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2月15日电 题:资金互通 市场互联——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保险业互联互通观察
新华社记者卫韦华、胡拿云、林迎楠
“想不到现在港人在内地看病的费用可以用保险金直接支付,不用自己垫付,整个过程好‘丝滑’。”罹患早期癌症的香港人王先生说。生活在内地的他近期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恢复良好。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跨境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为满足民众对保险服务更加多样和迫切的需求,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便利化不断提升。
据广州市南沙区有关部门介绍,除了为王先生实施手术的医院外,南沙区还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等医疗机构与10余家港澳保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截至2024年上半年,当地已为港澳及国际人士提供990余人次的医疗服务,其中400余人使用国际保险直接结算服务,报销比例达85%及以上。
一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类探索创新的实践不断涌现,疏通粤港澳三地保险市场在规则、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堵点”。
2020年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便利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为已购买港澳地区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提供理赔、续保、退保等跨境资金汇兑服务。《意见》还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等更多创新产品;完善跨境机动车辆保险制度等内容。
2021年,广东省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产品专属”重疾表。依据该表,保险公司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粤港澳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实现对广东地区高发特定疾病(鼻咽癌、结肠癌、直肠癌等)增加额外给付责任的同时,价格较全国通行产品低10%左右。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的实施,港澳居民实现了“说走就走”的双城甚至多城生活。作为配套的车辆保险政策,港澳地区的车主可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符合规定的“等效先认”保险,无需另行投保内地交强险。随后,广东省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实施粤港澳跨境车险制度,实现“三地车险一地购买”,在保险政策方面打通了大湾区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深圳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支持前海深化改革开放16条举措,制定“前海金融30条”落实方案,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财险机构、人身险机构、再保险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保险代理和保险公估公司依法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为推动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绘制出“施工图”。
同时,围绕大湾区跨境车险、跨境医疗险、巨灾保险、保险纠纷调解等议题,广东省、深圳、香港、澳门四地金融监管部门携手设立了常态化监管沟通合作机制,累计举办二十三届粤港澳深四地保险监管联席会议,为推动保险业互联互通架起重要的沟通桥梁。
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出,多项全国“首创”陆续落地,规则机制的“软联通”不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的“进度条”被持续刷新。
来自香港保监局的统计结果显示,自2005年4月1日至2024年6月末,香港向内地访客发出的保单中,直接个人人寿业务保单已超230万张。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广东辖内16家保险公司推出33款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累计承保13.78万人次,提供风险保障575.21亿元。
深圳保险业运行情况近日公布,2022年至今,辖内保险公司联动港澳保险机构开发跨境车险产品,累计为约6.5万辆跨境机动车提供超1300亿元风险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互联互通持续提速的背后,不仅有保障机制“压舱石”的作用,更离不开保险业机构的深耕细作。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保险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友邦人寿副总经理、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姜利民认为,未来还应持续推进包括信息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地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统一化,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
香港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香港的风险管理功能可与大湾区内地养老产业发展优势互补。香港保监局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香港保险机构结合内地养老服务资源,推出更多创新跨境医疗产品和退休规划产品,促进大湾区养老服务生态圈发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