐,不说套话,更不说废话,但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思想食粮。
我粗读后觉得,这部著作是对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意识形态战场信息思想战领域的一个精彩阐释。现在,我们总书记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大旗,下边一个重要任务是理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如何用新时代新理论为指导,去具体地分析问题解释世界,用科学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党和人民。这样的工作差距还很大。戴旭是那种自觉的思想感悟,契合我们党的最高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21世纪新战争形态这样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这是十分难得的。我们需要有更多这样学习理解习近平整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著作出现,而不是只说些大话、空话和不着边际的表态话。如果像我们这样的人看了,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那样的东西管用吗?
本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军队的生命线,是事关生死的,现在有多少人还能感觉到它是生命线?甚至总是出现一些瓦解我们信仰、信念和共同认知的东西。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工作需要进行革命性改造,需要真正让大家感觉到这个领域事关生死,是极其重要的。我觉得戴旭做了一个好的努力,是非常有用的工作。这样的研究应该是我们学术研究的主流,而不应该成为旁门左道,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的成果出现。
这部著作认为,虽然武力永远是底牌和基础,但21世纪新战争却是科技、经济、军事、政治等多领域的混合型新型总体战,而网上网下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思想战,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战争领域,这样的观点发人深省。我们这些人民军队老兵,一辈子都在准备打仗,因为从军人的视野来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和平,只有正在进行战争和正在准备战争,或者说只有战争和战争间隙。但戴旭这个新战争概念提出来之后,即使在没有看到硝烟弥漫时,也是在新战争过程当中,看似无战实则处处有战。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打败了,兵不血刃就能达成目的。
航空工业是制造先进飞机的,这些年着眼于未来空战,推出一系列先进的20机型,我们这些老兵真得高兴,每次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就一直要兴奋地看到底,为我们的国家和军队自豪,为我们的航空工业点赞。我们深知,战争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斗争,是实力而不是意愿决定战争的走向,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才有可能赢得战争,先进武器装备是战胜强敌的保障。但我们在研究新时代战争时发现,出现两个前所未有的重大特点:一个是无人化,一个是无血化。这次在俄乌战场上,俄罗斯在战场上吃亏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让西方的无人机给打了,现在俄军也开始密集使用无人机。未来战场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前所未有的无人战场,大量无人战机、无人战舰、无人潜艇、无人战车,甚至战场上的战士也是用智能化装备起来的,或者直接就是机器人,你如果还是传统的战争理念,以血肉之躯与那样高度智能化的机器集团去拼杀,有胜算的可能吗?不等你发现和反应过来,人已经没了。这个无人化特点和趋势必须高度重视。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无血战争。当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被搞乱、意志被征服,拥有再强大的军队,掌握着再先进的武器,都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人废铁。我说这个不是言过其实,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看看苏联的灭亡就清楚了。看戴旭著作记住了一句话,我们“只需要认真地解剖一下苏联的尸体”。我们认真解剖了吗?没有,不光政治上没有认真解剖苏联的尸体,在军事上也没有认真解剖过。苏联红军曾经是所向无敌的,这个评价绝对不是瞎吹,二战的根本转折点是苏联红军打败法西斯德军,而不是美军那个旨在捡便宜的诺曼底登陆。我们上世纪70年代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争霸的态势是“苏进美退”,苏联是处在强势的第一超级大国。但是,就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到6年就搞灭亡了。权力中枢的众多精英腐败后立场变化、思想变质,甚至被敌国收买,所向无敌的战争机器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在欧洲前线部署的苏军坦克集群,不战而退开回国,到半路上没油了就扔在那里,包括乌克兰等东欧国家就有这样的坦克坟场。为什么?因为灵魂和意志给对手征服瓦解了,在信息思想战中彻底打了败仗。所以能不以兵战而屈人之兵。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为瓦解苏联他们花费了几万亿美元。最近普京说,那些被美国和西方收买的出卖国家的叛徒,直到现在还在为肢解俄罗斯卖力,由此换来自己在国外的别墅、鹅肝、牡蛎和性自由。近年来还有许多国家的颜色革命,也是这种信息思想战的结果。
有人讲戴旭是在与想象中的敌人战斗。事实完全相反,这样的危险我们也严重存在。看看当下,我们在抗疫战争中打了无与伦比的胜仗,但在舆论上却不是胜仗。在一些主流精英那里,认同的是被隆重推出并不断被重用的美吹网红。他们认为,中国这样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抗疫国策,是破坏对外开放和劳民伤财的瞎指挥,像美国那样死人无数、几千万人得长新冠后遗症、几百万人失去劳动能力的“躺平”是最正确的,竟然还能盅惑相当一批人跟着瞎嚷嚷。如此鲜明的是非对错,都能肆无忌惮地颠倒过来鼓吹,这种现象难道不险恶吗?要不是中央坚定不移地把握正确方向,一些地区和部门早就沦陷为美国的好学生了。
我曾参与过捍卫“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的斗争,是法庭代理人之一。这个重大事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中,被中组部列为典型案例编入教材。但大家不知道,我们把那段历史编撰了一部80万字的资料性史书,却是几年都出版不了的。为什么?因为书中以大量详实的资料和回忆,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非常触目惊心,出版社认为过于敏感。其实,那股图谋改旗易帜的颠覆势力,前些年曾经狂妄到根本不屑于做任何掩盖和伪装,就是公开要消灭共产党,而且公开在我们一些大学里煽动反革命暴动,他们是里外迎合的。关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大案,当时美西方主要媒体特别关注并参与其中,但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多少人知道。而实际上,这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场重大战役。“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们是怎样恶毒歪曲的?他们说,那是几个散兵游勇土八路,拿着枪到村里要吃要喝,欺负老百姓,老百姓被迫无奈去报告了日军,让日军收拾他们,日军来收拾他们时,老百姓又故意把这几个人引向绝路,让他们去死。有关部门竟然根据这个谣言,把“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从课本中删除。号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杂志的执行主编洪振快,专门写长文论证支持这个无耻谣言,并在网上广泛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还有一个叫郭松民的老兵(他是上世纪80年代大裁军时转业的,曾是咱们空军开歼击机的飞行员),愤怒地拍案而起进行斗争。他们在微博上怒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动这帮狗娘养的是笑话!”就因为说践踏英烈的败类是狗娘养的,却被告上法庭,才开始了法庭斗争。再后来我们主动发起进攻,由“狼牙山五壮士”后人起诉洪振快,这场官司最后打赢了,而且直接促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英烈保护法》出台,相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增加了捍卫英烈名誉的条款,修改补充了《刑法》,谁敢再对英烈下手依法逮捕判刑,还增补了党的政治纪律,对该管不管的党政领导和相关机关部门也要依法处理。去年以来,已经把几个敢于以身试法的歹徒逮捕判刑了。
我说这件事,就是要让大家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战争的严酷存在。那股里应外合的颠覆势力,肆无忌惮地妖魔化我们的伟大领袖,肆无忌惮地解构我们的神圣信仰,肆无忌惮地歪曲我们的光荣历史,甚至已经攻击到英勇牺牲的英烈前辈身上,我们还有再后退的任何余地吗?当时我在法庭上说,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英雄,连国民党都不糟蹋,因为他们是抗日民族英雄,打击的是共同的民族敌人,但却在他们牺牲70年后,被这帮反共汉奸势力掘坟鞭尸!如果这场官司我们打败,会带来什么后果?一定是共和国解体,一定是共产党z下台。一个南京的“彭宇案”,几乎把主动帮扶老人的活雷锋全部消灭,如果如此恶毒糟蹋“狼牙山五壮士”还能在法庭上胜诉,那就不是有没有人帮扶老人的问题,而是将来党和国家如果遇到危难和战争,还有没有人愿意去或敢于斗争和牺牲的问题,如果事到临头都是怕死鬼,或者都以当叛徒和当汉奸为荣,这个党和国家难道不该灭亡吗?
意识形态这个战场是非常严峻的,这些年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全局性变化,因为党中央高举着红旗带领我们去战斗,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攻克解决。这是新的战争形态,可以兵不血刃的灭国,我们每个党员和爱国群众都要主动参加,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思想战这个战场不容失败,在这个战场上不能当旁观者,也不能当逃兵,应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个战场战斗。
戴旭是人民军队的一员老兵,他不光写了空军,写了海军,写了C型包围,写了盛世狼烟,现在又写了意识形态战争,写出了时代的焦虑点和生死点。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却不能忽视这样的观点和认识。现在可读的书很多,但有许多是形式主义的应景学问,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学问,充斥着废话的垃圾学问,可以直接往垃圾堆里扔,而戴旭的书是可以认真看的,他用大量的事实资料和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领域信息思想战这样一种新战争形态,有助于我们把认识上升到关生死的高度。
大学问家张文木曾经说过一句话,做学问要有生死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这样认识和实践就生,不这样认识和实践就死,达到这样一种程度才算是真认识了,这样的学问是真学问。戴旭此书具有这样的特质,我们向他致敬、致谢!
【文/王立华,红歌会网专栏学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